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同归(同歸)  拼音:tóng guī
1.一同返回。《诗经。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南朝宋。谢惠连雪赋〉:「驰遥思于千里,愿接手而同归。」
2.同样走向、相同趋向。如:「同归于尽」、「殊途同归」。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虽大旨同归,所托或乖。」宋。陈舜俞〈说用〉:「六经之旨不同,而其道同归于用天下国家。」
《國語辭典》:异路同归(異路同歸)  拼音:yì lù tóng guī
比喻采取的方法不同,但效果、目标是相同的。参见「同归殊途」条。《淮南子。本经》:「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
《國語辭典》:异途同归(異途同歸)  拼音:yì tú tóng guī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效果。参见「同归殊途」条。汉。桓宽《盐铁论。论儒》:「圣人异途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晋。陆机 思亲赋:「天步悠长,人道短矣。异途同归,无早晚矣。」
《漢語大詞典》:异涂同归(異塗同歸)
谓道路不同,归宿相同。比喻方法不同,效果一样;或情况有别,结局一致。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儒:“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亦作“ 异途同归 ”。 晋 陆机 《思亲赋》:“天步悠长,人道短矣,异途同归,无早晚矣。”
分類:道路归宿
《漢語大詞典》:同归殊涂(同歸殊塗)
语出易·繫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汉书·王莽传赞:“昔 秦 燔以立私议, 莽 诵六艺以文姦言,同归殊涂,俱用灭亡。”亦作“ 同归殊途 ”。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其餘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
《國語辭典》:同归殊途(同歸殊途)  拼音:tóng guī shū tú
目的相同,而所经的途径不同。语本《易经。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比喻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效果或目标一致。《文选。嵇康。琴赋》:「其馀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也作「殊方同致」、「殊途同归」、「殊涂同归」、「殊涂同会」、「殊涂同致」、「殊涂一致」、「殊路同归」、「殊致同归」、「异途同归」、「异路同归」。
《國語辭典》:同归于尽(同歸於盡)  拼音:tóng guī yú jìn
同赴毁灭或一起走向死亡。如:「你这个做法无异是和对方同归于尽。」《崇祯本金瓶梅》第一回:「单道世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到头来同归于尽,著甚要紧!」《通俗常言疏證。死丧。同归于尽》引《病玉缘剧》:「倘有一毫防备不周,势必同归于尽。」
《漢語大詞典》:一心同归(一心同歸)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淮南子·泰族训》:“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
《国语辞典》:江海同归(江海同归)  拼音:jiāng hǎi tóng guī
所有河流均通往大海。比喻殊途同归。宋。钱易〈南部新书乙〉:「贞元十二年天子降诞日,诏儒官与缁黄讲论。初若矛楯相向,后类江海同归。三殿谈经,自此始也。」
《國語辭典》:白首同归(白首同歸)  拼音:bái shǒu tóng guī
1.本指友情坚贞,至老不变。语本晋。潘岳 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北史。卷八四。孝行列传。阎元明》:「昆弟雍和,尊卑谐穆,安贫乐道,白首同归。」后指年龄俱老,同时归天。唐。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诗:「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2.夫妻恩爱不渝,相伴到老。多用于新婚盟誓之辞。明。郑若庸《玉玦记》第一○出:「誓白首同归,比翼鹣鹣效此生。」
《國語辭典》:殊涂同归(殊塗同歸)  拼音:shū tú tóng guī
比喻方法虽不同,所得的效果却相同。参见「同归殊途」条。《抱朴子。外篇。任命》:「或运思于立言,或铭勋乎国器,殊涂同归,其致一焉。」
《國語辭典》:殊途同归(殊途同歸)  拼音:shū tú tóng guī
比喻采取的方法虽不同,所得的结果却相同。参见「同归殊途」条。宋。范仲淹 尧舜率天下以仁赋:「殊途同归,皆得其垂衣而治,上行下效,终闻乎比屋可封。」
分類:殊途同归
《國語辭典》:殊致同归(殊致同歸)  拼音:shū zhì tóng guī
比喻使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效果。参见「同归殊途」条。《隋书。卷二二。五行志上》:「夫神则阴阳不测,天则欲人迁善。均乎影响,殊致同归。」
《國語辭典》:殊路同归(殊路同歸)  拼音:shū lù tóng guī
比喻所采取的方法虽不同,所达到的效果却一致。参见「同归殊途」条。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殊路同归,指在于崇礼义,退财利,复往古之道。」
《分类字锦》:蒟酱同归(蒟酱同归)
梅尧臣 石榴诗 张骞西使时,蒟酱同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