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叛逃
背叛逃走。亦指叛逃者。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总论》:“豪强之欺压愚懦,叛逃之诬害善良,譎诈多端,状态百出。”如:他企图叛逃投敌。
《漢語大詞典》:亡叛
叛逃。《后汉书·隗嚣传》:“陛下宽仁,诸侯虽有亡叛,而后归,輒復位号,不诛也。”北齐书·杜弼传:“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徵召兵役,涂多亡叛。”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三年:“﹝ 王世充 ﹞乃峻其法,一人亡叛,举家无少长就戮,父子、兄弟、夫妇许相告而免之。”
分類:叛逃
《漢語大詞典》:逃背
(1).败逃。隋书·天文志下:“黑气临营,或聚或散,如鸟将宿,敌人畏我,心意不定,终必逃背,逼之大胜。”
(2).犹叛逃。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八:“其餘罪犯悉与减降,逃背军健,尽放逐便。”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二:“近有逃背落草四十餘人、马二十疋,见在 狼山 西头 君市 等村乞食。”金史·太宗纪:“其奴婢部曲,昔虽逃背,今能復归者,并听为民。”
分類:败逃叛逃
《漢語大詞典》:逃叛
逃跑;叛逃。三国志·吴志·陈脩传:“时诸新兵多有逃叛,而 脩 抚循得意,不失一人。”太平广记卷一二○引 北齐 颜之推 还冤记:“ 道生 见缚一人于树,就视,乃故旧部曲也。 道生 问:‘汝何罪?’答云:‘失意逃叛。’”南史·孔觊传:“ 覬 子 长公 , 璪 二子 淹 玄 并在都,驰信密报, 泰始 二年正月,并逃叛东归。” 清 归庄 《左柱国光禄大夫路文贞公行状》:“营将 赵洪禎 等以所部逃叛,亦讨斩之。”
分類:逃跑叛逃
《漢語大詞典》:畔亡
叛逃。史记·韩信卢绾列传:“陛下宽仁,诸侯虽有畔亡,而復归,輒復故位号,不诛也。”
分類:叛逃
《漢語大詞典》:逋叛
叛逃。亦指叛逃之人。《宋书·袁豹传》:“而野心不革,伺隙乘间,招聚逋叛,共相封殖,侵扰我 蛮獠 ,摇荡我疆垂。”梁书·武帝纪下:“所讨逋叛,巧籍隐年,闇丁匿口,开恩百日,各令自首,不问往罪。”《南史·循吏传·孙廉》:“或有身殞战场,而名在叛目,监符下讨,称为逋叛,録质家丁。”
分類:叛逃逃之
《漢語大詞典》:遁叛
犹叛逃。《梁书·武帝纪中》:“遁叛之身,罪无轻重,并许首出,还復民伍。”
分類:叛逃
《漢語大詞典》:叛亡
背叛逃亡。汉书·韩王信传:“陛下宽仁,诸侯虽有叛亡,而后归,輒復故位号,不诛也。” 唐 张九龄 《敕书·敕薛泰书》:“禽兽无知,不怀恩信,相率种落,一时叛亡。”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 达瓦齐 既立,不能统驭其属,岁多叛亡。”
《國語辭典》:招亡纳叛(招亡納叛)  拼音:zhāo wáng nà pàn
招收投降的人,接纳敌方叛变、归顺的人。《醒世恒言。卷三○。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那时安禄山久蓄异志,专一招亡纳叛,见房德生得人材出众,谈吐投机,遂留于衙中。」明。许三阶《节侠记》第一六出:「只恐那告密的奉承奸佞,不说你结客论交,反说你招亡纳叛。」也作「招降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