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5,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笛声
滩声
人声
萧飒
琴声
吐气
锵锵
石火
失声
信息
古香
笑声
出令
鸣鞭
大叫
《国语辞典》:笛声(笛声)  拼音:dí shēng
警笛、汽笛、笛子等所发出的声音。如:「笛声悠扬」。
《漢語大詞典》:滩声(灘聲)
水激滩石发出的声音。 南朝 梁元帝 《巫山高》诗:“滩声下溅石,猿鸣上逐风。” 唐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诗:“ 黄牛峡 静滩声转, 白马江 寒树影稀。” 元 萨都剌 《晓上石壁滩》诗:“ 龙溪 三月人上船,十里五里滩声喧。”
《國語辭典》:人声(人聲)  拼音:rén shēng
人所发的声音。《老残游记》第一五回:「一言未了,只听得必必剥剥的声音,外边人声嘈杂,大声喊叫。」《文明小史》第一九回:「站著呆看了一回,听得楼上人声嘈杂,热闹得很,于是四人迈步登楼。」
《國語辭典》:萧飒(蕭颯)  拼音:xiāo sà
秋风劲瑟。唐。李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诗:「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唐。张乔宴边将诗:「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飒动江城。」
《国语辞典》:琴声(琴声)  拼音:qín shēng
琴发出的声音。唐。李白〈示金陵子〉诗:「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三国演义》第三五回:「童子便引玄德,行二里馀,到庄前下马,入至中门,忽闻琴声甚美,玄德教童子且休通报,侧耳听之,琴声忽住而不弹。」
《國語辭典》:吐气(吐氣)  拼音:tǔ qì
1.呼气。气由肺部经由呼吸道吐出体外,与吸气相反。汉。班固〈东都赋〉:「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
2.得志时,摅舒久郁之气。如:「扬眉吐气」。《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只待一朝有了机会,轰轰烈烈的做他一番,替中国人吐气,至于大局也不能顾得。」
《國語辭典》:锵锵(鏘鏘)  拼音:qiāng qiāng
1.拟声词:(1)形容玉石撞击声。《三国演义》第四四回:「衣冠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2)形容铃声。《诗经。大雅。韩奕》:「百两彭彭,八鸾锵锵。」汉。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三:「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3)形容凤凰和鸣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2.高耸巍峨的样子。《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命琅掌策驷兮,踰高阁之锵锵。」
3.行走的样子。《文选。左思。吴都赋》:「出车槛槛,被练锵锵。」也作「蹡蹡」。
《國語辭典》:石火  拼音:shí huǒ
敲击石头所产生的火花。比喻事物无常,起灭迅速。北齐。刘昼《刘子。卷一○。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
《國語辭典》:失声(失聲)  拼音:shī shēng
1.因悲伤过度以至泣不成声。《孟子。滕文公上》:「相向而哭,皆失声。」
2.不由自主的发出声音。《红楼梦》第五六回:「话未说完,李纨姊妹等禁不住都失声笑出来。」《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看到此处,失声一笑,把个下颚笑得脱了。」
3.失去声音。
《國語辭典》:信息  拼音:xìn xí
消息、音讯。唐。李中〈暮春怀故人〉诗:「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儒林外史》第四八回:「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候女儿的信息。」
《漢語大詞典》:古香
指图书、藏画、法帖等发出的气味。 宋 陆游 《小室》诗:“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自注:“‘古香’见 米元章 《书画史》。”按, 宋米芾书史《寄薛绍彭刘泾》诗句为:“图书满室翰墨香, 刘 薛 何时眼中见?” 清 金农 《怀人絶句》之二七:“收藏三百十种帖,一一旧搨浮古香。”
《漢語大詞典》:笑声
笑时发出声或犹如笑的声音。例如:笑声朗朗。
《漢語大詞典》:出令
发出命令。书·周官:“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管子·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於国。” 宋 陆游 《贺礼部郑侍郎启》:“恭审笔橐升华,资论思于禁路,丝纶出令,兼润色于皇猷。”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吾谓即使朝廷出令,前鼎鑊而后白刃,驱之而出家,彼寧有守其妻孥以死者耳?必不愿也。”
分類:发出命令
《國語辭典》:鸣鞭(鳴鞭)  拼音:míng biān
1.挥鞭。唐。储光羲 长安道诗:「鸣鞭过酒肆,袨服游倡门。」唐。刘长卿 少年行:「荐枕青蛾艳,鸣鞭白马骄。」
2.旧时,仪仗中使人肃静的鞭形器具,振动时能发声。《宋史。卷一四四。仪卫志二》:「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龙直四十三人,执仗排立,并设伞扇,鸣鞭。」《明史。卷五三。礼志七》:「又凡早朝,御华盖殿,文武官于鹿顶外东西立,鸣鞭,以次行礼讫。」也称为「静鞭」。
《漢語大詞典》:大叫
号叫,呼喊,发出大声的叫喊或呼叫,通常表示强烈的感情(如激动、痛苦或害怕,高兴或快乐)例如:这两个小孩怕得大叫起来。
叫喊。例如:看台上的观众高兴地大叫大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