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40,分190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斛律孝卿( 义宁王 )
辛衡卿(字 公能 )
杜台卿(字 少山 )
刘顗(字 君卿 )
徐同卿
朱世卿
尹正卿
赵仲卿
卢彦卿
裴叔卿
尹彦卿
庞卿恽( 安化郡公 )
杨纂(字 续卿 恭 )
释会通( 吴元卿 号 布毛侍者 )
其它辞典(续上)
薛道衡(字 玄卿 )斛律孝卿( 义宁王 )
辛衡卿(字 公能 )
杜台卿(字 少山 )
刘顗(字 君卿 )
徐同卿
朱世卿
尹正卿
赵仲卿
卢彦卿
裴叔卿
尹彦卿
庞卿恽( 安化郡公 )
杨纂(字 续卿 恭 )
释会通( 吴元卿 号 布毛侍者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0—609 【介绍】: 隋河东汾阴人,字玄卿。薛孝通子。善诗文,文章才华名重当时。北齐时参与修定《五礼》,待诏文林馆,与卢思道齐名。入隋,除内史舍人。文帝开皇八年伐陈,与高颎论军事成败、筹略,为高颎所称。炀帝即位,上《高祖文皇帝颂》,帝以为致美先朝则有鱼藻之义,忌恨之。迁司隶大夫,寻令自尽。道衡未能引诀,乃缢杀之。有集已佚,后人辑存《薛司隶集》一卷。全隋文·卷十九
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魏常山太守孝通子。仕齐,为彭城王浟司州兵曹从事,授奉朝请。武成作相,召为记室,及即位,迁太尉府主簿。武平初,除尚书左外兵郎,待诏文林馆。直中书省,拜中书侍郎,参太子侍读。入周,为御史二命士。后还乡,自州主簿入为司禄上士。大象末,摄陵州刺史。大定中,授仪同,摄邛州刺史。隋初,坐事除名。寻除内史舍人,迁吏部侍郎。复坐事除名,配防岭外。徵还,直内史省,授内史侍郎,加上仪同三司,进位上开府。仁寿中,出检校襄州总管。炀帝即位,转潘州刺史,入拜司隶大夫。赐死,年七十。有《集》三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太安人。斛律羌举子。少聪敏机悟,频历显职。后主武平末为侍中,封义宁王,知内省事,典外兵、骑兵机密。时朝纲日乱,不贪秽者唯孝卿一人。入周,任纳言上士。入隋,文帝开皇中位太府卿,卒于民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5 【介绍】: 隋陇西狄道人,字公能。北齐后主武平中入仕。隋文帝开皇中,历馆陶、高阳二县令,治绩尤异。授民部员外侍郎,改太常丞,官至仓部侍郎。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彭城丛亭里人,字君卿。刘逖从子。好文学,工草书。历瀛州外兵参军、司空功曹,待诏文林馆,除大理司直。隋文帝开皇中官鄜州司马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人。文帝时任晋府祭酒,富文学,达玄儒。撰《通命论》,引经史以證因果,阐扬佛教。
人物简介
全陈文·卷十七
世卿,未详。(案释真观《因缘无性后论》云,泉亭令德有朱三让者,即其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隋河间人。尹式族人。有隽才,名显于世。宇文化及江都之乱后,司马德戡欲袭化及自立,与正卿、赵行枢等谋,谋泄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陇西天水人。性粗暴,有勇力。初仕北周,从平北齐,以功授大都督。入隋任石州刺史,法令严猛,细微过失,无所容舍,时人比之虎狼,而事多克济,收获岁岁有余,边戍无馈运之忧。后破突厥有功进上柱国。时有人表奏仲卿酷暴,文帝惜其功而不罪。仲卿因此益酷暴无忌,因免官。炀帝即位后判兵部、工部二曹尚书事,卒于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范阳涿人。卢怀仁子。有学尚。位御史,撰《后魏书》三十卷。入唐,为石门令、东宫学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河东闻喜人。裴延俊族孙。博学有孝行,时人号裴曾子。入隋仕贝丘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河间人。尹式族人。有隽才。名显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4—628 【介绍】: 唐相州邺县人。隋末为左翼卫。归唐,从平霍邑,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从平薛举,授大将军。复从讨王世充、刘黑闼,以功授上柱国。高祖武德五年,授秦王府右车骑将军。七年,迁左内马军副总管。九年,以玄武门之变功,授左卫副率,封安化郡公。太宗贞观元年,授左武候将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弘农华阴人,字续卿。隋炀帝大业中,举进士。唐高祖渡河,纂上谒长春宫,累授侍御史,擢考功郎中。太宗贞观初,为长安令。三迁吏部侍郎。与萧瑀不协,屡相表奏,瑀因以获罪。纂长于吏道,所在皆有声绩。然前后典选十余年,抑文雅,进黠吏,颇为时论所讥。官终户部尚书。高宗永徽初卒,谥恭。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雍州万年御宿川人。出家隐居终南豹林谷。每读法华经。至药王品。忻然慕效之。私积薪槱为窟。誓必自烬。贞观之季。静夜于林中唱经下火。清声烈𦦨。与风俱远。讫于熸息。犹见其跏坐如故。寻而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逮晓寂然。乃收其遣骸。起塔勒铭焉。 又荆州有姊妹比丘尼者。亦志脩药王本事。于是渐断粒食。服诸香油香蜜等物。而神爽高明。气力不衰。贞观三年二月八日。于州之逵道中。置二高座。姊妹乃以蜡布缠身。自踵至顶。惟出其面。众共以华香幡盖。迎升高座。姊妹更以火炬炷顶。端坐以诵法华。烟𦦨及眼。声犹宏亮。下及口鼻。而后息绝。达旦合座。骸骨消化。二舌独存。众为起塔以葬。 僧善导以道绰之教化行京师。亲写弥陀经数万卷。散诸士女。奉之以脩净业者不可胜计。一日说法光明寺。或者问导曰。今称佛名号。定生净土否。导曰定生定生。或者礼拜讫。口唱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续不少置。因出寺立门前柳树上。合掌西望。投身于地而死。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遗身篇第七
释会通。雍州万年御宿川人。少欣道检游泊林泉。苦节戒行是其顾习。投终南豹林谷。潜隐综业。读法花经至药王品。便欣厌舍。私集柴木誓必行之。以贞观末年。静夜林中积薪为窟。诵至药王便令下火。风惊焰发烟火俱盛。卓尔加坐声诵如故。寻尔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晓身火俱灭。乃收其遗骨为起白塔。勒铭存焉。贞观之初。荆州有比丘尼姊妹。同诵法花。深厌形器。俱欲舍身。节约衣食钦崇苦行服诸香油渐断粒食。后顿绝谷惟啖香蜜。精力所被神志鲜爽。周告道俗。剋日烧身。以贞观三年二月八日。于荆州大街置二高座。乃以蜡布缠身至顶。惟出面目。众聚如山。歌赞云会。诵至烧处。其姊先以火柱妹顶。请妹又以火柱姊顶。清夜两炬一时同耀。焰下至眼。声相转明。渐下鼻口方乃歇灭。恰至明晨合坐洞举。一时火花。骸骨摧朽。二舌俱存。合众欣嗟。为起高塔。近并州城西有一书生。年二十四五。诵法华经誓烧供养。乃集数束蒿乾笼之。人问其故。密而不述。后于中夜放火自烧。及人往救火盛已死。乃就加柴薪尽其形荫。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部。惟行念佛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会通。本郡人。姓吴。名元卿。德宗朝为六宫使。方春韶阳。花卉盛发。玩赏移时。忽闻空中有言曰。虚幻之相。开谢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视之。因大感悟。自是忽忽不乐。帝怪而问其故。以愿从释为对。帝召相者视之曰。此人当绍出世法。遂放归。见韬光。光指其谒鸟窠。求度。三请不从。乃先创庵。事既成。韬光力言之鸟窠。乃为祝发。服勤数年。未蒙印授。一日告辞。鸟窠曰。汝何往。曰。诸方学佛法去。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鸟窠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师即豁然大悟。于是不复他行。常居左右。世号布毛侍者。今招贤寺乃师道场。 赞曰。 金貂职近 紫禁春浓 割弃富贵 瞥如轻鸿 求师慕道 劳苦在躬 不具智勇 岂悟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