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23,分135页显示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66  67  68  6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进退可否
尽可能
进可替不
进可替否
金石可开
没可得
没可奈何
落可便
落可的
落可也
马可·波罗
模棱两可
摸棱两可
莫可名状
莫可奈何
《漢語大詞典》:进退可否(進退可否)
谓进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魏书·郭祚传:“陛下圣镜照临,论才授职,进退可否,黜陟幽明。”
《國語辭典》:尽可能(盡可能)  拼音:jìn kě néng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如:「这个问题交给我,我尽可能帮你解决。」
《國語辭典》:进可替不(進可替不)  拼音:jìn kě tì fǒu
进用好的替换不好的。《抱朴子。外篇。自叙》:「正色弼违,进可替不,举善弹枉,军国肃雍。」也作「进可替否」。
《國語辭典》:进可替否(進可替否)  拼音:jìn kě tì pǐ
进用好的替换不好的。《三国志。卷四二。蜀书。郤正传》:「感乡校之益己,彼平仲之和羹,亦进可而替否。」也作「进可替不」。
《國語辭典》:进可替否(進可替否)  拼音:jìn kě tì pǐ
进用好的替换不好的。《三国志。卷四二。蜀书。郤正传》:「感乡校之益己,彼平仲之和羹,亦进可而替否。」也作「进可替不」。
《國語辭典》:献可替否(獻可替否)  拼音:xiàn kě tì fǒu
臣子建议可以施行的方案,废止不可行的。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后泛指臣子向君王劝善规过,建议兴革。《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臣闻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也作「献替可否」。
《漢語大詞典》:金石可开(金石可開)
见“ 金石为开 ”。
《國語辭典》:金石为开(金石為開)  拼音:jīn shí wéi kāi
比喻诚心诚意足以打动万物。汉。刘向《新序。卷四。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开,况人心乎?」《初刻拍案惊奇》卷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
《國語辭典》:没可得(沒可得)  拼音:méi kě dé
没有必要、不应该。《水浒传》第三五回:「兀那汉子,你也鸟强!不换便罢,没可得鸟吓他。」
分類:不能够
《漢語大詞典》:没可奈何
谓没有办法,无法可施。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三:“他懒得真有程度。清早是死不起床的,点名时监学向床上去拉他,也拉他不动,监学把他也没可奈何。” 许杰 《大白纸》:“回头看到岭头,他们还在看着,向他丢石块。他没可奈何的走了。” 朱自清 《那里走·我们的路》:“所以那些没法奈何的人,我想都将向这三条路里躲了进去。”
分類:办法
《國語辭典》:落可便  拼音:luò kě biàn
用在句首或句中的语助词,无意义。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真个是哑子做梦说不的,落可便闷的人心碎。」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三折:「你今日有甚脸落可便蹅著我的门户,怎不守著那两个泼无徒。」也作「落可的」。
《漢語大詞典》:落可的
见“ 落可便 ”。
《國語辭典》:落可便  拼音:luò kě biàn
用在句首或句中的语助词,无意义。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真个是哑子做梦说不的,落可便闷的人心碎。」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三折:「你今日有甚脸落可便蹅著我的门户,怎不守著那两个泼无徒。」也作「落可的」。
《漢語大詞典》:落可也
见“ 落可便 ”。
《國語辭典》:落可便  拼音:luò kě biàn
用在句首或句中的语助词,无意义。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真个是哑子做梦说不的,落可便闷的人心碎。」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三折:「你今日有甚脸落可便蹅著我的门户,怎不守著那两个泼无徒。」也作「落可的」。
《高级汉语词典》:马可·波罗  拼音:mǎ kě · bō luó
意大利人,曾于1275年来中国,在元朝任职17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介绍他在东方的见闻
《國語辭典》:模棱两可(模棱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含糊、不明确的意见、态度或主张等。参见「摸棱两可」条。《明史。卷二○八。余珊传》:「饰六艺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夺汉政。坚白异同,模棱两可。」
《國語辭典》:模棱两可(模稜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含混、不明确的言语、意见或主张。参见「摸棱两可」条。如:「小李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因此不得不采模棱两可,含混的说法。」
《國語辭典》:摸棱两可(摸棱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言语、意见或态度含糊不清。参见「摸棱两可」条。
《國語辭典》:摸棱两可(摸稜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语本《旧唐书。卷九四。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比喻意见、态度或语言不明确、肯定。也作「摸棱两可」、「模棱两可」、「模棱两可」。
《國語辭典》:模棱两可(模棱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含糊、不明确的意见、态度或主张等。参见「摸棱两可」条。《明史。卷二○八。余珊传》:「饰六艺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夺汉政。坚白异同,模棱两可。」
《國語辭典》:模棱两可(模稜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含混、不明确的言语、意见或主张。参见「摸棱两可」条。如:「小李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因此不得不采模棱两可,含混的说法。」
《國語辭典》:莫可名状(莫可名狀)  拼音:mò kě míng zhuàng
名,文字语言。莫可名状指无法用文字言语形容。明。刘基〈松风阁记〉:「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清。方苞〈再至浮山记〉:「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山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也作「不可名状」、「不可名字」。
分類:言语
《國語辭典》:莫可奈何  拼音:mò kě nài hé
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如:「人生有许多莫可奈何的事,只能默默承受。」也作「无可奈何」。
分類: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