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8,分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华严五为
华严金狮子章
华严部
华严经七处八会
华严经七处九会
华严经五周因果
华严经探玄记
华严头
华严会
华严一乘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华严三昧
华严大疏
华严法界
佛类词典(续上)
四种华严经华严五为
华严金狮子章
华严部
华严经七处八会
华严经七处九会
华严经五周因果
华严经探玄记
华严头
华严会
华严一乘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华严三昧
华严大疏
华严法界
四种华严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差别华严经为四种:一前分华严,又曰初顿华严,寂场华严,三七日华严。谓成道后三七日之说法八会中之前七会也。二后分华严,谓三七日以后之说法,第八会之入法界品也。此会中以舍利弗等声闻在座,故知非三七日之说法。三时长华严。谓三七日后,佛将尽未来际对于其机说华严之法者,其中佛一代中之时长华严阿难结集之,附于彼三七日所说之前分华严后。即后分华严是也。后分与时长,其体为一,仅就会而分前分与后分,就时而分三七日与时长,异其称耳。四法界华严,此不依经帙为一代教中说法界之理者之通称。见四教仪集注上,增晖记一、七帖见闻二本,半字谈一。
(名数)天台差别华严经为四种:一前分华严,又曰初顿华严,寂场华严,三七日华严。谓成道后三七日之说法八会中之前七会也。二后分华严,谓三七日以后之说法,第八会之入法界品也。此会中以舍利弗等声闻在座,故知非三七日之说法。三时长华严。谓三七日后,佛将尽未来际对于其机说华严之法者,其中佛一代中之时长华严阿难结集之,附于彼三七日所说之前分华严后。即后分华严是也。后分与时长,其体为一,仅就会而分前分与后分,就时而分三七日与时长,异其称耳。四法界华严,此不依经帙为一代教中说法界之理者之通称。见四教仪集注上,增晖记一、七帖见闻二本,半字谈一。
华严五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经说法之五种目的也。一正为,为不思议乘之菩萨。二兼为,为一切众生结缘。三引为,为诱引权教之菩萨。四权为,为诸菩萨权现二乘之身,列于法筵使实之二乘知回心。五远为,为外道凡夫闻是教而有谤,后遂使彼等信受。
(术语)华严经说法之五种目的也。一正为,为不思议乘之菩萨。二兼为,为一切众生结缘。三引为,为诱引权教之菩萨。四权为,为诸菩萨权现二乘之身,列于法筵使实之二乘知回心。五远为,为外道凡夫闻是教而有谤,后遂使彼等信受。
华严金狮子章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贤首著。为答唐则天武后之问:借庭前之金狮子为喻,以显华严之教观者。初明法界缘起,次论五教,最后说涅槃。
(书名)一卷,贤首著。为答唐则天武后之问:借庭前之金狮子为喻,以显华严之教观者。初明法界缘起,次论五教,最后说涅槃。
华严部
【佛学大辞典】
(杂名)对于般若部等而言。即藏经之分类名,大方广华严经及其别出并支派之经也。
(杂名)对于般若部等而言。即藏经之分类名,大方广华严经及其别出并支派之经也。
华严经七处八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十华严经一部有三十四品。合人中三处与天上四处为七处,于普光法堂重会总有八会。
(术语)六十华严经一部有三十四品。合人中三处与天上四处为七处,于普光法堂重会总有八会。
华严经七处九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十华严经一部有三十九品,七处九会所说。六十华严经第六他化天会十一品此经分为他化天与普光明殿二处故为九会。
(术语)八十华严经一部有三十九品,七处九会所说。六十华严经第六他化天会十一品此经分为他化天与普光明殿二处故为九会。
华严经五周因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有三周说法,而华严经有五周因果:一所信因果,于第一会之二品(就六十经而云),明舍那之果德及其佛过去因人普庄严童子之因行。是明舍那佛之因果者,故谓之所信因果。以佛之因果为行者所信也。二差别因果,由第二会名号品至第六会小相光明品间有二十八品,此中前二十五品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差别之因,次三品明三德差别之果。因之云差别因果。三平等因果,第六会之馀普贤行品性起品之二品也。普贤行品圆融以上十信等之五十位说平等之因,性起品会以上三品,差别之果令归于一法界之性起。因之因与果皆平等,故云平等因果。四成行因果,第七会离世间品之说也。此一品初明信住行向地之五行,后说八相成道。以此因行成此果行,故云成行因果。五證入因果,第八会之入法界品也。此一品有本末二会,于本会明佛自在现證入之果,于末会明善财童子證入法界之因。因之而曰證入因果。华严一经,仅五周因果之说而已。见探玄记一。
(术语)法华经有三周说法,而华严经有五周因果:一所信因果,于第一会之二品(就六十经而云),明舍那之果德及其佛过去因人普庄严童子之因行。是明舍那佛之因果者,故谓之所信因果。以佛之因果为行者所信也。二差别因果,由第二会名号品至第六会小相光明品间有二十八品,此中前二十五品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差别之因,次三品明三德差别之果。因之云差别因果。三平等因果,第六会之馀普贤行品性起品之二品也。普贤行品圆融以上十信等之五十位说平等之因,性起品会以上三品,差别之果令归于一法界之性起。因之因与果皆平等,故云平等因果。四成行因果,第七会离世间品之说也。此一品初明信住行向地之五行,后说八相成道。以此因行成此果行,故云成行因果。五證入因果,第八会之入法界品也。此一品有本末二会,于本会明佛自在现證入之果,于末会明善财童子證入法界之因。因之而曰證入因果。华严一经,仅五周因果之说而已。见探玄记一。
华严经探玄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卷,贤首撰。华严经之注释,第一卷开教起之所由,藏部之所摄,立教差别,教所被之机,能诠之教体,所诠之宗趣,具释题目、部类、传译、文义之分齐,随文解释之十门,以说玄义,二卷以下逐本经之文而解释。
(书名)二十卷,贤首撰。华严经之注释,第一卷开教起之所由,藏部之所摄,立教差别,教所被之机,能诠之教体,所诠之宗趣,具释题目、部类、传译、文义之分齐,随文解释之十门,以说玄义,二卷以下逐本经之文而解释。
华严头
【佛学大辞典】
(职位)禅苑之役名。为书写供养华严经劝化檀施之头首。见象器笺八。
(职位)禅苑之役名。为书写供养华严经劝化檀施之头首。见象器笺八。
华严会
【佛学大辞典】
(行事)讲赞华严经之法会也。
(行事)讲赞华严经之法会也。
华严一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乘唯一道而尽成佛,是云一乘。法华经说此旨,谓之法华一乘,华严经说此理,谓之华严一乘。依华严宗之意,佛之说一乘,有种种。如楞伽胜鬘为绝想一乘,如法华涅槃为同教一乘,华严经为别教一乘。见五教章。
(术语)一切众生乘唯一道而尽成佛,是云一乘。法华经说此旨,谓之法华一乘,华严经说此理,谓之华严一乘。依华严宗之意,佛之说一乘,有种种。如楞伽胜鬘为绝想一乘,如法华涅槃为同教一乘,华严经为别教一乘。见五教章。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又名华严一乘教分记,华严教分记,一乘教分记,五教分记,五教章。三卷,又四卷。唐法藏撰。说一乘之义并五教之分际。
(书名)又名华严一乘教分记,华严教分记,一乘教分记,五教分记,五教章。三卷,又四卷。唐法藏撰。说一乘之义并五教之分际。
华严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华严三昧之略。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谓之华严,一心修之谓之三昧。是华严大经及梵网经所说。无量寿经上曰:「得佛华严三昧,宣畅一切经典。」六十华严经三十七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璎珞经曰:「我先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严三昧定百千亿偈。」探玄记十七曰:「一释名者,以因行华严成果相,令显著故。二体性者,法界行门心海为体,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三明业用者有二:一依此显说华严法,故无量寿经叹菩萨德中,言得佛华严三昧宣说诸佛经典。二依此显示华严行,故上云:施戒忍辱精进禅,方便智慧诸功德,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净影无量寿经疏曰:「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嘉祥无量寿经疏曰:「此三昧皆饰法身,故云华严。」
(术语)佛华严三昧之略。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谓之华严,一心修之谓之三昧。是华严大经及梵网经所说。无量寿经上曰:「得佛华严三昧,宣畅一切经典。」六十华严经三十七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璎珞经曰:「我先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严三昧定百千亿偈。」探玄记十七曰:「一释名者,以因行华严成果相,令显著故。二体性者,法界行门心海为体,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三明业用者有二:一依此显说华严法,故无量寿经叹菩萨德中,言得佛华严三昧宣说诸佛经典。二依此显示华严行,故上云:施戒忍辱精进禅,方便智慧诸功德,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净影无量寿经疏曰:「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嘉祥无量寿经疏曰:「此三昧皆饰法身,故云华严。」
华严大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本名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澄观著。
(书名)本名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澄观著。
华严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究竟之理,法华经谓之实相(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华严经名为法界(第八会名入法界品)。法界者就体之名,实相者就义之称,其实一也。华严一经以此法界为体,一部始终不外乎明此法界之理,故云华严法界。法界有四种。(参见:法界)
(术语)大乘究竟之理,法华经谓之实相(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华严经名为法界(第八会名入法界品)。法界者就体之名,实相者就义之称,其实一也。华严一经以此法界为体,一部始终不外乎明此法界之理,故云华严法界。法界有四种。(参见:法界)
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数】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数】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