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仇 → 讐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同仇  拼音:tóng chóu
语出《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比喻一致对付仇敌。《资治通鉴。卷六八。汉纪六十。献帝建安二十四年》:「鲁肃尝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
《漢語大詞典》:同仇敌慨(同仇敵慨)
见“ 同仇敌愾 ”。
《國語辭典》:同仇敌忾(同仇敵愾)  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
同仇,一致对付仇敌。参见「同仇」条。敌忾,抵禦所恼恨的人。参见「敌忾」条。同仇敌忾指共同抱著愤恨心情,齐心同力抵抗敌人。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五。讷亲》:「金川虽云小丑,而老师糜饷,克捷无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敌忾之念。」
《国语辞典》:薄海同仇  拼音:bó hǎi tóng chóu
薄海,到达海边,指海内各地。薄海同仇指全海内之人皆以为仇敌。比喻激愤到极点。如:「看到敌人令人发指的暴行后,激起了大家薄海同仇的愤慨心理。」《台湾外纪》卷四:「况闯贼为仇明朝,未曾得罪于国家也。徒以薄海同仇,共伸大义。」
《國語辭典》:敌忾同仇(敵愾同仇)  拼音:dí kài tóng chóu
共同抱著愤恨心情,齐心同力抵禦敌人。参见「同仇敌忾」条。《清史稿。卷四二六。李宗羲传》:「天下臣民,知皇上有卧薪尝胆之思,必共振敌忾同仇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