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邵公、召康公。西周初人。姬姓,名奭。初受采邑于召。佐武王灭纣,支持周公东征,以功封于北燕,为燕国始祖,实由其子就封地。成王时为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治陕以西地。常巡行乡邑,听讼决狱治事,使侯伯乃至庶人各得其所。后奉命营建雒邑,镇守东都,为西周开国重臣。卒,民思其政,作诗《甘棠》咏之。谥康。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公名奭,周之支族。食邑于召,因称召公。武王克商,封北燕伯,未就封,故《》称召伯。成王即位,以太保主陜以西,周公主陜以东,故《》有《周南》《召南》。薨,谥曰康公。子孙世为卿士,仍称召公,亦称召伯。宣王时,召穆公虎有功。其就国于燕者,传四十三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召伯虎。西周人,名虎。召公奭后裔。封于召。周厉王虐,虎谏,王不听,以卫巫监谤。虎再谏,又不听。终为国人所逐,流于彘。太子靖避居于召虎家,虎以己子替死。厉王死,拥立靖为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虎率师讨平之。宣王加封申伯地,虎为之经营。卒谥穆,称召穆公。

人物简介

维基
召穆公西周时代召国国君,姬姓,召氏,名虎,谥穆,也称召穆公,召幽伯之子,母为召姜。召公奭第十六世孙。《毛诗正义·卷十八(十八之四)》:正义曰:经言召公,皆召康公也,嫌此亦为康公,故辨之。经云“王命召虎”,是名虎也。于《世本》,穆公是康公之十六世孙。西元前841年,周厉王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召穆公把太子静(一作靖)藏匿在家,并用其子作为太子的替身,太子于是脱险。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后来周厉王出逃,召穆公与周定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周厉王死后,太子即位为周宣王,共和结束。召穆公曾率军曾以七千周师战胜四万淮夷。

人物简介

简介
召庄公(?-?),春秋时期召国君,姬姓,名奂。
召忽 朝代:春秋齐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85 【介绍】: 春秋时齐国人。襄公时大夫。为公子纠傅。齐内乱,奉公子纠奔鲁。次年,鲍叔帅师伐鲁,迫鲁杀公子纠,召忽为之而死。
召伯廖 朝代:春秋召国

人物简介

维基
召伯廖,春秋时期召国国君。鲁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年),周惠王派召伯廖到齐国赐命齐侯齐桓公,且请齐伐卫国,因为卫国拥立篡位的王子颓。
召武公 朝代:春秋召国

人物简介

维基
召武公,春秋时期召国国君。鲁僖公十一年(前649年),周襄王派召武公、内史过向晋惠公赐命。内史过回来后对周襄王说:“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召昭公 朝代:春秋召国

人物简介

维基
召昭公,春秋时期召国国君。鲁文公五年(前622年)三月辛亥,安葬鲁国小君成风。周襄王派召昭公到鲁国来会葬。
召戴公 朝代:春秋召国

人物简介

维基
召戴公(?-前594年),春秋时期召国国君。王孙苏和召戴公、毛伯卫在王室是政敌。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夏,王孙苏派王子捷杀召戴公及毛伯卫,立召桓公襄。
召桓公 朝代:春秋召国

人物简介

维基
召桓公,春秋时期召国国君,姬姓,名襄。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夏,王孙苏派王子捷杀召戴公及毛伯卫,立召桓公襄。鲁成公八年(前583年)秋,召桓公到鲁国赐命鲁成公。
召简公 朝代:春秋召国

人物简介

简介
召简公(?-前513年),春秋时期召国国君,姬姓,名盈。
召平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80 【介绍】: 西汉人。为齐相。吕后死,齐王襄将发兵西诣京师诛诸吕。平发兵入卫王宫,魏勃请代为将兵,平信之,勃乃以兵围相府,平自杀。
召请童子
【佛学大辞典】
(菩萨)八大童子之一。在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文殊菩萨左五位。梵名阿羯啰洒也,译言召请,密号称为普集金刚,主召请众生于菩提道之德。为童子形,三髻,黄色,右手持独股戟,左手持细叶青莲,坐赤莲上。
召请童子印明
【佛学大辞典】
(真言)(参见:文殊)
文殊
【佛学大辞典】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摄召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引召句。阿字也。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阿字第一命,是为引摄句。」义释九曰:「是能摄召句也,若想此字,能摄召一切内外法也。摄召长声,即是行。若触阿字,即引一切佛行,故云摄召。是摄令属已,自在受用义也。此阿字引能摄召一切如来功德,令归自身,亦能满足一切愿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