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70,分165页显示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9  60  61  6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贾易(明叔 )
林同叔(别称 奇士 )
王谷(正叔 )
赵叔盎(伯充 高密郡公 )
陈恬(叔易 存诚子、涧上丈人、阳城三士 )
方叔元
范致明(晦叔 )
黄符(信叔 )
李廌(方叔 济南、太华逸民 )
张庭坚(才叔 节悯 )
闵文叔
毕仲愈(将叔 )
黄叔豹(嗣文 )
王持(正叔 冲隐 )
杨皓(明叔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无为人,字明叔。进士及第。调常州司法参军。哲宗元祐初,迁左司谏。劾吕陶党附苏轼兄弟,出知怀州。次年,复入为侍御史。上书论事,言颇切直,然皆老生常谈。又痛诋苏轼兄弟,议者由是薄之。出知宣州,徙苏、徐州。元符中累谪邵州安置。徽宗立,召为太常少卿,进右谏议大夫,改权刑部侍郎。终以宝文阁待制知邓州。卒年七十三。
全宋文·卷二五六八
贾易,字明叔,无为(今安徽无为)人。少孤贫力学,年逾冠,中进士甲科,调常州司法参军。元祐初,为太常丞、兵部员外郎,迁左司谏,出知怀州,徙广德军。明年,提点江东刑狱,召拜殿中侍御史。荐章劾奏苏轼兄弟,时论薄之,由是出知宣州,历苏州、徐州。元符二年累谪邵州安置。徽宗朝,进右谏议大夫,改权刑部侍郎。崇宁元年,以宝文阁待制知邓州,隶党籍。年七十三卒。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八、四八一、五一六,《宋史》卷三五五本传,《宋元学案补遗》卷三○,《北宋经抚年表》卷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林同叔,哲宗绍圣中知增城县(民国《增城县志》卷一三)。苏轼曾称之为奇士(《苏轼文集》卷五八《与欧阳知晦》)。今录诗四首。
王谷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颍昌郾城人,字正叔。寓意丹青,多取昔人诗词,写为图绘。铺张布置,率皆潇洒。官至大理卿。
全宋文·卷二六二二
王谷,字正叔,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熙宁中知兴州顺政县。崇宁四年提举永兴军路常平等事,后官至大理卿。谷有吏才,儒学之外寓意丹青,善图诗意,率皆潇洒清俊。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之三一、职官六八之二三、选举一○之四,《宣和画谱》卷一二,《图绘宝鉴》卷三,《画史会要》卷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宗室,字伯充。赵廷美四世孙。善画马,尝以其画及诗投苏轼。
全宋文·卷二七八一
赵叔盎,字伯充,廷美四世孙。善画马。绍圣间官右武卫大将军、持节康州诸军事、康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后封高密郡公。见所撰《重修广州净慧寺塔记》(道光《南海县志》卷二八),《图绘宝鉴》卷三,《画继》卷二,《宋史》卷二三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8—1131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叔易,号存诚子,又号涧上丈人。陈造子。工诗文,诗句风格豪健。居阳翟涧上村,与鲜于绰、崔□齐名,号阳城三士。又与晁说之同隐嵩山。徽宗大观中召赴阙,除校书郎。未几致仕。高宗建炎初再召,避地桂岭。有《涧上丈人集》。
全宋诗
陈恬(一○五八~一一三一),字叔易,号存诚子(《皇宋书录》卷下),又号涧上丈人,阆中(今属四川)人。尧叟裔孙。居阳翟(今河南禹州)涧上村,躬耕养母,与鲜于绰、崔鶠齐名,号阳城三士。又与晁以道同隐嵩山。徽宗大观中召除校书郎,奉祠去,避地还蜀。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诏为主管嵩山崇福宫,以老疾求去,未几卒于桂州(以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五)。年七十四。有《涧上丈人诗》二十卷,已佚。事见《郡斋读书志》卷一九《涧上丈人诗》解题。今录诗七首。
方叔元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圣五年元符元年(1098)任南剑州知州。
范致明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9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字晦叔。范致虚兄。哲宗元符三年进士。徽宗崇宁三年,以宣德郎谪监岳州酒税。政和元年,坐阿附张商英,编管蕲州。官终奉议郎知池州。有《岳阳风土论》、《池阳记》。
全宋文·卷二八二三
范致明(?——一一一九),字晦叔,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致虚兄。元符三年进士及第。崇宁二年四月除殿中侍御史,八月罢。历官承德郎、权发遣广济军,以宣德郎谪监岳州商税。累官奉议郎、知池州。宣和元年卒。著有《岳阳风土记》一卷(存)。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三,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八,民国《方城县志》卷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符,字信叔,金溪(今江西金溪)人(《江西诗徵》卷一二)。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清道光《金溪县志》卷五),调衡州司法参军。二年,试宏词科(《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四)。徽宗崇宁四年(一一○五),以秘书郎、直秘阁提举训释经义局检讨官(同上书选举三三之二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9—1109 【介绍】: 宋华州人,一说阳翟人,字方叔,号济南。少孤贫,谒苏轼于黄州求教,轼称其文,与范祖禹荐于朝,不果。中年绝意仕进,定居颍昌。喜论古今治乱,哲宗元祐中上《忠谏书》、《忠厚论》、《兵鉴》于朝。有《济南集》、《德隅斋画品》等。
全宋诗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岩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为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为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岩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八四九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济南,又号太华逸民,华州(治今陕西华县)人。少以学问称乡里,谒苏轼于黄州,贽文求知,轼激赏之,谓其为「万人敌」。又闭门读书数年,再见轼,轼阅其所著,叹为「张耒、秦观之流」。乡举试礼部,轼典贡举,遗之,赋诗以自责。中年绝进取意。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著文数千篇,由其子裒辑为《济南集》,又称《月岩集》,又编正、续二集。另有《师友谈记》、《德隅堂画品》等。见陈恬《李方叔遗稿序》(《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九),李之仪《月岩集序》(《永乐大典》卷二二五三七),《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广安军人,字才叔。哲宗元祐间进士。绍圣时,通判汉州。徽宗召擢右正言。数上封事,谓不必尽复神宗旧法,以司马光、吕公著为贤,又荐苏轼、苏辙可用。出通判陈州。在蜀与蔡京相善,及京还朝,欲引为己用,不肯往,京大恨,后列诸党籍。编管虢州,徙鼎、象州。久之复旧官。卒年五十七。追谥节悯。
全宋诗
张庭坚,字才叔,广安军(今四川广安)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清光绪《广安州新志》卷二三),调成都观察推官。绍圣中通判汉州。四年(一○九七),入为枢密院编修文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二),坐折简别邹浩免。徽宗即位,除著作佐郎,擢右正言。出通判陈州。崇宁二年(一一○三),以忤蔡京入党籍,除名勒停编管鼎州,八年,移象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七、八)。久之,复故官。卒年五十七。谥节悯(清咸丰《广安州志》卷四)。《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张庭坚,字才叔,广安军(今四川广安)人。元祐六年进士高第,调成都观察推官,为太学《春秋》博士。绍圣时通判汉州,四年入为枢密院编修文字。徽宗召对,除著作佐郎,擢右正言。言论深切,颇忤旨,出判陈州。蔡京欲引为己用,不肯往,京大恨,遂列诸党籍,编管虢州,再徙鼎州、象州。久之,复故官。卒,年五十七。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二,《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闵文叔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五八
闵文叔,洋州(治今陕西洋县)人。建中靖国元年进士。见雍正《陕西通志》卷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郑州人,字将叔。毕仲游弟。工诗。历迁国子监丞、诸王府侍讲、知凤翔府。坐仲游陷党籍,例废黜,徽宗特以为都官郎中,擢秘书少监,卒。
全宋诗
毕仲愈,字将叔,管城(今河南郑州)人。仲游弟、士安曾孙。哲宗时官国子丞、诸王府侍讲,知凤翔府。坐兄仲游事入党籍。徽宗即位,召为都官郎中。政和三年(一一一三),提举河东路常平(《宋会要辑稿》崇儒二之二一),卒。事见《东都事略》卷四一,《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全宋文·卷二五九五
毕仲愈,字将叔,郑州(治今河南郑州)人,仲游弟。亦工诗。历国子监丞、诸王府侍讲、知凤翔府。坐仲游陷党籍废黜。政和中提举河东路常平,擢秘书少监。见《宋会要辑稿》崇儒二之二一、崇儒六之一一,《宋史》卷二八一本传。
黄叔豹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七
黄叔豹,字嗣文,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廉长子,庭坚从弟。元祐中官遂州司理参军,绍圣中为沅州麻阳县尉,崇宁初为节度推官,宣和中历管勾外排岸司、知永州。见黄庭坚《山谷别集》卷九《叔父给事行状》,黄㽦《山谷年谱》卷二八,《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二之四○,乾隆《沅州府志》卷三八,光绪《零陵县志》卷一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京兆长安人,字正叔,以字行,号冲隐。善画。工翎毛竹棘,师崔白。徽宗崇宁三年为其兄王振作竹棘、雪禽二轴,极清雅。亦工书法。
杨皓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四一
杨皓,字明叔,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人。崇宁间曾在合州为官。黄庭坚称其为学甚有成就,为官敏于政而恤民。见黄庭坚《跋杨明叔简后》(《豫章先生文集》卷三○),《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