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即离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与离。事理不二叫做即,事理差别叫做离。
即假
【佛学常见辞汇】
圆教的假谛,乃空中二谛相即之假,故云即假,以别于别教之假谛。
即中
【佛学常见辞汇】
圆教的中谛,乃空假二谛相即之中,故云即中,以别于别教之中谛。
即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法不是灭了之后才空,而是其自性本来就是空,叫做即空。心经说:「色即是空」。
即空即假即中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所立之三观。(参见:三观)
即心即佛
【佛学常见辞汇】
又作即心是佛,或即心成佛,是此心就是佛的意思。
即心是佛
【佛学常见辞汇】
与即心即佛同义。
即心念佛
【佛学常见辞汇】
念自己心中的佛的意思。人们的心性周遍法界,本来是清净之佛体,但为无明所覆盖,不能显现,不显现所以才与弥陀相隔十万亿佛土,若显现即得己身之净土,此心便是弥陀。
即有即空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有为法,其自性本来就是空,不是经过坏灭法之后才是空。
即身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即事而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事理本来不二,在浅近的事相上,就已具有最深妙的真理。
十波罗夷即十重戒
【佛学次第统编】
无畏三藏禅要曰(但依大日经,略有不同):
一、菩提心不可退。
二、不可舍三宝而归依外道。
三、不可毁谤三宝及三乘之教典。
四、于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
五、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而趣向二乘之法。
六、于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可说使彼发二乘心之法。
七、不应对于小乘及邪见人之前,辄说大乘之法。
八、不可发起诸邪见等之法。
九、于外道之前,不可自说我具无上菩提之妙戒。
十、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可作,又不可使人作,见作而随喜。
无体即空义
【三藏法数】
谓无明之惑,皆依众生妄心,违于真如而起。妄境元空,体本不有;故云无体即空义。
明空即色
【三藏法数】
明即明了,谓了真空之理,不异于色;色无自性,不异于空。故云明空即色。
终教丈六即真身
【三藏法数】
谓如来次说大乘终极之理,会一切法咸归实性,二乘、阐提悉得成佛,机缘既熟,所见如来丈六之身,即是真常之体,故名终教丈六即真身也。(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