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天台八教大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灌顶撰。述一宗所立化仪化法八教之大意者。
天台四大释例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释经之文句,天台大师所用四种之方法:一、因缘释,或云感应释,究佛与众生之关系因缘而解释者。二、约教释,以一文句参照藏通别圆四教而解释者。三、本迹释。以一文句参照本迹二门而解释者。四、观心释,以一文句适用于自己之心,观其心而解释者。
天台山方外志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十卷,明释传灯著。自山名以讫文章,有涉玆山者,罔不采其故实,掇彼菁藻。至台教之真文,高人之遗韵,尤加详焉。凡研究台教者此为必备之书。【又】十二卷。清齐召南原撰。阮元重订。志以天台山方外为名,与郡邑志,体例稍殊。宜详山水,而略城乡。详释道,而略儒门。齐志于此三门,间有漏误。今以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赤城志、梁高僧传、唐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诸书、订讹补阙。以成完书。
天台传佛心印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元虎溪沙门怀则述。说深明性具之圆宗,直指人心。使见性成佛者。注二卷,明传灯注。
天台韶国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吴越王之为师也。三十二祖传曰:「德韶,处州龙泉人,族陈氏,法眼之法嗣也。入天台山建寺院,大兴玄妙之宗,吴越王钱元瓘尊为国师。时天台智者教典散落,惟新罗国有全本,往彼国缮写备足,入藏。传法弟子百馀人,永明寿为上首。尝以涅槃四种闻示学者,曰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诸方目为四料拣,清雍正十二年封妙慈圆彻禅师。」
天台宗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分别佛一代之说法为五时。第一华严时。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与名。第二鹿苑时。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中于鹿野苑等说小乘阿含经之间。是就地而与名。第三方等时。说阿含后八年说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广(方之义),谈藏通别圆四教,均(等之义),被众机之间。是就所说之法而与名。第四般若时。说方等经后二十二年,说诸部般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付名。第五法华涅槃时。般若二十二年后,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间。是亦依经题而付名。荆溪之四教仪备释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此五时就经典之部帙而分之者。更立化仪之四教与化法之四教,分别此五时中之说法仪式与所说之教义。是台家所立之五时八教也。(参见:八教)
八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八教也。于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三藏教,经律论之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通三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三、别教,于二乘之人皆不同,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者。四、圆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者(别圆二教之相违唯隔历二圆融耳)。以上之四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化仪之四教者,以彼化法说示众生之仪式作法也。一、顿教,对顿大之机,顿说别教圆教之大法者,如华严时是也。二、渐教,对渐机,渐渐次第说化法之四教,如鹿园方等般若三时之说相是也。三、秘密教,对一种之机,说秘密之法,使一会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来身口意之不思议力。四、不定教,于一会之中说一法使闻者异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盖化法之四教,如药味,化仪之四教如药方,合成八教也。止观义例曰:「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佛学常见辞汇】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天台五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大师为修法华三昧者依弥勒问经占察经普贤观经等之意,说五种之忏悔法,使于昼夜六时修之。名为六时五悔:一、忏悔,发露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也。二、劝请,劝请十方如来以转法轮也。三、随喜,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也。四、回向,以一切所修之善根,向于众生,又向于佛道也。五、发愿,发四弘誓而导前之四行也。此中有忏悔之名者,虽仅一则。然其他四法,通为悔罪灭恶者,故亦名悔法。止观七下曰:「唯法华忏别约六时五悔,重作方便。」辅行七之四曰:「虽有劝请等四不同,莫非悔罪,故名五悔。」修忏要旨曰:「所以悉称悔者,盖皆能灭罪故也。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罪,回向则灭倒求三界之罪,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三昧行法曰:「采法华普贤观及诸大乘经意撰此法门。」
五台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四大名山之一。清一统志一百十四曰:「五台山在五台县东北一百八十里西北距繁峙县一百三十里。水经注,山五峦巍然,故谓之五台。其中南台去中台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日菊佛钵华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文殊菩萨示现之处。」华严经疏曰:「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山也。」贤首华严传一曰:「案此经(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二万菩萨常住说法,故今此山下有清凉府,山南面小峰有清凉寺,一名五台山。五山最高,其上并不生森林,以与积土同,故谓之台。山周回四百馀里,东连恒岳,中台上有大华池,湛然清彻,间有微感。又有精屋石塔,北台上有铁浮图二,并舍利及文殊形像。(中略)昔北齐日大敞玄门于此山中置伽蓝二百馀所。又割恒定等八州税,以供山众衣药之资。(中略)山去京一千六百里,代州界也。地居边境,寒烈特甚,故四月已前,七月已后,坚冰积雪,皓皓弥布。非盛夏之日登践无由。」蒋维乔中国名胜第十三种五台山弁言曰:「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亦名清凉山,相传为文殊菩萨道场。五峰环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名。夏时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山左邻恒岳,右瞰滹沱,周五百馀里,状如莲华。东南西北四台,皆自中台发脉,群峰联属,势若游龙。丛林大刹,皆在中台之下。僧侣分为青衣僧黄衣僧,青衣僧即寻常之僧人,皆著青衣,黄衣僧则喇嘛也。各有著名十大寺,如显通、塔院、圆照、广宗、殊像、碧山、南山、凤林、金阁、灵境等寺,青衣所住持也。菩萨顶、玉花池、金刚窟、镇海、罗睺、普安、三泉、七佛、寿宁、台麓等寺,喇嘛所住寺也。喇嘛中有扎萨克,居菩萨顶真容院,由西藏达赖喇嘛派来,六年一任,约束众喇嘛,职位颇尊。青衣僧则由各寺公举会长,处理公共之事。蒙古王公每岁朝山,布施甚多。闻纪元后以关外道途不静,来者较少。然香火犹盛。内地僧俗二众,夏时朝山者,亦绎络于途。」
中台
【佛学大辞典】
(杂名)莲华中心为佛之台座处也。
中台八叶院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胎藏界曼陀罗十三大院之第一院也。在曼荼罗之中央,有八瓣莲华开敷之形,是乃凡夫肉团心之开敷也。其中台有大日如来。其八瓣有四佛四菩萨。总为五佛四菩萨之九尊。中台大日如来为黄金色,入定印。东方宝幢如来,为赤白色,如日初出之色。南方开敷华王如来,为黄金色。西方无量寿如来,为赤金色,入定之相也。目稍闭视下。北方天鼓雷音如来,为赤金色,入定之相也。东南方普贤菩萨,为白肉色,左手执莲华,上有利剑,火焰围之。西南方文殊师利菩萨,为黄色,有五髻冠,左手持青莲华,上有三股之金刚,右手持梵箧。西北方观自在菩萨,为白肉色,右手执开敷之红莲华,西北方慈氏菩萨,为白肉色,左手执莲华,上有军持瓶。以上四方四佛为果德,其四菩萨各为其因行也。大日经疏五曰:「正方四方是如来四智,隅角四叶是如来四行。」(参见:现图曼陀罗)
赤肉中台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中台八叶院为凡夫肉团心之开敷者,故谓之赤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胎藏界曼荼罗之中台八叶院也。赤肉者众生之肉团心,即心藏也。此中台八叶者,为三密瑜伽成就众生肉团心开敷之相,故云赤肉中台。与言心莲华同。
中台五尊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中台八叶院中之五佛也。中台非五尊也。
中台外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三大院中第二院以下对于中台八叶院,故总曰外部。又,外金刚部院之一谓之外部。
天台四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智者释法华经用四释:一因缘释,以四悉檀为因缘,而下四种之释义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之义,原出智度论,龙树菩萨判释尊教化一代众生之方法者也。今转用为释义之方规。惹众生之乐欲为第一悉檀,使生信为第二悉檀,破恶执为第三悉檀,使入实相,为第四悉檀。假如第一解经中如是我闻之如是曰:「如是者指事之词,指一经所说之事实而云如是。」此为世间通途之释义,使闻者易解以惹世人之乐欲,故是为世界悉檀之因缘释。二解曰:「如是者信顺之辞。」是为举阿难之信。而劝人之信者。故为为人悉檀之因缘释。三解曰:「外道经文冠首置阿(无义)、沤(有义)二字,如是者,当惹起他之诤论,故佛教对之而置如是二字。」是以无诤破诤之意,故为对治悉檀之因缘释。四解曰:「如者真如也,是者真如离百非也。」是使入中道实相之释义,故为第一义之因缘释。以如是四种之悉檀为因缘,而为四种之释义,谓之因缘释。二约教释,天台分释尊一代教义为藏通别圆四教,就此四教之义各各释其法,谓之约教释。如释一心为意识,是约三藏教之释也。如言为阿赖耶识,是约通教之释也。如谓为如来藏识,是约别教之释也。如言为三千诸法,是约圆教之释也。三本迹释,佛身有本地垂迹之二,伽耶山头始成之释迦是垂迹之化佛,更有实之报身,成道于久远之昔,而今实在,是依法华经寿量品而知之。因依此本地垂迹之二门,而解法义,谓之本迹释。如解舍利弗等诸佛弟子而谓为比丘之声闻,是约迹之释也,如谓为原是菩萨,是约本之释也。四观心释。前三释,虽微者微,密者密,而我省之无所得,则徒劳精而算砂,于是设观心之一释,如解王舍城而云为我一心是也。何则?众生之心,原藏如来,佛在王舍城者,示众生之一心,本来佛之所住也。是以所说之法义,寄于我一心,而观实相之理,故谓之观心释。法华文句一曰:「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始从如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书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
生台
【佛学大辞典】
(物名)禅林之语。载生饭而施于禽兽之台也。置于人稀之处。见象器笺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