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当相即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世间浅近之事相,皆有深妙之道理也。犹言即事而真。密家之事相门,盛谈此旨。
【佛学常见辞汇】
谓于世间浅近的事相上,都有深妙的道理在。
当意即妙
【佛学大辞典】
(杂语)当位即妙之误。
当体即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之有为法不必分析坏灭事体而使为空,其事体本为空无也。盖因缘生之法,如梦如幻,无实性也。观如此当体即空,称曰体空观。为天台四教中之通教观法。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合成,其本体本来就是空无。
当体即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波之当体即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即是有相合相翻当体之三种。(参见:即)
【佛学常见辞汇】
融和不二不离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
隔生即忘
【佛学大辞典】
(杂语)隔生则尽忘前世之事而不记忆也。凡夫不足言,天台六即位中,至观行即之位亦云尔。玄义六下曰:「若相似益,隔生不忘。名字观行益,隔生即忘。」
烦恼即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止观一曰:「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中略)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又曰:「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谛。(中略)烦恼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谛。」此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为大乘至极之谈,依教门之浅深而异其归趣。(参见:即)。法华玄义九曰:「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十不二门指要钞上曰:「若离三道即无三德,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教观大纲见闻曰:「密教谓爱染明王表烦恼即菩提,不动明王表生死即涅槃。显教谓龙女表烦恼即菩提,提婆表生死即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生死即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融和不二不离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
生死即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大乘之通谈也。然诸教各异其即之义。(参见:即条及烦恼即菩提)。大集经九十曰:「常行生死即涅槃,于诸欲中实无染。」
【佛学常见辞汇】
生死即涅槃和烦恼即菩提二语,是大乘家常说的话,从世间有为的相对法说,生死是染污的,涅槃是清净的,两者截然不同,不可相即;若从出世无为的绝对法说,烦恼性空即是菩提,生死性空即是涅槃,非从烦恼生死之外另求菩提涅槃。这是从诸法理性平等说,不是从事相差别说的。
闻即信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闻之即信也。不信,则虽闻而如不闻。经曰「闻其名号」者,非闻于耳,闻于心之意也。
随求即得天子
【佛学大辞典】
(人名)不空译之随求经,谓之先身随求天子,宝思惟译之随求经,谓为随求即得天子。一恶比丘死,虽堕地狱,然以其尸悬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之功德,罪障消灭,生忉利天,因名为随求即得天子。见随求经。
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宝思惟译。大梵天王请佛乞说咒。佛为说根本咒一与随咒六,及其功德,并说书写结坛之法。与不空译一卷之随求经同本。随求即得大自在,以陀罗尼之功德而名之。
诸法相即自在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玄门之第四。
【三藏法数】
谓一切诸法,互融互即,不相妨碍。如一法舍己同他,则举体全是于彼;若一法摄他同己,则令彼一切即是己体。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是也。
总即别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开山之名为一切宗祖之总名,而别名各宗之开祖,如大师之称通于一切之大师,而别名某某大师色蕴总体之中,别于眼根所对之境,与以色之名者,皆此例也。俱舍光记一馀曰:「虽标总称即受别名。」
观行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六即位之一。禀圆顿之教,如教正修行之位也。于此位修五品之行,当于通相五十位中之十信位。(参见:六即)
六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大乘菩萨之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华严经等所说也。天台以之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一、理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理性虽如是,然以未闻之而不知之,是等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二、名字即,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者。三、观行即,不惟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者。此位修随喜读诵等五品(法华之所说)观行,称为五品弟子位。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者。入此位,则得法华经所说六根清净之德,故称为六根清净位。五、分真即,依相似之观力,而发真智,始断一分之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于自此以后九住乃至等觉之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见法性者。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妙觉也。六者次第前后之浅深,即者是之义,理位即是名字位,乃至即是究竟位,显前后为不二。虽由智(悟)情(迷)之浅深,有六种之别,然其体性不二即是。以六治上慢。以即免自屈也。止观一之三曰:「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辅行一之三曰:「体不二义,故名为即。」又曰:「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即者是义。」天台大师有六即义一卷。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證,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證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證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一即一切
【佛学常见辞汇】
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亦即显出法性本体来,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论。
心即是佛
【佛学常见辞汇】
意谓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要向吾人的心灵去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道。
【佛学常见辞汇】
融和不二不离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