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09,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暮取
徵取
取覆
裒取
捉取
刺取
取药
笼取
料取
关取
诈取
养取
取巧
取境
取急
《骈字类编》:暮取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见朝取下
《漢語大詞典》:徵取
征收索取;征求取得。南史·陈纪下·后主:“税江税市,徵取百端。”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 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 ,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群籍,徵取全省碑刻搨本。”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谋害法不得行,改取废立法,宣称‘帝久病不能君天下’,密电南省各总督抚,征取同意。”
《漢語大詞典》:取覆
谓禀告,请求答复。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衙内道:‘领爹尊旨。则是儿有一事,欲取覆慈父。’”
《漢語大詞典》:裒取
(1).聚敛索取。 宋 王安石 《信州兴造记》:“施舍之不适,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 宋 叶适 《纪纲四》:“今百计裒取,竭东南之力以供餽四驻札者,而兵不知用。”
(2).辑集采取。 清 姚鼐 《仪郑堂记》:“丧服礼后有记,儒者颇裒取其文,其后礼或亡而记存,又杂以诸子所著书,是为礼记。”
《漢語大詞典》:捉取
擒拿;捕捉。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刘整》:“孃去二月九日夜,失车栏夹杖龙牵,疑是 整 婢 采音 所偷。 苟奴 与郎 逡 往 津阳门 糴米,遇见 采音 在 津阳门 卖车栏龙牵。 苟奴 登时欲捉取, 逡 语 苟奴 ,已尔,不须復取。”《敦煌曲子词·鹊踏枝》:“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分類:擒拿捕捉
《漢語大詞典》:刺取
(1).刺探。汉书·丙吉传:“驭吏因随驛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 云中 、 代郡 ,遽归府见 吉 白状。” 颜师古 注:“刺谓探之也。” 宋 苏舜钦 《赠太子太保韩公行状》:“郡本多盗,公始至,诸邑日有剽劫,民情骚然。公为设策刺取,乃府大吏为之囊橐,以故益滋不败。”
(2).犹掘取。 宋 苏辙 《息壤》诗:“江上寒沙薄如席,一夕坟起成高邱……窃持大畚负长鏄,刺取不已帝使流。”
(3).采取,选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李坤:“﹝道人﹞曰:‘此皆之一端耳。’出一小篋,随所问刺取诸家之书,为 蔡 指示。” 章炳麟 新方言·附岭外三州语:“因刺取二家言,凡六十餘事,颇有发正,别为一篇。”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迨 嘉靖 间, 唐 人小説乃復出,书估往往刺取太平广记中文,杂以他书,刻为丛集,真伪错杂,而颇盛行。”
《国语辞典》:取药(取药)  拼音:qǔ yào
拿药。《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一面遣人送出去取药,监派调服。」
《漢語大詞典》:笼取(籠取)
收罗。 宋 苏轼 《上皇帝书》:“朝廷察其尤异者,擢用数人,则豪杰英伟之士渐出於此涂,而姦滑之党可得而笼取也。” 宋 秦观 《盗贼下》:“盗贼之间而有豪俊,岂不为可深虑也哉。臣以为销亡大盗之术,莫大乎笼取天下之豪俊。”
分類:收罗
《漢語大詞典》:料取
(1).选取。三国志·吴志·陈表传:“ 表 乃称曰:‘今除国贼,报父之仇,以人为本。空枉此劲鋭以为僮僕,非 表 志也。’皆輒料取以充部伍。”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二年:“ 吴 主使黄门徧行州郡,料取将吏家女。”
(2).夺取。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然未能攘奸扫秽,料取全胜,亦彼民之不幸乎?”
分類:夺取选取
《國語辭典》:关取(關取)  拼音:guān qǔ
1.领取。宋。洪迈《夷坚甲志。卷六。福州两院灯》:「左司理陈爟,梦朱衣吏著平上帻揖庭下曰:『设醮钱已符右院关取。』」也作「关领」、「关支」。
2.日本相扑力士进入十两阶级后的荣衔,也就是取得大力士资格。从此可以留日本武士传统式长发,相扑的技术也得到肯定。
分類:领取
《國語辭典》:诈取(詐取)  拼音:zhà qǔ
骗取。如:「歹徒常利用人的贪心来诈取钱财。」
分類:诈取骗取
《骈字类编》:养取(养取)
诗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传螟蛉桑虫也蜾蠃蒲卢也疏言此蒲卢养取桑虫之子以为己子
《國語辭典》:取巧  拼音:qǔ qiǎo
1.求取工巧。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隐秀》:「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
2.找机会。《金瓶梅》第三七回:「你闲了,到他那里取巧儿和他说,就说我上覆他。」
3.以狡猾的手段避免繁难或谋得利益。如:「为了新产品的畅销,公司每个同仁无不竭尽心力,没有人取巧。」《歧路灯》第三四回:「若再讲他们色子场中,如何取巧弄诡之处,真正一言难罄,抑且挂一漏万。」
《漢語大詞典》:取境
谓因客观事物的作用而产生某种意境。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六:“好色恶臭之不当前,人则无所好而无所恶。意则起念於此,而取境於彼。心则固有焉而不待起,受境而非取境。”
《漢語大詞典》:取急
古代谓在职官员以赶办私事而请假。 晋 陆机 《思归赋》序:“余以 元康 六年冬取急归。”北史·杨愔传:“ 愔 闻之悲惧,因哀感发疾,后取急就 雁门 温汤疗疾。”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上欲以 鄱阳王 范 为元帅; 朱异 取急在外,闻之,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