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郈成子 朝代:春秋鲁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厚成叔、厚叔。春秋时鲁国人,名瘠。鲁大夫。曾聘于晋国,途经卫国。卫大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作,送之以璧。成子以此知卫国将乱。离卫三十里,乱果起,右宰谷臣被杀。乃返迎其妻儿,归还其璧,分宅而居。卒谥成子。
高厚 朝代:春秋齐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54 【介绍】: 春秋时齐国人。先为太子光傅。太子光被徙,复为太子牙傅。崔杼立太子光为齐庄公,执太子牙,厚亦遭杀。
贾淑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太原界休人,字子厚。性险害,邑里患之。郭泰母卒,淑往吊。时孙威直亦至,见淑,不进而去。泰追而谢孙,谓淑诚有恶德,然洗心向善,故许其进。淑闻而改过自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约152 【介绍】: 东汉广汉新都人,字仲桓。杨统子。少学父业,善图谶学。顺帝时征拜议郎,三迁为侍中。每有灾异,辄上消救之法,而宦官专政,言不得信。梁冀欲与相见,厚不答,谢病归。修黄老,授门生。私谥文父。
全后汉文·卷十一
厚,字仲桓,春卿孙。永初中,除中郎,免归。永建中。拜议郎,三迁至侍中。及梁冀擅权,谢病归。历质帝,桓帝,征不至。元嘉末卒,年八十二,私谥曰文父。(《华阳国志》十中作「杨序,年八十三,诏谥曰文父」。)
朱震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陈留人,字伯厚。桓帝时为州从事,劾济阴太守单匡赃罪,并连其兄中常侍单超,时称“疾恶如风朱伯厚”。灵帝建宁元年为铚令,其友陈蕃为宦官曹节所害,弃官收葬蕃尸,匿其子逸。事发下狱,备受考掠,誓死不言,逸得免。
袁宇 朝代:曹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陈郡扶乐人,字宣厚。袁涣子。好道家言,精辩有机理。少有病,未官而卒。
陈恽 朝代:孙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吴郡桐庐人,字子厚。仕至黄门侍郎、征寇将军,封馀杭侯。相传有仙术,尝于馀杭筑九里塘,一夕而成。

人物简介

全晋文
农字道厚,小字恶奴,垂第三子,封辽西王。寻为幽州牧,镇龙城,徵拜侍中司隶校尉,移镇邺,宝嗣位,以为并州牧,镇晋阳,进左仆射,拜司空,领尚书令,复以大司马领中军,为乱兵所杀,追谥曰桓烈。
王欢 朝代:前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燕乐陵人,字君厚。安贫乐道,沉缅治学,其妻焚其书而求改嫁,欢以朱买臣自喻。后仕慕容炜,为国子博士。啼败,苻坚征为祭酒,官至太子少傅。
馀崇 朝代:后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8 【介绍】: 十六国时后燕人,字子厚。馀嵩子。仕后燕主慕容宝为建威将军。永康二年(东晋安帝隆安元年)宝被魏军围于中山,慕容会使崇为前锋,遇魏军,鼓噪直进,手杀数十人,魏骑溃去。宝嘉其忠,拜中坚将军,封颍阴公。后随宝至龙城,与宝同为后燕顿丘王兰汗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0—583 【介绍】: 南朝梁吴兴武康人,字子厚,一作德厚。好学,博览群书。武帝时,任五经博士。元帝即位,至江陵。承圣三年,西魏攻占江陵,立萧察为后梁主,留其事察,累官至都官尚书,领羽林监。北周武帝慕其名,致书礼聘,诏令讨论《五经》,校定钟律。授以骠骑大将军、露门博士。讲述经义,为儒林所重,推为当世儒宗。后复归梁,拜散骑常侍、太常卿。有《周礼义》、《毛诗义》、《周礼音》、《毛诗音》等。
全梁文·卷六十八
重字子厚,吴兴武康人,中大通中补国子助教,后除五经博士。元帝即位,迎致江陵。江陵陷,留事宣帝,累迁都官尚书,领羽林监。周主宇文邕聘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露门博士,还事明帝,拜散骑常侍太常卿。至隋开皇三年卒,年八十四,赠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有《毛诗义疏》二十八卷,《周礼义疏》四十卷,《礼记义疏》四十卷,《乐律义》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陇西成纪人,字德厚。少有膂力,擅弓马,在北周为典驭下大夫。入隋以军功累迁左骁卫将军,进上开府,拜柱国,进爵郡公。出为汶山太守,转榆林太守,备边。炀帝征辽东,纯留守彭城,多次镇压起事农民。时天下纷乱,虽频战克捷,然起事者日众,有人谮纯怯懦,镇压不力,被诛。
《高级汉语词典》:隆情厚谊
情谊深厚
《分类字锦》:露浓冰厚(露浓冰厚)
范成大 新荔支诗 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
分类:荔支
《漢語大詞典》:柳子厚体(柳子厚體)
唐 柳宗元 的诗体。其特色为简劲刻峭,温丽靖深,外枯中膏,似淡实美。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则有 苏 李 体、 曹 刘 体、 陶 体…… 柳子厚 体。”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唐 人惟 柳子厚 深得《骚》学, 退之 、 李观 皆所不及。”参阅 宋 苏轼 《东坡题跋》卷二、 宋 张戒 岁寒堂诗话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