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南北  拼音:nán běi
1.南边与北边。《文选。左思。吴都赋》:「东西胶葛,南北峥嵘。」《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东西南北,驰骛往来。」
2.从南到北。指距离而言。如:「这区域南北长有十公里。」
3.道理。《金瓶梅》第六九回:「你老人家早出来就说句话,恁有南北的话儿,俺每也不恁急的要不的。」
4.(歇后语)不是东西。既是南北当然就不是东西。而不是东西本为讥讽他人的言语,借用为骂人的话。如:「你竟敢做出这样的事来,真是个南北──不是东西。」
5.男子。明。方以志《通雅。卷一九。称谓》:「称男子曰『南北』,犹称物为『东西』也。」
《國語辭典》:南北学(南北學)  拼音:nán běi xué
晋代至隋唐时期经学的分派。有南北二派:南学以王肃、王弼、杜预等人之学说为宗,主张推引古学;北学以郑玄、服虔等人为主,主张兼采古今。唐代学者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兼采南北二学,南北学遂合而为一。
《漢語大詞典》:六学(六學)
(1).指六艺或六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道志,故长於质;制节,故长於文;《乐》咏德,故长於风;著功,故长於事;本天地,故长於数;春秋正是非,故长於治。” 宋 叶适 《送陈彦群》诗:“众儒治六学,厥志存不朽。”
(2).谓 周 代的小学、东学、南学、西学、北学、太学。见大戴礼记·保傅北史·刘芳传:“案 郑 注《学记》, 周 则六学,所以然者,注云:‘内则设师保以教,使国子学焉;外则有太学庠序之官。’此其证也。”
(3). 唐 国子监设六馆,亦称“ 六学 ”。旧唐书·职官志三:“﹝国子监﹞祭酒、司业之职,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有六学。一国子学,二太学,三四门,四律学,五书学,六算学也。”
《漢語大詞典》:五学(五學)
(1). 西周 大学,设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和太学,总称五学。见大戴礼记·保傅汉书·贾谊传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灋” 孙诒让 正义:“ 周 制,国中为小学,在王宫之左;南郊为五学,是为大学…… 郑鍔 云:‘ 周 五学,中曰辟雍,环之以水;水南为成均,水北为上庠,水东为东序,水西为瞽宗。’”参阅大戴礼记·保傅
(2).指《乐》春秋汉书·艺文志:“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
《國語辭典》:南学(南學)  拼音:nán xué
1.太子的学舍。周代有东、南、西、北四学,加太学为五学,南学即五学之一。《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始民不诬矣。」
2.南朝宋何尚之,在南郭外立学聚生徒,士人多慕道来游,称为「南学」。《宋书。卷六六。何尚之传》:「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
3.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其所治的经学大多承袭魏晋学风,又受佛教影响,所作的义疏比经注更加详细,故称为「南学」。
《國語辭典》:南北学(南北學)  拼音:nán běi xué
晋代至隋唐时期经学的分派。有南北二派:南学以王肃、王弼、杜预等人之学说为宗,主张推引古学;北学以郑玄、服虔等人为主,主张兼采古今。唐代学者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兼采南北二学,南北学遂合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