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名实(名實)  拼音:míng shí
名目与实际。《荀子。正名篇》:「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臣位任隆重,义兼家邦,实欲使名实不违,徼倖路绝。」
《国语辞典》:名实相课(名实相课)  拼音:míng shí xiāng kè
名称与实际互相详加考校。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议惟畴政,名实相课。断理必纲,摛辞无懦。」
分类:考校
《国语辞典》:名实不副(名实不副)  拼音:míng shí bù fù
名分与事实不合。《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臣愚以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也作「名实不符」。
《国语辞典》:名实俱副(名实俱副)  拼音:míng shí jù fù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也作「名实相副」。
分类:名声一致
《国语辞典》:名实相称(名实相称)  拼音:míng shí xiāng chèng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也作「名实相副」。
分类:名声一致
《漢語大詞典》:总练名实(總練名實)
犹言综核名实。谓综合考究事物的名称和实际,使之允当。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 诸葛孔明 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总练名实之意,自见於言语。”
分類:综合考究
《國語辭典》:综核名实(綜核名實)  拼音:zòng hé míng shí
综合事物的名目和实际加以考核,以求名实相符。汉。荀悦《前汉纪。卷二三。孝元皇帝纪下》:「孝宣皇帝任法审刑,综核名实,听断精明,事业修理,下无隐情。」也作「综覈名实」。
《漢語大詞典》:综覈名实(綜覈名實)
见“ 综核名实 ”。
《國語辭典》:综核名实(綜核名實)  拼音:zòng hé míng shí
综合事物的名目和实际加以考核,以求名实相符。汉。荀悦《前汉纪。卷二三。孝元皇帝纪下》:「孝宣皇帝任法审刑,综核名实,听断精明,事业修理,下无隐情。」也作「综覈名实」。
《漢語大詞典》:综练名实(綜練名實)
犹综核名实。 宋 苏轼 《〈乐全先生文集〉叙》:“ 诸葛孔明 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於言语。”参见“ 综核名实 ”。
《國語辭典》:综核名实(綜核名實)  拼音:zòng hé míng shí
综合事物的名目和实际加以考核,以求名实相符。汉。荀悦《前汉纪。卷二三。孝元皇帝纪下》:「孝宣皇帝任法审刑,综核名实,听断精明,事业修理,下无隐情。」也作「综覈名实」。
《國語辭典》:名实相副(名實相副)  拼音:míng shí xiāng fù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汉。曹操 与王修书:「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明史。卷一六四。黄泽传》:「科举所以求贤,必名实相副,非徒誇多而已。」也作「名实俱副」、「名实相符」、「名实相称」。
《國語辭典》:名实相符(名實相符)  拼音:míng shí xiāng fú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也作「名实相副」。
分類:名实相符
《國語辭典》:名实相副(名實相副)  拼音:míng shí xiāng fù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汉。曹操 与王修书:「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明史。卷一六四。黄泽传》:「科举所以求贤,必名实相副,非徒誇多而已。」也作「名实俱副」、「名实相符」、「名实相称」。
《漢語大詞典》:文实(文實)
(1).名实。墨子·经说下:“有文实也,而后谓之。无文实也,则无谓也。” 孙诒让 间诂:“谓有名实,始有所谓;无名实,则无所谓。”
(2).春秋笔法,谓字面上贬之,而实际上褒之。《公羊传·庄公四年》“缘恩疾者可也” 汉 何休 注:“不为文实者,方讳,不得贬。” 陈立 义疏:“ 僖公 元年传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所谓文实也。”又:“旧疏云:凡为文实者,皆初以常事为罪而贬之,然后计功除过。此 齐襄 功实未足除过,故传不为文实也。”
《国语辞典》:不觚  拼音:bù gū
比喻名实不符,或不合礼制。《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漢語大詞典》:觚不觚
比喻事物名实不符。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何晏 集解:“以喻为政不得其道,则不成。” 朱熹 集注:“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四分论:“《续汉志》云:‘在天成度,在宪成日,凡三百六十五日小餘不及四分日之一,则减四分也。’是古人命度未有觚不觚,不依日而散分於各宿者。”
《國語辭典》:名辩(名辯)  拼音:míng biàn
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述名实问题的辩论。始于春秋时孔子正名、老子无名、墨子取实予名的争辩。战国时则有惠施、公孙龙的名家出现,荀子并把名辩问题,具体分析为名、辞、辩说三方面,对中国古逻辑学贡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