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疥厉(疥厉)  拼音:jiè lì
疥疮的别名。参见「疥疮」条。唐。白行简《李娃传》:「见生枯瘠疥厉,殆非人状。」
分类:疥疮
《国语辞典》:暴厉恣睢(暴厉恣睢)  拼音:bào lì cī suī
凶狠残暴,任意横行。《文明小史》第一二回:「这位新官,或是慈祥恺恻,叫人感恩;或是暴厉恣睢,叫人畏惧。」也作「暴戾恣睢」。
《国语辞典》:暴厉之气(暴厉之气)  拼音:bào lì zhī qì
凶狠残暴的态度。《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如不与战,必怒;怒则必以暴厉之气,待其军士。」
《国语辞典》:周厉王(周厉王)  拼音:zhōu lì wáng
帝号。姓姬名胡。在位三十四年。生卒年不详,行暴政,禁止谤议,国人反叛,流放于彘;后由周、召二公共理国政,称为共和,凡十四年。
《国语辞典》:蹈厉奋发(蹈厉奋发)  拼音:dào lì fèn fā
精神振奋,行动积极。《民国演义》第一五九回:「当以全国鼎沸之日,吾父老子弟,尤当蹈厉奋发,为民前驱,扫除军阀,实现民治,在此一举,其各勉旃毋忘。」也作「奋发蹈厉」。
《国语辞典》:蹈厉之志(蹈厉之志)  拼音:dào lì zhī zhì
蹈厉,踏地猛烈,形容舞蹈的动作威武。蹈厉之志比喻奋发前进的志向。明。刘基〈齐侯袭莒〉:「发扬蹈厉之志,以成从简尚功之俗,盖其流风之未泯欤。」
《国语辞典》:带厉山河(带厉山河)  拼音:dài lì shān hé
带,衣带。厉,磨刀石。带厉山河指纵使黄河成为衣带般窄,泰山成为砺石般小,所封之国也永存不废。语本《史记。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也作「带砺河山」、「带砺山河」、「带河厉山」。
《国语辞典》:带河厉山(带河厉山)  拼音:dài hé lì shān
立誓所封之国永存不灭。参见「带厉山河」条。
《国语辞典》:敦风厉俗(敦风厉俗)  拼音:dūn fēng lì sú
使民风纯朴敦厚。《魏书。卷六四。郭祚传》:「是以先王沿物之情,为之轨法,故八刑备于昔典,奸律炳于来制,皆所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敦风厉俗,永资世范者也。」《梁书。卷四七。孝行传。甄恬传》:「恬既孝行殊异,声著邦壤,敦风厉俗,弘益兹多。」也作「敦世厉俗」。
《国语辞典》:粗声厉语(粗声厉语)  拼音:cū shēng lì yǔ
大声责骂的样子。如:「别老是对孩子粗声厉语的,他都快被你吓哭了。」
分类:大声责骂
《国语辞典》:崇化厉俗(崇化厉俗)  拼音:chóng huà lì sú
敦崇教化,砥砺风俗。《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国语辞典》:辞色俱厉(辞色俱厉)  拼音:cí sè jù lì
言辞和神色都非常严厉。《大宋宣和遗事。利集》:「顷之,使者辞色俱厉,不拜而退。」
《漢語大詞典》:风行雷厉
形容气势的迅疾猛烈。后多比喻执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严格。 明许自昌《水浒记·纵骑》:“官差紧者,为黄巾鉤党严者,风行雷厉莫停者,怕鼠窜掉头者, 东溪 望望忙行边。” 郑观应 《盛世危言·禁烟上》:“倘再届期不改,立发边远充军,以儆效尤而除积弊。风行雷厉,孰復甘蹈刑章哉?” 茅盾 《路》:“戒严令风行雷厉。不准集会,也不准罢课。”
《漢語大詞典》:浮厉(浮厲)
犹凌厉。 汉 陈琳《神武赋》:“车轩轔于雷室,骑浮厉乎云宫。” 清 谭献 《〈金元诗录〉序》:“ 元好问 辑 河 北诸人诗为中州集,其辞浮厉,异乎诗人之旨。”
分類:凌厉
《漢語大詞典》:垢厉(垢厲)
诟病,指责。 清 刘大櫆 《顾备九时文序》:“夫 古湫 之文,固已不宜於世俗,而重以余言,其不益滋之垢厉哉?”
分類:诟病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