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瞎扯臊  拼音:xiā chě sào
胡乱说话却不害羞。《三侠五义》第七五回:「瞎扯臊!满嘴里喷屁!方才不是我合你一同吃饭么,谁又动了一动儿?」
《國語辭典》:贵耳贱目(貴耳賤目)  拼音:guì ěr jiàn mù
相信传闻,而不信眼见的事实。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
《國語辭典》:半推半就  拼音:bàn tuī bàn jiù
心中早已同意,表面上却不答应,表现出假意推辞的姿态。如:「喜宴上,好友起鬨闹酒,新人只好半推半就地乾杯了。」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红楼梦》第四○回:「鸳鸯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
《漢語大詞典》:东风人面(東風人面)
谓一年一度的春风依旧,而当年邂逅含情之人却不得重见。有 唐 崔护 《题都城南庄》诗典。 清 缪艮 《珠江名花小传》卷三:“迨 素秋 过访,询知其迁徙 梧江 ,东风人面,未尝不有 崔护 当年之感云。”参见“ 人面桃花 ”。
《國語辭典》:人面桃花  拼音:rén miàn táo huā
1.唐人崔护于清明日独游长安城南,在一人家邂逅一位女子。第二年的清明日,崔护想起这段往事,又再次造访那户人家,却见大门深锁,因此在门上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以「人面桃花」比喻男子思念的意中人或与意中人无缘再相见。宋。袁去华 瑞鹤仙。郊原初过雨词:「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明。梅鼎祚《玉合记》第一七出:「闪孤眠帐额芙蓉,可重逢人面桃花。」也作「桃花人面」。
2.戏曲剧目。清舒位撰。演崔护的故事,因题有「人面桃花相映红」句,故以为名。
《漢語大詞典》:吃食讳食(吃食諱食)
比喻做了某事却不肯承认做过这件事。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二折:“你怎的吃食讳食?你不曾见,是我见来?”
《漢語大詞典》:哪位
要求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中确指某一个人。例如:你们哪位要茶,哪位要柠檬水。
特指 认识我,我却不认识他——有礼貌地说明不认识对方。例如:失敬得很,您是哪位?
《國語辭典》:贫而无谄(貧而無諂)  拼音:pín ér wú chǎn
虽然贫穷也不去巴结奉承人家。《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明。朱权《荆钗记》第一五出:「(生)休言!我守忠信,自古道贫而无谄。肯贪荣忘恩失义,附热趋炎。」
《國語辭典》:树欲静而风不止(樹欲靜而風不止)  拼音: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语出《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唐。白居易 柳公绰父子温赠尚书右仆射等八人亡父同制:「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向无显扬褒赠之事,则何以旌先臣德,慰后嗣心乎?」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七出:「孔子听得皋鱼哭啼,问其故,皋鱼说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也作「树欲静而风不宁」、「树欲息而风不停」。
《國語辭典》:可不道  拼音:kě bù dào
1.岂不知。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可不道遇急思亲戚,临危托故人。」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可不道一言既出,便有驷马难追?已招伏,怎改易?要承抵。」
2.岂不是。元。孙仲章《勘头巾》第四折:「赵仲先,这桩事可不道你也和他曾有首尾来。」明。陈与郊《文姬入塞》:「可不道埋没了丰城贯斗才。」
3.却不料、可曾想到。元。郑光祖《㑳梅香》第一折:「不争向琴操中单诉著你飘零,可不道窗儿外更有个人孤另。」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出:「我千辛万苦有甚疑猜,可不道我脸儿黄、瘦骨如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