共242,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翻译名义集
离讥嫌名愿
释名
释名字三昧
释迦异名
帝释异名
显境名言
万德洪名
戒之各名义
名色(二)
缘起得名
七种定名
雁塔题名
一名
佛类词典(续上)
题名僧翻译名义集
离讥嫌名愿
释名
释名字三昧
释迦异名
帝释异名
显境名言
万德洪名
戒之各名义
名色(二)
缘起得名
七种定名
雁塔题名
一名
题名僧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参列法会之僧中,除导师及七僧外,其他众僧称为题名僧。类之多少无一定。题名人于读师之次举经之题目者,故名。
(职位)参列法会之僧中,除导师及七僧外,其他众僧称为题名僧。类之多少无一定。题名人于读师之次举经之题目者,故名。
翻译名义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宋姑苏景德寺僧法云编,共二十卷,六十四目。以经典所用之语,分类编列。如系梵语,则释以华言,并详得名之由及其沿革。诚读内典者不可少之书也。
(书名)宋姑苏景德寺僧法云编,共二十卷,六十四目。以经典所用之语,分类编列。如系梵语,则释以华言,并详得名之由及其沿革。诚读内典者不可少之书也。
离讥嫌名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之第十六愿,使净土无讥嫌恶名之愿。又谓之无诸不善愿。
(术语)弥陀之第十六愿,使净土无讥嫌恶名之愿。又谓之无诸不善愿。
释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释诸经论,有大意,释名,入文解释,三段次第之,古来之通规也。大意者,先辨一经之纲要,释名者,次释其题目之名义,入文解释者,入文而解一一文句也。如法华讲最胜讲,亦准此例。
(术语)凡释诸经论,有大意,释名,入文解释,三段次第之,古来之通规也。大意者,先辨一经之纲要,释名者,次释其题目之名义,入文解释者,入文而解一一文句也。如法华讲最胜讲,亦准此例。
释名字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能释诸法名字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诸法虽空,以名字辨诸法义,令人得解。」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释诸三昧名字及诸法义,令人得解,是名释名字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能释诸法名字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诸法虽空,以名字辨诸法义,令人得解。」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释诸三昧名字及诸法义,令人得解,是名释名字三昧。
释迦异名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华严经十二曰:「文殊承佛力言:诸佛子!如来于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中略)或名一切义成,或名圆满月,或名师子吼,或名释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卢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门,或名导师,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各知见。」
(杂语)华严经十二曰:「文殊承佛力言:诸佛子!如来于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中略)或名一切义成,或名圆满月,或名师子吼,或名释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卢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门,或名导师,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各知见。」
帝释异名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一、帝释桓因,为人时,行顿施,于沙门婆罗门贫苦乞于路者,施以饮食钱财,以堪能故,名为释提桓因。二、富兰陀罗,为人时,数数行施,故名。三,摩伽婆,彼为人时之本名也。四,娑婆婆,彼为人时数数布施供养婆诜私衣故也。五,憍尸迦,彼为人时之本姓也。六,舍脂钵低,以彼阿修罗女名舍脂,为天帝释之第一天后故也。七,千眼,以为人时聪明智慧故也。八,因陀利,以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王为主故也。见杂阿含经四十。
(杂名)一、帝释桓因,为人时,行顿施,于沙门婆罗门贫苦乞于路者,施以饮食钱财,以堪能故,名为释提桓因。二、富兰陀罗,为人时,数数行施,故名。三,摩伽婆,彼为人时之本名也。四,娑婆婆,彼为人时数数布施供养婆诜私衣故也。五,憍尸迦,彼为人时之本姓也。六,舍脂钵低,以彼阿修罗女名舍脂,为天帝释之第一天后故也。七,千眼,以为人时聪明智慧故也。八,因陀利,以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王为主故也。见杂阿含经四十。
显境名言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表义名言之对。七识之心心所识别境也。以恰如名句文之诠义,故指心心所而谓为显境名言。
(术语)表义名言之对。七识之心心所识别境也。以恰如名句文之诠义,故指心心所而谓为显境名言。
万德洪名
【佛学常见辞汇】
谓在一佛的名字上最具有万种之德。
谓在一佛的名字上最具有万种之德。
戒之各名义
【佛学次第统编】
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
戒禁 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为防止邪非之法律,名曰戒律。
律仪 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则曰律仪也。又无表(旧为无作)之戒体,名曰律仪。谓此戒体,在人身中,不他表示,谓之无表,不动身口意之作用,谓之无作。又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而自顺律仪之功能,故谓之律仪。
由戒义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体、戒相(又曰律相)、戒品。
戒体 防非止恶之功能名曰戒体。
戒相 又曰律相,现戒行三业之相,即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名曰戒相。又曰律相者,谓戒律之法相也。
戒品 戒之品类也,即五戒十善戒等,名曰戒品。
由戒行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德、戒力、戒善、戒忍、律忏。
戒德 戒律之功德,名曰戒德。
戒力 持戒之功力,名曰戒力。如持五戒,则能生于人间。持十善戒,则能生于天上。
戒善 持戒之善根,名曰戒善。如前生持五戒,今生生人间。前生持十善戒,今生生天上是也。
戒忍 观色阴不犯禁制,所得之戒忍,名曰戒忍。
律忏 戒律之忏悔法,名曰律忏。
由坏戒行上说,名有戒垢。
戒垢 女人为垢戒法之原因,故因中说果,称女人为戒垢。
由非戒行上说,名有戒取、戒取见。
戒取 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非戒谓戒,但是取著,名曰戒取。
戒取见 戒取所生之见惑,名曰戒取见。
由戒学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学、戒门、律行、律法、律乘、律藏(或曰戒藏、戒律藏)。
戒学 戒律之修学,名曰戒学。
戒门 戒律之法门,名曰戒门。
律行 戒律之行,名曰律行。
律法 戒律之法,名曰律法。
律乘 戒律之教法,名曰律乘。
律藏 又曰戒藏,戒律藏。三藏之一,明戒之经典,名曰律藏。或戒藏、戒律藏。
由赞戒功德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珠、戒香、戒海。
戒珠 戒律洁白而庄严人身,譬如珠玉,故曰戒珠。
戒香 言戒德薰于四方,譬如香也,故曰戒香。
戒海 言戒律之清净如海,故曰戒海。
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
戒禁 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为防止邪非之法律,名曰戒律。
律仪 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则曰律仪也。又无表(旧为无作)之戒体,名曰律仪。谓此戒体,在人身中,不他表示,谓之无表,不动身口意之作用,谓之无作。又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而自顺律仪之功能,故谓之律仪。
由戒义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体、戒相(又曰律相)、戒品。
戒体 防非止恶之功能名曰戒体。
戒相 又曰律相,现戒行三业之相,即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名曰戒相。又曰律相者,谓戒律之法相也。
戒品 戒之品类也,即五戒十善戒等,名曰戒品。
由戒行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德、戒力、戒善、戒忍、律忏。
戒德 戒律之功德,名曰戒德。
戒力 持戒之功力,名曰戒力。如持五戒,则能生于人间。持十善戒,则能生于天上。
戒善 持戒之善根,名曰戒善。如前生持五戒,今生生人间。前生持十善戒,今生生天上是也。
戒忍 观色阴不犯禁制,所得之戒忍,名曰戒忍。
律忏 戒律之忏悔法,名曰律忏。
由坏戒行上说,名有戒垢。
戒垢 女人为垢戒法之原因,故因中说果,称女人为戒垢。
由非戒行上说,名有戒取、戒取见。
戒取 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非戒谓戒,但是取著,名曰戒取。
戒取见 戒取所生之见惑,名曰戒取见。
由戒学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学、戒门、律行、律法、律乘、律藏(或曰戒藏、戒律藏)。
戒学 戒律之修学,名曰戒学。
戒门 戒律之法门,名曰戒门。
律行 戒律之行,名曰律行。
律法 戒律之法,名曰律法。
律乘 戒律之教法,名曰律乘。
律藏 又曰戒藏,戒律藏。三藏之一,明戒之经典,名曰律藏。或戒藏、戒律藏。
由赞戒功德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珠、戒香、戒海。
戒珠 戒律洁白而庄严人身,譬如珠玉,故曰戒珠。
戒香 言戒德薰于四方,譬如香也,故曰戒香。
戒海 言戒律之清净如海,故曰戒海。
名色(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别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论偈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虽痴心多想,分别于异事。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
云何为名?即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名,故谓之名也。
云何为色?即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有形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法,故称为色也。
由此名色,开为蕴处界三科。
法界次第云:「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别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论偈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虽痴心多想,分别于异事。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
云何为名?即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名,故谓之名也。
云何为色?即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有形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法,故称为色也。
由此名色,开为蕴处界三科。
缘起得名
【佛学次第统编】
瑜伽论中释缘起名,有其五释:
一、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是依缘所起之处释名。
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名。
三、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
四、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
五、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瑜伽论中释缘起名,有其五释:
一、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是依缘所起之处释名。
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名。
三、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
四、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
五、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七种定名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云七种定名: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
一、三摩呬多 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沈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
二、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 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 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医迦阿羯罗多 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 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
〔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也。)
〔二、三摩地〕,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法喜者,谓因闻法而得欢喜也。)
翻译名义云七种定名: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
一、三摩呬多 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沈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
二、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 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 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医迦阿羯罗多 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 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
〔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也。)
〔二、三摩地〕,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法喜者,谓因闻法而得欢喜也。)
雁塔题名
【俗语佛源】
雁塔,亦名大雁塔,在今长安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法师所建。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说,当年慈恩寺僧众修习小乘法,喜食三种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我而杀),时有比丘见天空双雁飞鸣,遂思念:「若得此雁可充饥食。忽有一雁堕地下自殒。众曰:『此雁垂诫,宜旌彼德。』(遂)于瘗雁为塔。」长安为唐代首都,自神龙年(705)以来,凡进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遂成为考中进士的代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南部新书》说:「韦肇,初及第,偶于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后来苏轼、苏辙等登科第者皆曾题名于塔上。唐代进士于曲江宴赏之暇,也有题诗于塔上的,如杨载《送完者都知同》:「姓名题雁塔,谱牒记龙沙」;林光新《次韵奉酬赵校书子直》「雁塔新题墨未干,去年灯火向秋阑。」所以又有「雁塔题诗」之说。唐杜甫、岑参等大诗人赏唱和题诗于塔上,至今仍传为美谈。(无名氏)
雁塔,亦名大雁塔,在今长安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法师所建。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说,当年慈恩寺僧众修习小乘法,喜食三种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我而杀),时有比丘见天空双雁飞鸣,遂思念:「若得此雁可充饥食。忽有一雁堕地下自殒。众曰:『此雁垂诫,宜旌彼德。』(遂)于瘗雁为塔。」长安为唐代首都,自神龙年(705)以来,凡进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遂成为考中进士的代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南部新书》说:「韦肇,初及第,偶于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后来苏轼、苏辙等登科第者皆曾题名于塔上。唐代进士于曲江宴赏之暇,也有题诗于塔上的,如杨载《送完者都知同》:「姓名题雁塔,谱牒记龙沙」;林光新《次韵奉酬赵校书子直》「雁塔新题墨未干,去年灯火向秋阑。」所以又有「雁塔题诗」之说。唐杜甫、岑参等大诗人赏唱和题诗于塔上,至今仍传为美谈。(无名氏)
一名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名即名字。谓理虽是一,假言施设,种种不同。如经中只一涅槃之名。如来随机演说,亦名无生,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解脱,亦名彼岸,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诤,亦名吉祥,虽立多种之别,只是涅槃一名,是为一名。
(出涅槃经)
名即名字。谓理虽是一,假言施设,种种不同。如经中只一涅槃之名。如来随机演说,亦名无生,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解脱,亦名彼岸,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诤,亦名吉祥,虽立多种之别,只是涅槃一名,是为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