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 【介绍】: 西汉人。平帝初,以左将军光禄勋与王莽等定策安宗庙,封广阳侯,为少傅。为莽心腹,助莽定制度,议立“安汉”、“宰衡”名号。王莽称帝,按金匮拜为更始将军、广新公。后其子甄寻以作符命被王莽处死,遂自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6 【介绍】: 南朝宋会稽山阴人。累官黄门吏部郎,南郡太守。宋明帝泰始二年,晋安王刘子勋自称帝号,道存举兵应之,事败,自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4 【介绍】: 唐僧。潞州铜鞮人。俗姓姜。师事神秀。住蓝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尝出字外。后隶京城慈恩寺。玄宗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赉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谥号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铜鞮人。出家从神秀禅师。得心法。始居蓝田之广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师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开元十一年。驾幸东都。诏扈从。所过官吏士女。具华幡迎导。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盖秀公出自黄梅。而化行关洛。虽为帝后王公所敬。礼然其所在。殊未尝提唱宗旨。以开发徒众。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说。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张均礼部侍郎韦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吴吾与汝辈诀别矣。既退而张窃语房。某以早岁饵金丹。深忌临丧。今大师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与房曰。吾与张游有年矣。而宿业之来。其不可免如此。苟能小忍。以终吾会。则犹庶几。且就执房手曰勉之。必为中兴名臣。后张果陷贼。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义福。姓姜氏。潞州铜鞮人也。幼慕空门黍累世务。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凡二十馀年未尝出房宇之外。后隶京师慈恩寺。道望高峙倾动物心。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礼纷纷瞻望无厌。以二十年卒。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送葬者数万人。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神秀禅门之杰。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以加者。而未尝聚徒开法也。洎乎普寂始于都城。传教二十馀载。人皆仰之。初福往东洛。召其徒戒其终期。兵部侍。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预造焉。福乃升堂为门人演说。且曰。吾没日昃当为此决别耳。久之张谓房曰。某夙岁饵金丹未尝临丧。言讫张遂潜去。福忽谓房曰。与张公游有年矣。张公将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惜哉。乃提房手曰。必为中兴名臣。其勉之。言讫而终。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而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皆终福之言矣。又释行思。姓刘氏。庐陵人也。濡润厥躬贞谅其性。出尘之后纳戒已还。破觚求圆斲雕为朴。厥志天然也。往韶阳见大鉴禅师。一言蔽断犹击蒙焉。既了本心。地祇迭告还复吉州阐化。四方禅客繁拥其堂。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灭于本生地。敕。谥大师号。曰洪济。塔曰归真。其塔会昌中例从堙毁后法嗣者重崇树之。
神僧传·卷第七
僧义福者。上党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洁。搢绅士庶翕然归依。尝从驾往东都。所历郡县人皆倾向。檀施巨万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学徒。告以将终。兵部侍郎张均。中书侍郎严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礼部侍郎韦涉。常所礼谒。是日亦同相造焉。义福乃升座为门徒演法。乃曰。吾殁于是日当以决别耳。久之张谓房曰。某宿岁饵金丹。尔来未尝临丧。言讫张遂潜去。义福谓房曰。某与张公游有年数矣张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向来若终法会足以免难惜哉。乃携房之手曰。必为中兴名臣。公其勉之。言讫而终。及禄山之乱。张均陷贼庭授伪署。房琯翊赞两朝竟立大节真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9—741 【介绍】: 唐僧。南天竺摩赖耶国人。属婆罗门种姓。相传本中天竺国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为南天竺国王所遣,入唐传法。玄宗开元时入长安,译密教经典数种,大智、大慧、不空、一行等皆师事之。后至洛阳,示寂于广福寺。卒谥国师。译有《瑜珈念诵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金刚智。南印土摩剌耶国人也。摩剌耶。华言光明。其国近观音所居补陀洛伽山。故云尔。父婆罗门善五明论。建支王师事之。智甫数岁。即能日诵万言。不废忘。年十六出家。随师学于中印土那烂陀寺。修多罗阿毗昙。莫不练习。洎登戒法。遍听律部。既而诣西印土究讨小乘诸部。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馀年。于是博通三藏。次东游楞伽山。历佛逝裸人等。二十馀国。开元七年。至广州。诏迎居京师之慈恩寺。徙荐福寺。至必建大曼拿罗灌顶法。度四众。大智大慧不空三师。皆行弟子礼。十九年。从驾幸洛阳。会久不雨。诏结坛祷之。于是依菩萨法在所住处。用不空钩穴地深四肘。起坛其上。绘七俱胝菩萨像。对之祀呗。期以像目开。即雨七日。炎气益炽。天无云翳。午后目开。西北风起雨大霔。飞瓦拔树。远近惊骇。而坛屋穿漏。莫知其故。或传以为龙飞去云。士庶来观。日千万辈。时上以得姓之始。崇老氏。有司希意请。凡蕃客一切并逐。报可。侍者以告。智曰。吾梵僧也。非蕃客。诏旨宁为我哉。卒不去。未几陛辞游雁门。上大惊。下握手上殿。慰问移时。有皇女。疾久不愈。迁卧咸宜外馆。闭目经旬。浃无所语。诏智授诫。因择宫中七岁女子二人。以绯缯蔽面卧地。上使牛仙童。书若敕者。焚之它处。智嘿有所诵。二女子忽能诵所焚敕语。不遗一字。顷之皇女亦起。坐上闻之。不俟仗卫驰而至。而皇女因谓上曰。冥数难移。琰摩王以陛下之德。见二女子持敕至。遂令先保母镏氏护送。随二女子归。犹获半日之活。以慰陛下。自是上加钦仰。武贵妃造金刚寿命菩萨像。河东郡王。绘毗卢遮那塔中像。皆智所戒饬也。曰庶几其延寿。二贵。人果皆不久而终。大慧禅师一行。请译灌顶诸部流通。十一年。诏于资圣寺置馆。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土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出㬅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又补足旧译随求章句。二十年。于洛阳广福寺。语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逝矣。八月既望。礼毗卢遮那佛像。绕旋七匝。还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拜所译。从容付嘱。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塔于龙门伊川之右。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跋日罗菩提。华言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华言光明。其国境近观音宫殿补陀落伽山。父婆罗门善五明论。为建支王师。智生数岁日诵万言。目览心传终身无忘。年十六开悟佛理。不乐习尼揵子诸论。乃削染出家。盖宿植之力也。后随师往中印度那烂陀寺。学修多罗阿毗达磨等。洎登戒法遍听十八部律。又诣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馀年全通三藏。次复游师子国登楞伽山。东行佛誓裸人等二十馀国。闻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来。以多难故累岁方至。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敕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拿罗灌顶道场度于四众。大智大慧二禅师。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礼焉。后随驾洛阳。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乃诏智结坛祈请。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天无浮翳。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场。质明京城士庶皆云。智获一龙穿屋飞去。求观其处日千万人。斯乃坛法之神验也。于时帝留心玄牝。未重空门。所司希旨奏。外国蕃僧遣令归国。行有日矣。侍者闻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敕吾终不去。数日忽乘传将之雁门奉辞。帝大惊。下手诏留住。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钟其爱。久疾不救。移卧于咸宜外馆。闭目不语已经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终。故有是命。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以绯缯缠其面目卧于地。使牛仙童写敕一纸焚于他所。智以密语咒之。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敕诣琰摩王。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帝闻之不俟仗卫。驰骑往于外馆。公主奏曰。冥数难移。今王遣回略觐圣颜而已。可半日间然后长逝。自尔帝方加归仰焉。武贵妃宠异六宫。荐施宝玩。智劝贵妃急造金刚寿命菩萨像。又劝河东郡王于毗卢遮那塔中绘像。谓门人曰。此二人者寿非久矣。经数月皆如其言。凡先觉多此类也。智理无不通事无不验。经论戒律秘咒馀书。随问剖陈如钟虡受。有登其门者。智一觌其面永不忘焉。至于语默兴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顺无有异容。瞻礼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自开元七年始届番禺。渐来神甸。广敷密藏。建曼拿罗依法制成。皆感灵瑞。沙门一行钦尚斯教。数就咨询。智一一指授曾无遗隐。一行自立坛灌顶。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请译流通。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复观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加之满足。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秘密流行为其最也。两京禀学济度殊多。在家出家传之相继。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七匝。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传教弟子不空奏举。敕谥国师之号。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素所归奉。述碑纪德焉。 系曰。五部曼拿罗法。摄取鬼物必附丽童男处女。去疾除祅也绝易。近世之人用是图身口之利。乃寡徵验。率为时所慢。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
神僧传·卷第七
释跋日罗菩提。华言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生数岁日诵万言。目览心传终身不忘。年十六开悟佛理。乃削染出家。从师历游诸国。至开元中达于广府。后随驾洛阳。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乃诏智结坛祈请。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 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徒冬切)天无浮翳。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场。质明京师一庶皆云。智获一龙穿屋飞去。求观其处日千万人。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钟其爱。久疾不救移卧于咸宜外馆。闭目不语已经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终故有是命。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以绯缯缠其面目卧于地。使牛仙童写敕一纸焚于他所。智以密语咒之。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敕诣琰摩王。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帝闻之不俟仗卫驰骑往于外馆。公主奏曰。冥数难移。今王遣回略觐圣颜而已。可半日间然后长逝。自尔帝方加归仰焉。武贵妃宠异六宫荐施宝玩。智劝贵妃急造金刚寿命菩萨。又劝河东郡王于毗卢遮那塔中绘像。谓门人曰。此二人者寿命非久矣。经数月皆如其言。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七匝。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24 【介绍】: 唐僧。姓氏里居不详。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天然。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莲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穆宗长庆四年(824)卒。谥智通禅师。《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全唐诗续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知何许人。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于南岳。执㸑三年。始遂落发。复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师。即造江西大寂法会。大寂甚奇之。俄居天台华顶三年。寻诣径山。礼国一。元和中。登龙门香山。善伏牛禅师。尝客惠林寺。时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烧之。以自燠。或讥其拨无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曰木头安从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游洛阳晨。出横卧天津桥上。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呵不为动。公使问何人。然徐仰视而应曰。无事僧。公异之。乃奉束帛袭衣。月给米面。自是归信者益众。十五年春。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乐。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见客。然云。太深远生。者云。佛眼亦觑不见。然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趁出。然闻之云。不谬为一国之师。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然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然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敛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篮去。然上堂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从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甚么物。如今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脩。无法可證。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采若为生。无事珍重。长庆四年六月。趣门人备汤沐曰。吾有远役。竟戴笠策杖蹑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谥智通塔号妙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天然。不知何许人也。少入法门而性梗槩。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思召其自体得实者。为立名天然也。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会。寂以言诱之。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吾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事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敕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门。谒见石头禅师。躬执爨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造江西大寂。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我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寺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刘轲撰碑。敕谥智通。塔号妙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23 【介绍】: 唐僧。韶州始兴人。大历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蜂拥请问,室不能容,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后居长沙东寺,与相国崔群为师友。长庆间圆寂,敕谥传明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韶州始兴人。大历八年。谒国一于径山后见大寂于是道德进。而名誉起矣。时丛林谓之折床会以其勤于坐禅。而床为之折也。未几出世。说法长沙之东寺。盖俗所谓夹山者。四方玄侣辐辏。大寂之风益振。相国崔公群以𧮂得罪宪宗南迁。为观察使。见会问曰。师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见性得。会时方病眼。公因讥之曰。既去见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见。病者非眼。公稽首谢之。仰山来参。会曰已相见了。更不用上来。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会便闭却方丈门。仰归举似沩山。沩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争识得佗。长庆癸卯终于寺。寿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问也。凡坟塔之近城者。命悉毁以全形胜。然独留会所葬塔。且曰庶几以别贤愚。谥传明塔号永际。镏膳部轲著文勤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如会。韶州始兴人也。大历八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决求心要。僧堂之内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犹言凿佛床也。后徇请居长沙东寺焉。自大寂去世其法门鼎盛时无可敌。谚谓东寺为禅窟。断可知矣。时相国崔公群慕会之风来谒于门。答对浏亮辞咸造理。自尔为师友之契。初群与皇甫镈。议上宪宗尊号。因被镈搆出为湖南观察。闲豫归心于会也。至穆宗长庆癸卯岁终于寺。春秋八十。时井泉预枯异香馝馥。迁塔于城南。廉使李翱尽毁近城坟塔。唯留会所瘗浮图。以笔题曰。独留此塔以别贤愚矣。刘膳部轲著碑焉。敕谥传明大师。塔曰永际。亦呼所居为夹山和尚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62 【介绍】: 唐僧。河东蒲坂人,俗姓卢。早举甲科,母丧服阕,往北京童子寺出家。初隐南岳常乐寺,后居杭州大慈山。山素缺水,有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因名“虎跑泉”。问道者众。懿宗咸通中卒,敕谥性空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卢氏。河东蒲阪人。少为书生。年二十五。偕计中甲科。然未惬所志。欲再试礼部。而适丁母忧。因庐墓所。服阕竟。出家于北京童子寺。岁未二周。而诸经通习。遂造嵩岳。受具戒。复淹贯律部。后诣百丈山谒大智海公。而究见性之指焉。俄结庵南岳常乐寺之绝顶。谏议大夫崔公。尤推重。为别创方丈。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会即便会。莫忉怛。泉拂袖去。游钱唐止大慈山。山居浙江上。地斥卤砂砾。无所得水。将去而他。忽有虎跪地出泉。甘洌可饮。识者以为神。而众亦大集。上堂云。山僧不会答话。只能识病。有一僧出前立云。远有病么。请师识。中便下座。归方丈。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答云。般若以何为体。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见赵州扫地次。中问般若以何为体。州置帚大笑抚掌。中便归方丈。有僧辞往江西。中云。我劳汝得否。僧云劳什么。中云劳汝将取老僧去。僧云。更有过于和尚者。亦不能将去得。中便休。其僧后举似洞山。山云。阇梨争合恁么道。僧云。和尚作么生。洞云将得。洞又问其僧云。大慈别有什么言句。僧云。有时示众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云我不恁么道。僧云作么生道。洞云。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会废教因民服。徙戴氏引墅。大中初。诏除前禁。复仪相。太守刘公加礼敬。丛社之盛。不减畴昔。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嘱累毕。怡然坐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其冬克塔而窆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寰中。姓卢氏。蒲坂人也。生有异相。其声如钟。出家于并州童子寺。受心印于百丈海禅师。结茅于南岳。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师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师云。会即便会。莫忉忉。泉拂袖而出。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师云。般若以何为体。赵州大笑而出。师明日见赵州扫地。师问般若以何为体。赵州置帚。附掌大笑。师便归方丈。师后住浙江大慈山。上堂示众云。山僧不解答语。只能识病。又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时学者甚众。山素缺水。师拟飞锡。夜梦神人告曰。勿他之。我移南岳小童子泉就师取用。诘旦见二虎以爪跑于地。泉自涌出。味甘如饴。有僧自南岳至。乃曰小童子泉涸矣。故东坡题诗云。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佩响。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咸通三年三月十五日无疾而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僖宗谥性空大师定慧之塔。 赞曰。 履践真实  心悟无际  南泉赵州  激扬酬对 居乏寒泉  虎跑以济  惟德斯彰  风清日丽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寰中。姓卢氏。河东蒲坂人也。禀灵特异挺质殊伦。身支𦟛亭顶骨圆峻。其声若钟响其色犹脂凝。学通终古辞实丰赡。年二十五随计中甲科。然未塞其怀。复思再捷。无何遭母之忧。遂庐于墓所。及服阕径往北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诸经皆览。明年往嵩岳登戒肄习律部。于兹博通忽慕上乘。决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后隐南岳常乐寺。结茅于山椒谏议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别立方丈。虞渊景晞一饭永日。然其乏水羸瓶远求。俄尔深宵有虎嗥啸庐侧。诘旦视之。果滥泉坼地而涌足其汲用。后之杭浙江之北有山号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成巨院。四方僧侣参礼如云。属武宗废教。中衣短褐。或请居戴氏别墅焉。大中壬申岁太守刘公。首命剃染重盛禅林。壬午岁二月十五日嘱累声毕而终。时渐溽暑验其身一无变异。而顶门燠润。冬窆于塔所。享年八十三。法腊五十四。有说常乐寺山虎跑泉。当中公灭日。忽焉乾涸。异哉。止资中之受用耳。至乾符丁酉岁。敕谥大师号性空。塔名定慧也。缙云太守段成式为真赞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841? 【介绍】: 唐僧。钟陵建昌人。俗姓王。生有自然胎衣若僧服,遂出家于石门。后住澧阳云岩寺。敕谥无住大师,一作无相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钟陵建昌之王氏。昉临蓐。胞衣缁色。若右袒状。父母。已知其不可累。以世事。小学之岁。遂令依石门薙染。既登具品。即执侍大智海禅师于百丈山。历二十年。续见药山俨禅师。一日药山问。汝除在百丈。更到什么处来。晟云到广南来。山云。见说广州城东门外。有一团石。被州主移。却是否。晟云。非但州主。合国人移亦不动。山又问。闻汝解弄狮子。是否。晟云是。山云。弄得几出。晟云六出。山云。我亦弄得。晟云。和尚弄得几出。山云。弄得一出。晟云。一即六六即一。晟后到沩山。沩山问。承长老在药山。弄狮子是否。晟云是。沩云。长弄耶。还有置时。晟云。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沩云。置时狮子在什么处。晟云。置也置也。僧问从上诸圣。什么处去。晟良久云。作么作么。又问。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如何。晟云。好埋却。晟煎茶次。道吾问。煎茶与阿谁。晟云。有一人要。吾曰。何不教伊自煎。晟云。幸有某甲在。晟住云岩后。一日诸众曰。有个人家儿子。问著无有道不得底。洞山云。它家屋里有多少典籍。晟云。一字也无。洞云。争得恁么多知。晟云。日夜不曾眠。道吾问。大悲千手眼如何。晟云。如无灯时。把得枕子。作么生。吾云。我会也我会也。晟云。作么生会。吾云。通身是眼。晟一日扫地次。沩山云。太区区生。晟云。须知有不区区者。沩云。恁么即有第二月也。晟竖起扫帚云。是第几月。沩低头去。晟问僧。什么处来。僧云。石上语话来。晟云。石还点头否。僧无对。晟代云。和尚未问时。却点头。洞山乞眼睛。晟云。汝底与阿谁去也。洞云。良价无。晟云。有汝向什么处著。洞无语。晟云。乞眼睛底是眼否。洞云。非眼。晟咄之。大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谥无相。塔号净胜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昙晟。俗姓王氏。钟陵建昌人也。始生有自然胎衣。右袒犹缁服焉。遂请出家于石门。年满具法。参见百丈山海禅师。二十年为侍者。职同庆喜法必我闻身若中涓心居散位。续受药山举发全了无疑。化徒孔勤。受益者众。以太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敕谥大师号无相。塔名净胜焉。 系曰。商那和脩。华言胎衣也。以其生带衣而诞以缯肉。而非幼为绷褓长且称身。出家成法服。至入灭阇维方为煨烬焉。晟师之有胎衣止不及为婴儿已往之服耳。此近叔离尼商那尊者也。思过半矣。何邪晟师去圣悬远。和修佛灭百年。将胎衣示有行果之徒也。今晟以胞袒络化其教理之世。不其难乎。故曰思过半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至五代初禅僧。嗣洞山良价。初住福州东山华严寺。后唐庄宗时入洛阳,授徒300余人,庄宗礼敬之。后游河朔,卒于平阳,享年70余岁。谥宝智大师。《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后书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参洞山。得记别静于乐普作维那时。白椎普请云。上间搬柴。下间锄地。于是第一座问云。圣僧聻。静云当堂不正坐。谁赴两头机。 静问洞山云。未见理路者。争免得情识去。洞云。汝还见理路也无。静云见无理路。洞云。什么处得情识来。静云正是学人问处。洞云汝须向万里无寸草处立始得。静云无寸草处。还许立也无。洞云直须恁么去。静后游河朔于平阳示寂。茶毗获舍利。建四塔以葬。一晋州二房州。三终南山逍遥园。四终南山华严寺。谥宝智塔号无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台州丹丘人,俗姓徐。性严毅,寡与人交。住金华白华山,奖训初学。著《简正记》二十卷,日价益高。吴越钱镠召住临安竹林寺。天成二年,请于北塔寺临坛。终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丹丘之徐氏。始依表公听涉及守言阇梨敷演于乡里。又慕而从之。资性刚介。狷急少容忍。人故寡与之合。然貌殊陋劣。而气颇悍。纳戒后。即奖训初学于金华之东白山。时有江西徽猷律师。方自负所业著。所谓龟鉴录者。行世偶领徒到寺。而适值霄讲持犯篇默聆其说而叹赏久之。名由是而愈重矣。作简正记二十卷。以辟邪妄。武肃王钱氏。召主临安竹林寺。天成二年。临坛于北塔院。后竟终于南。真身宝塔寺葬大慈山谥本受塔号清凉。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景霄。俗姓徐氏。丹丘人也。初之听涉在表公门。后慕守言阇黎义集敷演于丹丘。执性严毅寡与人交。狷急自持。多事凌轥形器恶弱。后纳请往金华东白山奖训初学。时有江西徽猷律匠。出义记曰龟鉴录多学彭亨领徒到霄寺。正值讲次。当持犯篇再三叹赏。自此声溢价高。每晨滴茶一旦化为乳焉。著记二十卷号简正。言以思择力故。去邪说而简取正义也。武肃王钱氏。召于临安故乡宰任竹林寺。未几命赴北塔寺临坛。天成二年也。次命住南真身宝塔寺终焉。迁葬于大慈山坞。以本受师号塔曰清凉是欤。

人物简介

简介
燕国长公主(?-973年),宋宣祖赵弘殷之女,母昭宪太后杜氏,宋太祖同母妹。开始嫁给米福德,米福德去世。宋太祖即位,建隆元年(960年),封妹妹为燕国长公主,再嫁忠武军节度使高怀德,赐府第于兴宁坊。开宝六年(973年)十月去世,宋太祖临丧而哭,废朝五日,赐谥号恭懿。宋真宗追封大长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改秦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改封恭懿大长帝姬。
吴号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1227 【介绍】: 宋抚州崇仁人,字文瑞。天资颖异,读书过眼成诵,下笔辄数千言。二试科举不利,遂不复为场屋事,通究儒、道、佛、医之书以终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4—? 【介绍】: 名或作少嵩。宋僧。吉州庐陵人,字亚愚,一作号亚愚。宁宗嘉定五年,自穆湖买船由鄱阳九江往巴河,行程凡数月,每遇景感怀,因作《渔父词集句》。理宗绍定中,住嘉禾大云寺。另有集句《江浙纪行诗》。
全宋诗
释绍嵩,字亚愚,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长于诗,自谦“每吟咏信口而成,不工句法,故自作者随得随失”。今存《江浙纪行集句诗》七卷,系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秋自长沙出发,访游江浙途中寓意之作。后应知嘉兴府黄尹元之请,主嘉兴大云寺。事见本集卷首自序。 释绍嵩诗,以汲古阁影宋抄本为底本,校以清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读画斋本)。新辑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槜李诗系·卷三十
绍嵩字亚愚庐陵人绍定己丑自长沙来壬辰五月嘉禾太守黄尹元以大云虚席俾令承乏有江浙纪行集句三百七十六首离为七卷自为序称庐陵樵衲
全宋文·卷七七五九
绍嵩(一一九四——?),一作少嵩,号亚愚樵衲,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定中自长沙游浙江,住嘉禾之大云寺。工诗,有《渔父词集句》二卷(存)、《江浙纪行集句诗》七卷(存)。见二书自序。

人物简介

简介
王璋(1275年—1325年),高丽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初名謜,字仲昂,号海印居士,蒙古名益智礼普化(意为小公牛)。父为高丽忠烈王王昛(王谌),母为元世祖之女元成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追赠齐国大长公主,谥庄穆王后)。他是第一位与蒙古人混血的高丽国王,自己也娶了元朝宗室女宝塔实怜(追赠蓟国大长公主)。大德二年(1298年)接受忠烈王禅让而即位,任内实行改革,七个月后因得罪权门势族及宗主国元朝而被废,滞留中国十年之久,在此期间改名为“璋”。大德十一年(1307年)扶植元武宗即位有功,被元朝封为沈阳王(后改称沈王),至大元年(1308年)忠烈王去世后再次即位为高丽国王,他复位后主要通过在元传旨来控制朝政。皇庆二年(1313年)禅位于儿子王焘(高丽忠肃王),短暂回国后再次来华定居,延祐三年(1316年)又将沈王王位传给侄儿王皓,自称“太尉王”。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继位后将他监禁起来,后以学佛为名流放吐蕃。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死后获赦,泰定二年(1325年)薨于元大都,元朝赐谥号忠宣,葬于德陵,高丽恭悯王加谥宣孝。

人物简介

简介
王颛(1330年—1374年),高丽王朝第31任君主(1352年—1374年在位)。初名祺,1366年改名颛,号怡斋、益堂,蒙古名伯颜帖木儿。父为高丽忠肃王王焘,母为恭元王后洪氏。他曾受封江陵大君,少年时代入质宗主国元朝10年,娶元宗室女宝塔失里(追赠鲁国大长公主,谥仁德王后)为妻。1351年冬,元朝扶植他取代忠定王王㫝而成为高丽国王。他在位时对内力图改革积弊,振兴高丽王朝;对外则利用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机,于1356年铲除奇辙为首的亲元势力,摆脱元朝控制,并向北开拓大片疆域。然而高丽接连遭遇倭寇之患、红巾军东征和崔濡率元军奉德兴君入侵高丽等动乱,改革力不从心,国势日益衰落。1365年任用辛旽进行改革。1370年接受明朝册封为高丽国王。1371年杀辛旽。1374年被侍卫洪伦及宦官崔万生等弑杀,葬于玄陵。1385年明朝赐谥号“恭悯”,高丽加谥恭悯仁文义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他工于书画,有《天山大猎图》《廉悌臣像》等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