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反相  拼音:fǎn xiàng
背叛的形相。《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三国演义》第一○○回:「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
《國語辭典》:三反  拼音:sān fǎn
1.三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肃直谅多闻。」南朝宋。裴松之。注:「刘寔以为肃方于事上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荣贵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此三反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卞望之云:『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脩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2.三次反叛。《晋书。卷八四。列传。刘牢之》:「而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
3.三次往返。《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三反而不致一入。」
4.天子亲耕时,锄土三次称为「三反」。汉。班固《白虎通。卷四。耕桑》:「天子耕东田,而三反之。」
《漢語大詞典》:反国(反國)
(1).归国。史记·晋世家:“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史记·晋世家:“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
(2).反叛之国。汉书·魏豹传:“反国之王,难与共守。”
《漢語大詞典》:反虏(反虜)
造反者,反叛者。汉书·昭帝纪:“度辽将军 明友 ,前以羌骑校尉将 羌 王侯君长以下击 益州 反虏……有功。”后汉书·任光传:“大司马 刘公 将 城头子路 、 力子都 兵百万众从东方来,击诸反虏。” 宋 秦观 《李泌论》:“﹝ 安禄山 ﹞一旦举兵犯顺,天下之人以为反虏,切齿攘袂,惟恐其不灭。”
分類:造反反叛
《漢語大詞典》:倍心
背离、反叛之心。倍,通“ 背 ”。韩非子·难三:“ 叶 民有倍心,而説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
分類:背离反叛
《漢語大詞典》:逆计(逆計)
(1).反叛的图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宾客来者,微知 淮南 、 衡山 有逆计,日夜从容劝之。”
(2).指图谋反叛。新唐书·马燧传:“ 燧 以 怀光 ( 李怀光 )逆计久,反覆不可信。 河 中近甸,捨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捨军入朝。”
(3).预计。宋史·晁迥传:“自然之分,天命也。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何必逆计未然乎?”《花月痕》第三九回:“ 鹤仙 逆计 芝友 出京之日, 李夫人 当已分娩,好教他护送前来。” 章炳麟 《四惑论》:“若严密言之,明日有无,必非今日所能逆计。”
《漢語大詞典》:贼夫(賊夫)
反叛作乱者。 唐 杜牧 《守论》:“而贼夫贪心,未及畔岸,遂有淫名越号,或帝或王,盟诅自立,恬淡不畏,走兵四略,以饱其志者也。”
分類:反叛作乱
《漢語大詞典》:反谋(反謀)
反叛的阴谋。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乃復召 孟尝君 。”新唐书·卓行传·甄济:“久之,﹝ 张济 ﹞察 禄山 有反谋,不可諫。”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及 杨 ( 杨侁 )受犒归, 赵 ( 赵方 )乃以檄召 郭胜 ,於是 郭 之反谋始决。”《秦併六国平话》卷下:“ 二世 大怒,令 赵高 治之,责 李斯 与子 李由 反谋状。”
分類:反叛阴谋
《国语辞典》:反贼(反贼)  拼音:fǎn zéi
反叛的贼人。如:「为了敉平反贼,不惜动用大批军力。」《三国演义》第九回:「反贼至此,武士何在?」
分类:反叛贼人
《漢語大詞典》:内反
(1).从内部反叛。后汉书·董卓传:“﹝ 李傕 等﹞围 长安 。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 吕布 军有 叟 兵内反,引 傕 众得入。”
(2).谓内心反省。 清 恽敬 《答姚秋农》:“ 子宽 到京,万望属其不可高兴。乃兄五十无闻,屈首下僚, 子宽 亦已三十六矣,内反为要,何兴之可高耶?”
《漢語大詞典》:反形
反叛的形迹。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今陛下一徵兵於 梁 , 彭王 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晋书·慕容垂载记:“杀吏焚亭,反形已露。”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经一:“盖此时 宸濠 之反形已具。”
分類:反叛形迹
《漢語大詞典》:反报(反報)
(1).反复,往还。诗·小雅·大东“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毛 传:“不能反报成章也。” 陈奂 传疏:“报,亦反也。反报犹反復。”
(2).返回报告情况。孙子·用间:“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生间者,反报也。” 杜牧 注:“往来相通报也。” 梅尧臣 注:“使智辨者往观其情,而以归报也。”
(3).回赠礼物。仪礼·聘礼“赠如覿币” 汉 郑玄 注:“见为反报也。” 贾公彦 疏:“来而不往非礼,以礼来往……故 郑 云:‘见为反报也。’”
(4).谓报复仇怨。三国志·魏志·王昶传:“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於身……当则无怨於彼,妄则无害於身,又何反报焉!”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 魏文帝 宠立 郭妃 ,譖杀 甄后 ,被髮塞口而葬,终有反报之殃。”
(5).关于反叛者的情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及 杨 ( 杨侁 )受犒归, 赵 ( 赵方 )乃以檄召 郭胜 ,於是 郭 之反谋始决……初七日,反报至 襄阳 。”
《漢語大詞典》:三逆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观 隗嚣 之檄亡 新 ,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辞切事明。”参阅后汉书·隗嚣传
(2).佛教语。指恶比丘 提婆 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佛、杀比丘尼。 隋 智顗 《法华夕句》卷八下:“若作三逆,教王、毒爪并害佛摄。”
(3).指 吴三桂 、 耿精忠 、 尚之信 。 清 初,三人曾相继起兵反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满族士兵:“国初自定中原后,復遭三逆之乱。”
《国语辞典》:夷三族  拼音:yí sān zú
古代对于谋反叛乱等重罪所施的刑罚。一说为父母、兄弟、妻子皆连坐诛灭,一说三族是指父族、母族、妻族。《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汉法最重,『夷三族』,是父党、母党、妻党。」
《漢語大詞典》:反意
(1).返归的念头。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今 建 ( 苏建 )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餘,士尽,不敢有二心,自归。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
(2).反叛的意图。资治通鉴·汉献帝兴平元年:“ 濮阳 大姓 田氏 为反间, 操 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晋剧《打金枝》:“ 唐王 :昔日里 安禄山 起了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