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毕拉彗星(毕拉彗星)  拼音:bì lā huì xīng
星名。于西元一七七二年被发现的彗星,曾掠过太阳附近。一八五二年在距地球约二百六十万公里以上地点,逐渐消失。一八七二年在仙女座发现的流星雨,据猜测即为此星的残骸。毕拉彗星对我们研究与认识彗星上具有重大贡献。
《国语辞典》:百武彗星  拼音:bǎi wǔ huì xīng
西元一九九六年一月由日本天文学家百武所发现的彗星。学名为1996B2。一九九六年三月底离地球约一千五百三十万公里,出现于北斗七星与北极星之间,亮度可达负零点三等,彗尾约十万公里长,北半球居民可以肉眼观测。是二十世纪由地球观测到较亮之彗星。预计下次返回近地点约一万八千年后。
《国语辞典》:爪哇人  拼音:zhǎo wā rén
根据在爪哇发现的史前人类化石所确定的已灭绝的人科成员。西元一八九一年,由荷兰医生杜布瓦(Eugēne Dubois)所发现。特徵是脸孔大、头骨粗厚、前额低斜、眉塉粗隆、下颚厚重、牙齿粗大,脑容量平均八百六十西西,身高约一百七十二公分,完全直立行走。时代比北京人要早,因此被认为更原始些。
《国语辞典》:异特龙(异特龙)  拼音:yì tè lóng
动物名。恐龙类。化石发现于北美及东非侏罗纪后期的地层中。体重约二吨,体长约十公尺,肉食,牙齿和爪子锐利,尾巴强劲而有力。
《国语辞典》:左镇人(左镇人)  拼音:zuǒ zhèn rén
民国六十四年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的智人种化石,年代约在二万至三万年前,是台湾迄今所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属于更新世。
《国语辞典》:敦煌壁画(敦煌壁画)  拼音:dūn huáng bì huà
敦煌千佛洞洞穴的墙壁上所发现的绘画。唐代以前的绘画多不存在,但敦煌千佛洞却保存了大量的绘画,非常有价值。壁画内容分图案、故事、佛像、供养像四类,是中国绘画的宝藏。
《国语辞典》:敦煌曲子  拼音:dūn huáng qǔ zi
敦煌石窟所发现的唐代民间歌曲。有五、七言的整齐句式,也有长短句;有单段的,也有多段词共用一个曲调的;还有若干段成套连续演唱的大曲。
《国语辞典》:发现学习(发现学习)  拼音:fā xiàn xué xí
鼓励学生发现原则的教学方式。与启发式教学法相似。
《国语辞典》:秘雕鱼(秘雕鱼)  拼音:mì diāo yú
民国八十二年间在核能二厂出水口海面所发现的变形鱼。因椎骨隆起,状似布袋戏云州大儒侠中的秘雕,故称为「秘雕鱼」。经化验后,变形原因与当地水温过高有密切关系。
《国语辞典》:欧氏管(欧氏管)  拼音:ōu shì guǎn
鼻咽与中耳之鼓室相连的管道。为义大利人欧斯达氏(Eustacho)所发现,故称为「欧氏管」。有平衡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的功能。也称为「耳咽管」。
《国语辞典》:类同法(类同法)  拼音:lèi tóng fǎ
一种归纳法。罗列各种现象,发现其类同之的地方,以确定某种现象原因之所在(充足条件)者,称为「类同法」。也称为「契合法」。
《国语辞典》:类星体(类星体)  拼音:lèi xīng tǐ
遥远星系的明亮核心。早年发现时影像呈星点状,但光谱却和恒星截然不同,故称为「类星体」。
《国语辞典》:三觭龙(三觭龙)  拼音:sān jī lóng
动物名。恐龙类。体长约三丈,其化石发现于北美洲及中国蒙古、山东之白垩纪地质系统中。有一骨板由头后缘伸至肩甲,以保护颈部,头上有角一对,形似牛角,头前正中线上,另有一小角,故称为「三觭龙」。
《国语辞典》:汤姆森(汤姆森)  拼音:tāng mǔ shēng
Joseph John Thomson
人名。(西元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发现带负电的电子,并说明原子并不是不可分裂,使得古典物理学界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看法大幅改观,近代有关电子学的理论多半是根据他在电子的特性方面所作的研究而发展出来的。曾获西元一九○六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也译作「汤姆生」。
《漢語大詞典》:柉禁
古代承放酒器的长方形几案。至今仅发现 西周 初年的两件,是非常罕见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