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伏生藏壁
 
伏生遗经
 
口传伏生
 
济南书
  
访遗经
 
相关人物
伏生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324~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閒。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列传·伏生〉~3603~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徵,弗能明定。是后鲁周霸、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

例句

儒中年最老,独有济南生。 司空曙 送王先生归南山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李白 赠何七判官昌浩

上古全经皆在口,秦人如见济南生。 皇甫冉 沣水送郑丰鄠县读书

《國語辭典》:口传(口傳)  拼音:kǒu chuán
1.口头传言。如:「口传不足为信。」
2.以口传授。《淮南子。泛论》:「此皆不著于法令,而圣人之所不口传也。」《红楼梦》第五回:「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也作「口授」。
《国语辞典》:口传家书(口传家书)  拼音:kǒu chuán jiā shū
(歇后语)言而无信。家书口传则只有言,却没有书信。比喻讲话没有信用。如:「他讲的话常常是口传家书──言而无信。」
《國語辭典》:口传心授(口傳心授)  拼音:kǒu chuán xīn shòu
授教者口头传授,而受教者心中悟解。《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只这刀法鎗法弹弓射箭拳脚,却是老人家口传心授。」也作「口授心传」。
《漢語大詞典》:占决(占決)
(1).以占卜推断(事情)。南史·梁本纪下·元帝:“帝( 孝武帝 )於伎术无所不该,尝不得南信,筮之……果如所説,宾客咸惊其妙,凡所占决皆然。”
(2).取决于口传。 清 钱谦益 《建文年谱序》:“实録废则取徵草野之书,传闻异则占决父老之口。”
《漢語大詞典》:噪口(譟口)
谓众口传诵。 宋 王令 《再寄满子权》诗之二:“铺陈君所诗,譟口雷鼓振。世多俗耳既莫告,当冀上帝依稀闻。”
《国语辞典》:口授心传(口授心传)  拼音:kǒu shòu xīn chuán
授教者亲口传授,而受教者心中领悟。《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但拣一二诚笃之人,口授心传。」也作「口传心授」。
《國語辭典》:哄传(哄傳)  拼音:hōng chuán
众口相传。《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若不是这一番哄传,连妻子也不知几时定得。」
《漢語大詞典》:济南生(濟南生)
谓 汉 朝 伏生 。 秦 博士, 西汉 今文《尚书》最早传播者。 伏生 , 济南 人,故称。 唐 李白 《赠何七判官昌浩》诗:“羞作 济南生 ,九十诵古文。” 唐 皇甫冉 《沣水送郑丰鄠县读书》诗:“上古全经皆在口, 秦 人如见 济南生 。”
《國語辭典》:逸书(逸書)  拼音:yì shū
1.久经散逸的古书。
2.汉武帝末,鲁恭王整修孔子故居时于复壁里所发现的《尚书》篇章。较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多出十六篇,号称《古文尚书》。
口传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曰口诀,口授。即不可笔录之秘法以口传授也。法显传曰:「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