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09,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2  53  5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戒禁取见
见取
见取见
见取使
我语取
抑止摄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取支
取因假设论
取次语
取果
取相
取相忏
取与
戒禁取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确取牛戒狗戒等非理之戒法,而思为生天之因,解脱之道。迷取非理戒禁之邪见也。此中亦含布施取苦行取等。以有迷取非理之布施或非理之苦行而思为清净之因或道者故也。但由印度之外道守邪戒者多,故谓之戒禁取。五见之一。俱舍论十九曰:「于非因道,谓因道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中略)理实应立戒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大乘义章六曰:「言戒取者,于有漏法,取为能净,故云戒取。」智度论二十二曰:「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罗刹鬼戒哑戒聋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赞,唐苦无善报。」
【佛学常见辞汇】
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
见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取之一。取著于身见边见等非理之见也。三藏法数十八曰:「邪见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著,故曰见取。」【又】见取见之略,五见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取之一,即取著身见边见等非理之见。
【佛学次第统编】
言见取者,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以要言之,但除三涂剧苦,其馀修罗人天等蕴,皆可为见执所取也。此中依于见惑而行施善,故名见取。
【三藏法数】
邪心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著,故名见取。(身见者,于五阴等法,妄计为身也。边见者,于断、常二见中,随执一边也。)
【三藏法数】
谓于非真妙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妄计所得为胜,是名见取。(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谓外道之人,于六十二见,一一别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坚固取执,随起言说,唯此谛实,馀皆虚妄。自谓由此见故,能得清净解脱,而得出离,是名见取。(六十二见,谓外道人,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中,每一阴各起四种见,则成二十见;约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通而论之,则成六十见;以断常二见而为根本,总成六十二见也。)
【三藏法数】
谓因此见,而能通至非非想天,信此非馀,执劣为胜。(非非想天,即无色界天也。信此非馀者,谓自信己之所行,而于馀人所行,悉以为非也。)
见取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见之一。确执诸邪见及自身以为最胜为一切斗诤之本者,以一切劣为胜者。唯识论六曰:「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俱舍论十九曰:「于劣为胜,名为见取。有漏为劣,圣所断故。执劣为胜,总名见取。理实应立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见取。」法界次第上之上曰:「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见取。」梵Dr!s!t!ipara%mars/a。
【佛学常见辞汇】
执著自己的见解,安住不舍,而且强非为是,即近于普通人的成见。
见取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使或五利使之一。四取中之见取,又取五见中之见取见为十使中之见取使。使者烦恼之异名,驱役心身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十使或五利使之一。
【三藏法数】
见取者,谓诸众生,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生心,取著于邪见中,执为正见也。由此见取,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我语取
【佛学大辞典】
(术语)执著种种我见之言语,谓之我语取。取者执著之义,四取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执著种种我见的言语。
【三藏法数】
华严钞云:我见我慢,名为我语。云何此二独名我语?由此二种说有我故。又云:随假言说,起于我执,随执取著,故名我语取。(我见者,于五阴等法中,不了虚假,妄计有我也。我慢者,谓以我为胜,而轻慢于他也。)
抑止摄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制遮与容受也。同于折伏慈悲。佛以慈悲智慧圆满,于智慧门制遮逆恶众罪,于慈悲门容受善恶一切而无漏也。无量寿经之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说:「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者,皆得往生。」古来会解之者,如善导观经疏四,谓寿经约于未造业,由抑止门故除逆谤。观经约于既造业,由摄取门故取之。当于群疑论三十五家中之第九家。然六要钞别解为罪业与多劫障重之二义。若约于弥陀大悲之本誓,则如法事赞所云:「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法谤阐提,回念皆往。」有同一无别报土得往之益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功德施菩萨造,唐地婆诃罗译。直释经文。论名者取本经所诠之义理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取著所对之境界谓之取。爱之异名也。又为烦恼之总名。唯识论八曰:「取是著义。」大乘义章五本曰:「取执境界,说名为取。」胜鬘宝窟中末曰:「取者是其爱之别称,爱心取著,故名为取。」
【佛学常见辞汇】
对所爱的境界执取追求。
【三藏法数】
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取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支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支之一。
取因假设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陈那菩萨造,唐义净译。论佛化众生但依假施设之事而宣法要。
取次语
【佛学大辞典】
(杂语)草率之语也。又漫浪貌。容易语也。寒山诗曰:「平侧不解厌,凡言取次出。」
取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
取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取执事理之相之妄惑也。四教仪集注中一曰:「取相惑,三惑皆名取相。观音玄义上云:见思取生死相,尘沙取涅槃相,无明取二边相。」智度论四十六曰:「著心取相,菩萨修福德,如草生火,易可得灭。」
取相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悔法之一。
【三藏法数】
谓定心运想,取其现相为期。于道场中或见佛来摩顶,或见光现,或见华飞,或梦中见诸瑞相,或闻空中声;于此诸相,随获一种,罪即消灭,是名取相忏。
取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取果与果也。为果之种曰取果,正与彼力而生果,谓之与果。俱舍论六曰:「取果与果,其义云何?能为彼种,故名取果。正与彼力,故名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