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受,眼等五识之苦乐舍也。二、心受,意识之忧喜舍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受,领纳于身无分别之受,即苦乐舍之三受是也。二心受,领纳于心起分别心之受,即忧喜之二受是也。见俱舍论二,九。
【佛学常见辞汇】
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们意识上的忧苦感受。
二受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由色界中间定以上乃至有顶天之善曰无寻业(二禅已上亦无伺),此唯感心受而不感身受,身受必与寻伺俱生,故无寻之业,不感身受也。又,一切之恶业,唯招身受之苦,苦在五识,故招身受,与心俱之苦受名为忧,忧非异熟果,故恶者不感心受之忧也。见俱舍论十五。
十受生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受生者,即生于如来之家也。藏即含藏之义,含藏所修所證之理也。善财童子在华严会上,第三十九参妙德夜神,问言云何修菩萨行,生于如来家?答言善男子菩萨有十种受生藏,若能修习圆满,即入毗卢遮那如来无量之受生藏海,一切菩萨示现受生,我皆愿与亲近,是名受生藏。一供养诸佛受生藏。(中略)十入如来地受生藏。见华严经七十四。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受生,即生如来家也。藏即含藏之义,含藏所修所證之理也。谓善财童子于华严会上第三十九参,妙德夜神,问言:云何修菩萨行?生如来家?答言:善男子,菩萨有十种受生藏,若能修习圆满,即入毗卢遮那如来无量受生藏海。愿一切菩萨示现受生,我皆亲近,是名受生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藏海者,谓其含藏之广也。)
〔一、供养诸佛受生藏〕,谓菩萨愿常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深信爱乐,修诸功德,无有厌足,即得生如来家,是名供养诸佛受生藏。
〔二、发菩提心受生藏〕,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菩萨发无量菩提心,恒起大悲,救护众生,摄化成就,即得生如来家,是名发菩提心受生藏。
〔三、观诸法门修行受生藏〕,谓菩萨观察一切法门,修学普贤诸行愿海,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即得生如来家,是名观诸法门修行受生藏。(普贤,菩萨名也。)
〔四、深心普照三界受生藏〕,谓菩萨具清净增上深心,得如来菩提光明,普能照耀过现未来三世诸障碍山,即得生如来家,是名深心普照三界受生藏。(障碍山者,喻众生惑业高厚如山,不易动拔也。)
〔五、平等光明受生藏〕,谓菩萨成就诸佛法忍,光明平等,照耀一切世间,见者欢喜,咸蒙利益,即得生如来家,是名平等光明受生藏。(诸佛法忍者,谓于诸佛之法,忍可而印證也。)
〔六、生如来家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随诸佛住,得甚深法门,具广大行愿,同佛善根共一体性,是名生如来家受生藏。
〔七、佛力光明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入佛智力,得大光明,游诸刹海,供养承事一切诸佛,是名佛力光明受生藏。(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八、观普智门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住童真位,普能观察一一智慧法门,尽无量劫,演菩萨行,是名观普智门受生藏。(童真位者,即十住中之第八位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九、普现庄严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能以种种庄严无量佛刹,化一切身,周流法界,成熟众生,是名普现庄严受生藏。
〔十、入如来地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入如来所,受灌顶法,预在佛数,能知一切行,及知一切众生随顺调伏。是名入如来地受生藏。(灌顶法者,即十住中第十位菩萨之法也。)
自性受用变化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之三身也。佛地论,取唯识论之名。是又开真合应之三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为佛与佛之境界。他菩萨不能见闻,佛自受用法乐之佛身。名为自受用身。是大圆镜智之所变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萨感见之,使彼受用法乐之佛身。名为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所现也。此即上之胜应身。三、变化身,对于初地已前菩萨,二乘凡夫及诸趣之众生变化种种之身使之感见者。即上之劣应身。是成所作智之所现也。佛地论三曰:「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变化。」唯识论十曰:「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净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量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身名受用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与上之三身相对,则如图。
三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受者领纳外境也。境有顺违俱非之三,故受有苦乐舍之三:一、苦受,领纳违情之境而起苦恼之感者。二、乐受,领纳顺情之境而起适恒之感者。三、不苦不乐受,又曰舍受,领纳不适不顺之境而苦乐之感共舍离者。俱舍论一曰:「受蕴,谓三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
【佛学常见辞汇】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是环境不如意时心中所生起的苦恼感受;乐受是环境顺意时心中所生起的快乐感受;不苦不乐受又名舍受,即处于不顺不逆的环境时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乐感受。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三境,感受之情有三:谓苦、乐、不苦不乐是。受者,领纳外境也。
一、苦受 领纳违情之境,起苦痛之感也。
二、乐受 领纳顺情之境,起乐适之感也。
三、不苦不乐受 亦名舍受。领纳不适不逆之境,苦乐之感,皆舍离也。
【三藏法数】
(出杂阿含经)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之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苦受〕,谓于六尘违情之境而有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二、乐受〕,谓于六尘顺情之境而有适悦之乐,是名乐受。
〔三、不苦不乐受〕,谓于六尘不违不顺之境,所受非苦非乐,是名不苦不乐受。
三受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招顺于苦乐舍三受之异熟果之业。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之称也。
三受门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三聚净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今为诸菩萨,结一切戒根本,所谓三受门摄善法戒。」(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三归受法
【佛学大辞典】
(仪式)三归者在家入道之戒法,宜自师受之。其受之之法,先忏悔从前之邪非,起淳净之信,一心合掌随师口授一归,而己亦唱一归。如此三周三归,谓之受三归。释氏要览上曰:「阿含经云:于受归戒前先须忏悔,然后受三归。」
大悲代受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菩萨之大悲心代众生受地狱之苦也。请观音经曰:「众生若闻名,离苦得解脱,亦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智度论四十九曰:「佛自说,本愿大心为众生故,所谓为一一人故于无量劫代受地狱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无馀涅槃。」
大萨遮尼犍子受记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大萨遮尼犍子,为严炽王说法,遂受记于佛,其所说世出世之法,曲尽其妙,文义亦通畅,世最流通。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为此本之异译,缺王论品。
大摄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德号。谓佛以大慈悲摄受一切众生也。赞阿弥陀偈曰:「稽首清净大摄受。」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德号,因佛以大慈悲来摄受一切众生。
五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一、忧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遣情之境,分别为忧恼者。二、喜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顺境之境,分别为喜悦者。三、苦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违情之境,无分别而感苦痛者,四、乐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顺情之境,无分别而戚快乐者。五、舍受,为通于六识之领纳,对于不违不顺之境,无苦无乐者。见唯识论五。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心识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五种感受,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忧受〕,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
〔二、喜受〕,谓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忻悦之喜,是名喜受。
〔三、苦受〕,谓身于违情之境,而受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四、乐受〕,谓身于顺情之境,而受安逸之乐,是名乐受。
〔五、舍受〕,谓心于不违不顺之境,而受无苦无乐、无憎无爱之舍,是名舍受。
五道受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苑珠林八十六所引,今藏经中无之。
不定受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业之一。受果报而无决定之业也。
不受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普门品,无尽意菩萨奉佛敕以珍宝之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天台解之云若约事而解,则无尽意奉佛命为供养,我未奉命,何可辄受,若就理而解,则是不受三昧广大之用也。观音义疏下曰:「不肯受者,事解者,无尽意奉命供养,我未奉命,那忽辄受,亦是事须逊让。观解者,不受三昧广大之用,故无所受。」秘略要钞九曰:「不受三昧者,毕竟空也,以一心三观而空无不遍,即空之故不受有,即假之故不受空,即中之故不受二边,双照空假之故,亦不受中道。此非但空(藏通二教),非次第空(别教),正是圆空(圆教)也。此谓之不受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