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不请之友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众生不请求,而菩萨以大悲为我之友与我利益也。无量寿经上曰:「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胜鬘经曰:「普为众生作不请之友,大悲安慰,哀悯众生。」同宝窟上末曰:「四乘众生虽有根性,乐欲未生,不能请求。菩萨照机,知其堪受,即便为说,故言不请。闻必得益,目之为友。」
世友
【佛学大辞典】
(人名)菩萨名。佛灭后四百年出世,婆沙四评家之一,迦腻色迦王在迦湿弥罗国,结集萨婆多部之三藏时,五百贤圣之上座也。又著有部宗轮论,叙小乘之二十部。俱舍光记二十曰:「世是天名,与天逐友故名世友。父母悯子,恐恶鬼神之所加害,言天逐友。彼不敢损,故以为名焉。梵名筏苏密咀罗Vasumitra,筏苏名世,密咀罗名友,旧云和须密讹也。」西域记三曰:「其王是时与诸罗汉自彼而至居此也。世友曰:诸贤于法无疑,代佛施化,方集大义欲制正论。我虽不敏粗达微言,三藏玄文五明至理,颇亦沈研得其趣矣。诸罗汉曰:言不可以若是,汝宜屏居,疾證无学已而会此时未晚也。世友曰:我顾无学其犹洟唾,志求佛果不趍小径,掷此缕丸未坠于地,必当證得无学圣果。(中略)于是世友即掷缕丸空中,诸天接缕丸而请曰:方證佛果次补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赖,如何于此欲證小果?时诸罗汉见是事已,谢咎推德,请为上座。凡有疑议,咸取决焉。」宗轮论述记曰:「异部宗轮论者,佛圆寂后四百许年,说一切有部世友菩萨之所作也。」
阿难前世为佛善友
【佛学大辞典】
(本生)出经律异相十五。
善友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语贺里也曩蜜怛罗Kalya%namitra,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探玄记六曰:「起我行,故名善友。」
善亲友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闻佛法信受者曰善亲友。观无量寿经曰:「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
胜友
【佛学大辞典】
(杂语)良友也。释迦如来称誉念佛者为观音势至之胜友。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庆友尊者
【佛学大辞典】
(罗汉)十八罗汉之第十七。(参见:罗汉)
选友
【佛学大辞典】
(人名)婆罗门名。悉达太子就此人学书。佛祖统记二曰:「太子时七岁,令学书。访国中聪明,婆罗门名曰选友,起大学堂床榻学具。太子问师书有几种。」
亲友
【佛学大辞典】
(杂语)观无量寿经,释迦如来称念佛者为我善亲友。(参见:善亲友)
亲友七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成。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穷不轻。见释氏要览下。
朋友
【佛学次第统编】
因果经曰朋友有三要法:
一、见失辄相晓谏。    三、在苦厄不相弃舍。
二、见好事深生随喜。
四分律曰友要具七法,方成亲友:
一、能作所难作。      五、互相覆藏。
二、与所难与。      六、遭苦不舍。
三、忍所难忍。      七、贫贱不轻。
四、密事相告。
六方礼经曰人见亲属朋友,当有五事:
一、见作罪恶,私往屏处,谏晓呵止之。
二、少有急,当奔趣救护之。
三、有私语,不当为他人说。
四、当相敬礼。
五、所有好物,当多分与之。
孛经曰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如花之友,有如称之友,有如山之友,有如地之友。
一、何谓如花 好时插头,萎则捐弃,富贵则附,贫贱则弃,是为花友。
二、何谓如称 物重则低,物轻则慢,是为称友。
三、何谓如山 譬鸟兽集金山上,羽毛蒙光,己贵则能荣人富贵,富贵同欢,是为山友。
四、何谓如地 百谷财宝,一切与共,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为地友。
六方礼经曰佛言,恶智识有四辈:
一、内有怨心,外强为智识。
二、面前为好语,背后为恶言。
三、苟有缓急,面前愁苦,背后欢喜。
四、外若亲厚,内兴怨谋。
善知识复有四辈:
一、外如怨家,内有厚意。
二、于人前直谏,于外道人善。
三、病瘐县官,为其征讼忧解之。
四、见人贫贱,不弃捐,念求方便欲富之。
恶知识复有四辈:
一者、难晓谏,教之作善,故与恶者相随。
二者、教之莫与喜酒人为伴,故与嗜酒人相随。
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
四者、教之与贤者为友,故与博奕为厚。
善知识复有四辈:
一者、见人贫穷悴乏,令治生。  三者、日往消息之。
二者、不与人诤计校。      四者、坐起常相念。
善知识复有四辈:
一者、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之,于后解决之。
二者、有病瘐,将归养视之。
三者、知识死亡,棺歛视之。
四者、知识已死,复念其家。
恶知识复有四辈:
一者、小侵之便大怒。      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
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    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
佛言:「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
佛本行经曰:「世尊与长老难陀共入迦毗罗婆苏都,至一卖鱼店,告难陀言:『汝入此鱼店,取彼腐鱼上所铺茅草一把来。』难陀如教取来,佛言:『汝以手把持稍顷,乃放于地。』难陀即持彼草,经一时间,而放地上,尔时佛告难陀:『嗅汝之手,当有何气?』难陀答言:『唯有不净腥臭耳。』佛言:『实然,若人亲近诸恶智识,与为朋友,相处少时,即习染恶业,恶名远闻。』」
又曰:「世尊又与长老难陀,共至香店,告言:『汝取此店香囊。』难陀如教,从店上取香囊。佛言:『汝经一漏刻间,手持其香,而后放下。』难陀如命,经一刻间,乃放地上,尔时佛告难陀:『汝今自嗅其手,当有何香?』难陀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气,微妙难量。』佛言:『实然,若人亲近诸善智识,常自随顺,习染其德,必成大名。』」
四种法为善友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求菩提者〕,谓诸众生,若有发心乐求菩提之道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也。(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
〔二、作大法师〕,谓人深达妙义,作大法师,为众演说;以其正行,令彼进修,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三、闻思修慧〕,谓人以闻思修之三慧,倍策精进,出生一切善根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四、求佛法者〕,谓人修习梵行,志求佛法,则能离诸烦恼,超出世间,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七事──善友七事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菩萨常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世间,而作善友,劝导诱掖,开示教他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贫贱不轻〕,谓菩萨运平等心,见一切众生虽乏功德法财以自庄严,而知其本有法身,无德不备。是以心常爱念,不生轻慢,是为贫贱不轻。
〔三、密事相告〕,谓菩萨见诸众生,本性圆明,众德元具。无始以来,为一切客尘烦恼之所隐覆,不能显现。故委曲相告,令其断除,开发本性,是为密事相告。(客尘者,谓无明之惑,暂自外至,名之为客;以能染污真性,名之为尘也。)
〔四、递相覆藏〕,谓菩萨见诸众生,善根未熟,未能深信实道,故覆实理而以权法示之。及其善根既熟,堪任实化,故覆其权法而以实理示之,是为递相覆藏。
〔五、难作能作〕,谓菩萨但为诱掖众生,人所难为者,悉能为之,故虽著弊垢衣不以为贫,执除粪器,不以为贱,是为难作能作。
〔六、难与能与〕,谓菩萨以自己所悟真实之理,方便教化,亦令一切众生,皆得本有真实之性。犹解髻中明珠而以与人,心无吝惜,是为难与能与。
〔七、难忍能忍〕,谓菩萨见诸众生,违佛教化,作不善业,生诸恶道,即起哀悯之心,方便度脱,虽经多劫,心无退转,是为难忍能忍。(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无善友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虽有精进之心,而无善友知识,为其说法开导,终不能得佛果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师友恩
【三藏法数】
谓出家之人,蒙师剃度教诲,授以经业,及得善友讲明妙道,开发慧性,是为师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