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齐名(齊名)  拼音:qí míng
声名相当。《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范滂传》:「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宋朝钱塘有个名妓苏盼奴,与妹苏小娟,两人俱俊丽工诗,一时齐名。」
《國語辭典》:等伦(等倫)  拼音:děng lún
同辈。唐。杜甫〈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诗:「富贵当如此,尊荣迈等伦。」
《漢語大詞典》:异等(異等)
(1).不同等级。韩非子·八经:“礼施异等,后姬不疑。”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舒守谦 ﹞十年居 元舆 舍,未尝一日有间,至於车服饮饌,亦无异等。”
(2).超出一般;特等。《汉书·循吏传·王成》:“治有异等之效。” 颜师古 注:“异於常等。” 宋 苏轼 《厚货财策》之二:“今之土兵,所以钝弊劣弱而不振者,彼见郡县有禁兵而待之异等,是以自弃于贱隶役夫之间,而将吏亦莫之训也。”
(3).指德才特出的人。史记·滑稽列传:“赏异等,罚不肖。”新唐书·韦处厚传:“举贤良方正异等,宰相 裴垍 引直史馆。”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汉选士之法》:“ 武帝 元封 五年,詔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絶国者。”
《國語辭典》:群伦(群倫)  拼音:qún lún
众多同类。如:「领先群伦」。
分類:同类同等
《漢語大詞典》:比隆
同等兴盛。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娄敬 説曰:‘陛下都 洛阳 ,岂欲与 周 室比隆哉?’” 宋 陈亮 《勉强行道大有功论》:“﹝ 武帝 ﹞固将求功於圣人之典,以与三代比隆,而为不世出之主也。” 明 宋濂 《送钱充一还天台》诗序:“皇 明 肇造区夏,比隆 唐 虞 。”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自尔及 汉 ,记事韵文,后世莫与比隆。”
分類:同等兴盛
《國語辭典》:同论(同論)  拼音:tóng lùn
1.相同的言论。《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知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
2.相同比论。如:「诗与文体裁不同,优劣岂可同论?」
《國語辭典》:法服  拼音:fǎ fú
1.法制所定的服饰。《孝经。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文选。班固。东都赋》:「盛三雍之上仪,脩衮龙之法服。」
2.架裟,僧侣的法衣。菩萨本业经:「被上法服,当愿众生,服圣表示,敏于道行。」也称为「法衣」。
《國語辭典》:同甲  拼音:tóng jiǎ
岁数相同。宋。苏轼〈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诗:「旧游到处皆苍藓,同甲惟君尚黑头。」《聊斋志异。卷六。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也作「同庚」。
《漢語大詞典》:同称(同稱)
(1).一同述说,表示同等看待。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弘农太守河内吴匡》:“过与不及,古人同称。”
(2).同样称谓。谓名分无区别。宋史·职官志一:“横班以郎居大夫之上,既釐而正之矣,而介胄之士与縉绅同称,寧名号未正,毋示人以好武之机。”
《漢語大詞典》:户等
古代政府将民户按资产多寡分为不同等级以征收赋税。 汉 代按财产比例向商人、手工业者,征赋税, 北魏 献文帝 天安 、 皇兴 年间,将民户分为三等九品,按户等征税,后废; 北齐 再施行。 唐高祖 武德 六年定天下户为三等, 武德 九年,又改为九等。 宋太祖 建隆 中,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按等出税,其馀五等蠲免,实际仅五等; 宋仁宗 至和 时,遂行五则法,按资产多寡分为五等。 元 代分三等九甲,主要实施于中原地区。 明 代按职业分民户、军户、匠户三等,但不作为征税的标准。后遂废止。参阅史记·平準书魏书·食货志宋史·食货志上五明史·食货志一续文献通考·户口二
《國語辭典》:并重(並重)  拼音:bìng zhòng
同等重要。如:「家庭和事业并重」、「营养和运动并重」。
《漢語大詞典》:齐列(齊列)
(1).并列。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金楹齐列,玉舃承跋。” 唐 段文昌 《平淮西碑》:“戎旅同心,垒垣齐列。”
(2).引申为同样,同等。《晋书·张载传》:“及其无事也,则牛驥共牢,利钝齐列。”
《漢語大詞典》:等列
(1).等级品位。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汉 贾谊 《论时政疏》:“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 宋 李衡 乐庵语录卷一:“公卿大夫各依其等列,农工商各就其职分。” 许杰 《〈文艺批评与人生〉自序》:“自己写的所谓文艺作品,虽然也是自己心血的结晶,而且也不敢忍心把他降到了无用的等列。”
(2).谓分等级。管子·霸言:“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
(3).处于同等地位,同列。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知 汉王 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 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 絳 灌 等列。” 唐 元稹 《论谏职表》:“凡今之人以上封进计为妄动,拾遗补闕为冗员,以此称供奉官与 王珪 、 魏徵 为等列。”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一:“ 杜元凯 曾不思夫子所以为经,当与周易等列; 丘明 所以为史,当与 司马迁 、 班固 等列。”
《國語辭典》:平衡  拼音:píng héng
1.一种仪礼。将上身与腰折成直角,使头与腰齐平。《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
2.各方面的数量或质量相互抵消,成为一种静止状态。
3.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权与物均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钩权矣。」
《漢語大詞典》:同量
(1).同等器量;与……器量相同。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世有圣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
(2).等量齐观。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一:“性之所期,贵贱同量;理之所极,卑高一归。”
(3).同样数量,等量。 薛暮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用同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