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原地
原来的地点;起始点。 林斤澜 《母女》:“车到眼前,抓住,一拽,车转弯,人转身,转到车后,扶住,往前推,开跑,撒手,返回原地。” 郭小川 《木瓜树的风波》诗:“现在我服从你们的意见,在原地移栽一棵!”如:原地不动;原地开步走。
《国语辞典》:北美草原地带(北美草原地带)  拼音:běi měi cǎo yuán dì dài
位于北美中北部的中央大平原,属大陆性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牧业发达。其农业使用机械大规模经营,种植稻、豆科等作物,是美国重要的农产区。
《国语辞典》:原地踏步  拼音:yuán dì tà bù
原指两脚交替在原地踩踏步伐,滞留原地,不见前进。后比喻没有任何进步或改变。如:「这项工程延宕二年,仍在原地踏步,竣工之日遥遥无期。」
《國語辭典》:中国(中國)  拼音:zhōng guó
1.上古时代,汉族文化发源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其地为「中国」。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辖境,皆称为「中国」。《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曷为以诈战之辞言之,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2.朝廷。《礼记。檀弓上》:「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汉书。卷九五。西南夷传》:「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绝其王侯勿复通。」
3.京师。《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汉。毛亨。传:「中国,京师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國語辭典》:神州  拼音:shén zhōu
1.赤县神州的简称。参见「赤县神州」条。《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五》:「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京都。宋。张元干 贺新郎。梦绕神州路词:「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明。于谦〈出塞〉诗:「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
3.神仙居住的地方。
《國語辭典》:神州赤县(神州赤縣)  拼音:shén zhōu chì xiàn
中国的代称。《晋书。卷三。武帝纪》:「海内版荡,宗庙播迁。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县,翻成被发之乡。」也称为「赤县神州」。
《國語辭典》:中州  拼音:zhōng zhōu
1.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带)位居九州正中,故称为「中州」。晋。桓温〈平洛表荐谢尚〉:「今中州既平,宜时绥定。」
2.中原地区。《三国志。卷六○。吴书。全琮传》:「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
3.全中国。《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下》:「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唐。王维〈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诗:「宸章类河汉,垂象万中州。」
《國語辭典》:华夏(華夏)  拼音:huá xià
原指史前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部落,这些部落被后世视为中华文明的开端。后为「中国」的代称。如:「华夏之光。」《三国演义》第七五回:「近闻云长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國語辭典》:中夏  拼音:zhōng xià
1.华夏、中国。《后汉书。卷六○上。马融列传》:「是以明德曜乎中夏,威灵畅乎四荒。」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2.中原地区。晋。陆机 辩亡论下:「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
3.盛夏。《淮南子。说林》:「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须权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4.夏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夏官司马。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
《國語辭典》:中土  拼音:zhōng tǔ
1.中原地区。《淮南子。地形》:「正中冀州曰中土。」《汉书。卷七七。毋将隆传》:「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为冀州牧治中山冯太后狱冤陷无辜,不宜处位在中土。」
2.中国。《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论曰》:「余闻之后说也,其国则殷乎中土。」《南史。卷三三。范泰传》:「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國語辭典》:东隅(東隅)  拼音:dōng yú
1.东方日出之地。亦指早晨。《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唐。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2.东侧。《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直室东隅。」
《國語辭典》:诸夏(諸夏)  拼音:zhū xià
古代对中国的泛称。封建时代,天子之下,诸侯国很多,故称为「诸夏」。《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以服事诸夏。」《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漢語大詞典》:北道
(1).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对 西域 交通的主要道路之一。据汉书·西域传,自 玉门关 和 阳关 以西,大体经今 新疆 中部 天山山脉 和 塔里木河 之间的通道西行,在 疏勒 以西越过 葱岭 ,通往今 中亚 各地。据隋书·裴矩传,自 敦煌 取道 伊吾 ,大体经今 新疆 天山山脉 以北和 伊犁河 流域的通道西行,通往今 中亚 和 西亚 。另据 唐 道宣 释迦方志卷上,还有一条自 伊州 经今 天山山脉 和 塔里木河 之间的通道西行,越过 凌山 ,通往今 中亚 各地的路线。 玄奘 赴 印 时,即取此线。
(2).泛指向北方的道路。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杭州 周汾 ,字 蓉衣 ,《咏春柳》云:‘ 西湖 送我离家早,北道看人得第多。’”
《漢語大詞典》:十州
泛指 黄河 以南的中原地区。 明 李东阳 《闻鸡行》:“十州父老皆部曲,谁遣其儿作都督。中原未清壮士死,遗恨 吴 江半江水。”
《國語辭典》:秦中  拼音:qín zhōng
地名。约今陕西省,因古为秦国,故称为「秦中」。
《國語辭典》:冀州  拼音:jì zhōu
1.地名。古九州之一,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及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2.古时泛指中原地区。《楚辞。屈原。九歌。云中君》:「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