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瞿目缩舌(瞿目縮舌)
犹言瞠目结舌。形容吃惊恐惧的样子。 明 唐顺之 《笔畴序》:“小夫、妇人恣睢兇毒於冥冥,或惧之以士师理官之法,彼有傲然而已矣。巫儿、佛媪为之张皇神鬼,指徵机祥,则彼且瞿目缩舌而骇汗。”
《國語辭典》:伸舌头(伸舌頭)  拼音:shēn shé tou
伸出舌头。表示诧异或害怕的表情。《红楼梦》第五五回:「吴新家的满脸通红,忙转身出来。众媳妇们都伸舌头。」
分類:吃惊艳羡
《漢語大詞典》:口茄目瞠
犹口呆目瞪。形容吃惊。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口茄目瞠面如土,諕杀那诸僧和寺主。”
分類:吃惊
《漢語大詞典》:口呆目瞪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转向者的言谈,到左联就奉为圣旨,这真使我口呆目瞪。”亦作“ 口呆目钝 ”。 克非 《春潮急》二五:“ 张福寿 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参见“ 目瞪口呆 ”。
《國語辭典》:目瞪口呆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受惊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样子。《三国演义》第八七回:「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红楼梦》第三三回:「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也作「目定口呆」、「目睁口呆」。
《漢語大詞典》:惊楞(驚楞)
亦作“ 惊愣 ”。 吃惊而发愣,惊愕。 管桦 《清风店》六:“他直瞪着眼睛,惊愣地盯住那闺女的脸。” 康濯 《东方红》第一章:“ 海生 不觉也惊楞了一下,一边往嘴里抽了口气,一边顺着女社长的暗示,跟她一道分头悄悄地安顿众人。”
《漢語大詞典》:惊怔(驚怔)
(1).因吃惊而发呆。 冯德英 《苦菜花》第二章:“会场上哑然无声。人们都低头。是这些话说进了他们心坎,使他们忆起了痛苦的过去,还是为这梦想不到的变革惊怔住了?”
(2).特指做恶梦而受到的惊吓。 梁斌 《红旗谱》五四:“吃饭落不到肚里,睡觉好发惊怔。”
《國語辭典》:毛骨悚然  拼音:máo gǔ sǒng rán
形容极端惊惧害怕。《西游记》第一○回:「龙王见说,心惊胆战,毛骨悚然。」《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几句说的两个书办毛骨悚然,一场没趣,扯了一个淡,罢了。」也作「毛骨竦然」、「毛骨耸然」、「毛发悚然」。
《國語辭典》:目瞪口呆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受惊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样子。《三国演义》第八七回:「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红楼梦》第三三回:「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也作「目定口呆」、「目睁口呆」。
《國語辭典》:愣眼巴睁(愣眼巴睜)  拼音:lèng yǎn bā zhēng
1.想睡觉、眼睛睁不开的样子。如:「打起精神,别老是愣眼巴睁的。」
2.惊愕的样子。如:「听到这惊人的消息,他愣眼巴睁地说不出话来。」
分類:吃惊发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