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遐迩著闻(遐邇著聞)  拼音:xiá ěr zhù wén
名气很大,远近皆知。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七。尼波罗国》:「硕学聪睿,自制声明论,重学敬德,遐迩著闻。」
分類:名声
《国语辞典》:名不虚谓(名不虚谓)  拼音:míng bù xū wèi
名声与实际相符。如:「久闻其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谓。」也作「名不虚传」。
分类:名声相符
《国语辞典》:名不虚行(名不虚行)  拼音:míng bù xū xíng
名声与实际相符。《晋书。卷四二。唐彬传》:「帝顾四坐曰:『名不虚行。』」也作「名不虚传」。
分类:名声相符
《国语辞典》:名传不朽(名传不朽)  拼音:míng chuán bù xiǔ
名声传垂久远而不坏。《文明小史》第四七回:「替国家做些事业,将来是名传不朽的。」也作「名垂不朽」。
《国语辞典》:名垂不朽  拼音:míng chuí bù xiǔ
名声流传垂久远而不坏。如:「老人毕生忠于自己的艺术和信念,终于赢得艺术千秋,名垂不朽。」也作「名传不朽」。
《国语辞典》:名垂后世(名垂后世)  拼音:míng chuí hòu shì
名声流传于后代。《汉书。卷四五。息夫躬传》:「昔秦缪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悔过自责,疾诖误之臣,思黄发之言,名垂于后世。」《三国志。卷七。魏书。臧洪传》:「昔晏婴不降志于白刃,南史不曲笔以求生,故身著图象,名垂后世。」
《国语辞典》:名垂竹帛  拼音:míng chuí zhú bó
名声传垂于史籍。《三国演义》第三六回:「愿公善事使君,以图名垂竹帛,功标青史。」
《国语辞典》:名动公卿(名动公卿)  拼音:míng dòng gōng qīng
名声传播于大官权贵之间。如:「他现在可是名动公卿,位极一时的人物,小心别得罪他!」
《国语辞典》:名传天下(名传天下)  拼音:míng chuán tiān xià
名声传播天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闻洛阳刘元普仗义疏财,名传天下,不论识认不识认,但是以情相求,无有不应。」
《国语辞典》:名覆金瓯(名覆金瓯)  拼音:míng fù jīn ōu
形容名声很大,是国家选用的栋梁之材。参见「名动金瓯」条。宋。石孝友〈望海潮。云龙双辅〉词:「更德标银管,名覆金瓯。共看朝天路稳,归拜富民侯。」
《国语辞典》:名高天下  拼音:míng gāo tiān xià
形容名声传播得很广。《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也作「名满天下」。
《国语辞典》:名高引谤(名高引谤)  拼音:míng gāo yǐn bàng
名声太大,容易招来别人的妒嫉和毁谤。
《国语辞典》:名微德薄  拼音:míng wéi dé bó
名声微小,德性浅薄。《三国演义》第三八回:「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国语辞典》:名满一时(名满一时)  拼音:míng mǎn yī shí
当时名声极大。《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此时已将及四十岁,名满一时。」
《国语辞典》:名声籍甚(名声籍甚)  拼音:míng shēng jí shèn
名声远播,广为人知。《汉书。卷四三。郦陆朱刘叔孙传。陆贾》:「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贾为食饮费。贾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晋。袁宏《后汉纪。卷一○。孝明皇帝纪》:「睦不远千里,交结知识,宿德名儒,莫不造其门,睦虚已折节,以礼接之,由是名声籍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