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原始  拼音:yuán shǐ
1.本始、最初。如:「原始意义和目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国》:「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
2.推究其根源。《易经。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后汉书。卷七○。荀彧传》论曰:「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
3.形容人类发展史最早阶段的状态。如:「原始时代」、「原始社会」。
4.最古老的、未经开发的。如:「原始森林」。
《國語辭典》:原始要终(原始要終)  拼音:yuán shǐ yào zhōng
推究事物发展的始末经过。《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也作「原始反终」、「原始见终」。
分類:探究始末
《国语辞典》:原始林  拼音:yuán shǐ lín
森林尚未经过人类开发或破坏,仍保持全部天然性质者,称为「原始林」。
《國語辭典》:原始要终(原始要終)  拼音:yuán shǐ yào zhōng
推究事物发展的始末经过。《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也作「原始反终」、「原始见终」。
分類:探究始末
《國語辭典》:原始社会(原始社會)  拼音:yuán shǐ shè huì
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类出现之后,即产生原始社会。此时期只能制造简单石器,生产资料采公有制,共同劳动、消费,社会组织以亲族为主,并靠家长制和传统方式控制社会。原始社会形式分为狩猎、采集、渔业或农业等。随著金属工具的使用,尤其是铁器的发明,农业生产产量增加,个体劳动渐渐取代集体劳动,私有制亦随之出现,原始社会逐步瓦解,进入阶级社会。
《國語辭典》:原始见终(原始見終)  拼音:yuán shǐ jiàn zhōng
研究事物的起源、发展,进而推测结局。汉。王充《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三国志。卷七。魏书。臧洪传》:「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也作「原始反终」、「原始要终」。
《漢語大詞典》:原始公社
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阶段的社会组织。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代序》:“中国社会的发展,曾经经历了原始公社、奴隶制和封建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五节:“原始公社到了末期,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形成起来。”
《國語辭典》:原始反终(原始反終)  拼音:yuán shǐ fǎn zhōng
推究事物的起源,进而研究其发展经过或结局。《易经。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也作「原始见终」、「原始要终」。
《國語辭典》:原始要终(原始要終)  拼音:yuán shǐ yào zhōng
推究事物发展的始末经过。《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也作「原始反终」、「原始见终」。
分類:探究始末
《漢語大詞典》:原始宗教
指原始时代的朴素宗教。存在于尚不具有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中。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原始宗教是现实生活在人们意识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他们还无法有效地制服自然界的时候在精神世界中的幻觉。”
《国语辞典》:原始程式  拼音:yuán shǐ chéng shì
指程式设计师用程式语言所撰写的电脑程式,须经过编译、直译或组译才能成为机器可执行的档案。也称为「源码」、「原始码」。
《国语辞典》:原始佛教  拼音:yuán shǐ fó jiào
现代部分佛教学者依据巴利文的尼柯耶和汉译四阿含及律部的资料,试图拟构从释迦牟尼至佛教分裂前的教法内容。而称分裂之前的佛教为「原始佛教」。
《国语辞典》:原始艺术(原始艺术)  拼音:yuán shǐ yì shù
史前时代的社会或未受文明洗礼地区的艺术创作。包括雕刻、绘画、音乐、舞蹈等,这些艺术创作形式和宗教仪式、信仰关系密切。其特色为色彩强烈,线条表现较抽象,大多分布于北美洲、非洲、大洋洲、澳洲等地区。
《国语辞典》:原始主义(原始主义)  拼音:yuán shǐ zhǔ yì
崇拜原始人类的纯朴与天真,因其最接近大自然,不受堕落腐败社会的影响,所以较现代文明人类更高贵完美,十八世纪浪漫时代有「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一语。也称为「文化的原始主义」。
《国语辞典》:原始人  拼音:yuán shǐ rén
泛指史前时期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