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潮水  拼音:cháo shuǐ
受潮汐影响而定期涨落的水流。隋。炀帝〈春江花月夜〉诗:「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三国演义》第四七回:「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
《漢語大詞典》:梅黬
衣物受潮所生的霉点。 唐 元稹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茅蒸连蟒气,衣渍度梅黬。”
分類:衣物受潮
《漢語大詞典》:乌肠(烏腸)
指曲受潮发霉后中心部位孔的周围变成黑褐色。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法:“布麴饼於地……三七日出外,日中曝之令燥,麴成矣。任意举、阁,亦不用瓮盛。瓮盛者,则麴乌肠。乌肠者,遶孔黑烂。” 缪启愉 校释:“乌肠:麴经晒燥之后,復盛入瓮中,容易吸收潮气,因而被杂菌滋生,在中心部分孔的周围呈黑褐色。”一本作“ 乌腹 ”。
《漢語大詞典》:走卤(走滷)
亦作“ 走滷 ”。 指盐受潮消溶。元史·食货志五:“各仓积盐九十餘万引,新旧相并,充溢廊屋,不能支发,走卤消折,利害非轻。”
分類:受潮消溶
《漢語大詞典》:败浥(敗浥)
受潮变质。 宋 沈辽 《德相惠新茶复次前韵奉谢》:“自从窜夷裔,所藏多败浥。”
分類:受潮变质
《漢語大詞典》:浥变(浥變)
受潮而霉烂变质。《元典章·户部七·钱粮》:“解纳金银疋帛宝钞诸物到来,大都检覷得多有水湿浥变损坏,短少数目。”
《漢語大詞典》:黦湿(黦濕)
谓受潮发霉。 清 魏源 《筹漕篇上》:“而此三者之人所挟海为难者亦有三:曰风涛,曰盗贼,曰黦湿。” 清 魏源 《〈海运全案〉序》:“其以海代河,商代官,必待我 道光 五年乘天时人事至顺而行之,故无风涛、盗贼、黦湿之疑也。”
分類:受潮发霉
《漢語大詞典》:漶化
布、纸等上的颜色因受潮或浸水而变得模糊。 茅盾 《子夜》十八:“窗前桌子上那部名贵的太上感应篇浸透了雨水,夹贡纸上的朱丝栏也都开始漶化。” 茅盾 《腐蚀·一月五日》:“最可叹的,是那些五颜六色的壁报……都被浓雾(且不说风雨了)漶化为一片模糊。”
《國語辭典》:潮位  拼音:cháo wèi
因潮汐影响而升降的水位。
《國語辭典》:黴黑  拼音:méi hēi
污黑。《淮南子。脩务》:「神农憔悴,尧瘦臞,舜黴黑,禹胼胝。」
《國語辭典》:霉湿(霉溼)  拼音:méi shī
受潮而发霉。如:「连续好几天下雨不停,米都霉湿了。」
《國語辭典》:历沴(歷沴)  拼音:lì lì
器物受潮而发霉。《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元来北京历沴,却在七、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