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种说三世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十种说三世者,谓三世各三,乃分九别,会别归总,摄在一念;故以一融九,虽九而常一,虽一而常九,一九无碍,十世圆融。经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是名十种说三世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过去世说过去世〕,谓过去世中,说过去世之事也。
〔二、过去世说未来世〕,谓过去世中,说未来世之事也。
〔三、过去世说现在世〕,谓过去世中,说现在世之事也。
〔四、未来世说过去世〕,谓未来世中,说过去世之事也。
〔五、未来世说现在世〕,谓未来世中,说现在世之事也。
〔六、未来世说无尽〕,谓未来世中,说未来世;未来之后,复有未来无穷尽之事也。
〔七、现在世说过去世〕,谓现在世中,说过去世之事也。
〔八、现在世说未来世〕,谓现在世中,说未来世之事也。
〔九、现在世说平等〕,谓现在世中,说现在世之事也。以现在为平等者,例过去、未来之现在前后均齐也。
〔十、现在世说三世即一念〕,谓世由积念而成,故三世各三,而成九世,摄九世归三世,摄三世即一念。故合论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也。
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三藏法数】
(出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
〔一、小乘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诸受阴尽,如灯火灭,种坏风止,名为涅槃。(阴即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外道方论师〕,此外道师,说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还入彼处,名为涅槃。(诸方,即四方也。)
〔三、外道风仙论师〕,此外道师,说风能生长命物,能杀命物,风造万物,能坏万物,名风为涅槃。(命物者,谓有命之物也。)
〔四、外道韦陀论师〕,此外道师,说从那罗延天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一切有命无命物,从梵天口中生;一切大地,即是修福德戒场,于中一切华草及猪羊驴马等,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名为涅槃。(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
〔五、外道伊赊那论师〕,此外道师眷属说,伊赊那论师尊者,形相不可见,遍一切处,以无形相而能生诸有命无命一切万物,名为涅槃。
〔六、叾形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分别见诸种种异相,名为涅槃。
〔七、外道毗世师论师〕,此外道师,说地水火风虚空微尘等物,和合而生一切世间知、无知物;无和合者,即是离散,遂计离散,名为涅槃。(知、无知物者,谓有知觉、无知觉之物也。)
〔八、外道苦行论师〕,此外道师,说身尽福德尽,名为涅槃。
〔九、外道女人眷属论师〕,此外道师,说摩醯首罗作女人,生诸天人龙鸟及一切谷子蛇蠍蚊虻等,如是知者,名为涅槃。(梵语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
〔十、外道行苦行论师〕,此外道师,说罪福尽,德亦尽,名为涅槃。
〔十一、外道净眼论师〕,此外道师,说烦恼尽故依智,名为涅槃。
〔十二、外道摩陀罗论师〕,此外道师,说那罗延论师言,我造一切物,我于一切众生中最胜,我生一切世间有命无命物,从我作生,还没彼处,名为涅槃。
〔十三、外道尼犍子论师〕,此外道师,说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能生一切有命无命等物,后时离散,还没彼处,名为涅槃。
〔十四、外道僧祛论师〕,此外道师,说二十五谛自性因,生诸众生,名为涅槃。(二十五谛者,一冥初自性、二智大、三我心、四色、五声、六香、七味、八触、九地、十水、十一火、十二风、十三空、十四眼知根、十五耳知根、十六鼻知根、十七舌知根、十八身知根、十九口作业根、二十手作业根、二十一足作业根、二十二小便作业根、二十三大便作业根、二十四心平等根、二十五神我也。自性是常,能生诸法,故为涅槃因也。)
〔十五、外道摩醯首罗论师〕,此外道师,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谓梵天那罗延,乃至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从自在天灭,名为涅槃。
〔十六、外道无因论师〕,此外道师,说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因,无净因,乃至棘刺之针,孔雀之色,皆无人作,自然而有,不从因生,名为涅槃。
〔十七、外道时论师〕,此外道师,说时熟一切大,时作一切物,时散一切物,是故我论中说,如被百箭射,时不到不死,时到则小草触即死;一切物时生,一切物时熟,一切物时灭,名为涅槃。
〔十八、外道服水论师〕,此外道师,说水是万物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无命一切物,乃至水能生物,能坏物,名为涅槃。
〔十九、外道口力论师〕,此外道师,说虚空是万物因,最初生虚空,从虚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暖,暖生水,水即冻凌,坚作地,从地生种种药草,乃至从五谷生命,食后时,还没虚空,名为涅槃。(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二十、外道本生安荼论师〕,此外道师,说本无日月星辰虚空及地,唯有大水,时大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破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彼二中间生梵天,名一切众生祖公,作一切有命无命物等,散没彼处,名为涅槃。
二十种烦恼随眠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并显扬圣教论)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界、无色界也。谓此二界,能修禅定;虽修禅定,离欲界苦,而于定地,贪痴爱慢诸见烦恼,随伏不舍,故名定地随眠。
〔三、随逐自境随眠〕,谓于三界中,各各自分境上,所摄诸见烦恼,随根起灭,潜伏不舍,故名随逐自境随眠。
〔四、随逐他境随眠〕,谓或在色界而起欲界烦恼,或在无色界而起色界烦恼,或在欲界而欣乐上二界禅定而生味著,不知出离,故名随逐他境随眠。
〔五、被损随眠〕,谓众生常被欲界烦恼之所损害,而此烦恼,随伏不舍,故名被损随眠。
〔六、不被损随眠〕,谓已生色界,不被欲界烦恼之所损害;或未离欲界,虽不被烦恼所损,而烦恼随伏不舍,故名不被损随眠。
〔七、随增随眠〕,谓三界众生,各于自住之境,而起烦恼,随时增长,潜伏不舍,故名随增随眠。
〔八、不随增随眠〕,谓住于色界、无色界禅定之中,不随他境增长烦恼,而其烦恼,因未断故,潜伏不舍,故名不随增随眠。
〔九、具分随眠〕,谓诸众生,于一切境,起贪瞋痴等诸烦恼惑,无有缺减,故名具分随眠。
〔十、不具分随眠〕,谓声闻初果等,虽断三界见惑,而于思惑未能全断,故名不具分随眠。(初果即须陀洹果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惑也。)
〔十一、可害随眠〕,谓声闻之人,知苦、集之法是可损害,乃修道品,断见、思烦恼,而證涅槃,虽断见、思,而习气无明,随伏不舍,故名可害随眠。(苦、集即苦谛、集谛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习气者,见、思惑之馀习气分也。)
〔十二、不可害随眠〕,谓凡夫众生,不能修习道品,而于烦恼之惑,无可损断,是以随伏不舍,故名不可害随眠。
〔十三、增上随眠〕,谓贪瞋痴等诸烦恼惑,惭惭增胜,随伏不舍,故名增上随眠。
〔十四、平等随眠〕,谓贪瞋痴烦恼之惑,平等共起,随伏不舍,故名平等随眠。
〔十五、下劣随眠〕,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于诸色等尘念微薄,故名下劣随眠。
〔十六、觉悟随眠〕,谓能觉知一切烦恼与业果,俱时流转,虽能觉悟而未能断,故名觉悟随眠。
〔十七、不觉悟随眠〕,谓一切烦恼缠缚,随逐根识,不相舍离,而无所知觉,故名不觉悟随眠。
〔十八、能生多苦随眠〕,谓欲界贪瞋等烦恼,能生种种诸苦,故名能生多苦随眠。
〔十九、能生少苦随眠〕,谓色界、无色界禅定之中,虽无欲界众苦,而有欣上厌下之心,亦名烦恼,故名能生少苦随眠。(欣上厌下者,谓欣喜上二界禅定之乐,厌恶欲界生死之苦也。)
〔二十、不能生苦随眠〕,谓诸菩萨,虽离诸惑,不生众苦,然常存自行利他之心,亦为烦恼,故名不能生苦随眠。(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十种烦恼现行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三、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由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无所了知现行。
〔四、有所了知现行〕,谓住善说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别,于善法令向,于恶法令舍,由此了知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有所了知现行。
〔五、粗烦恼现行〕,谓贪瞋痴诸烦恼,各有增上粗重,或于顺境贪惑粗重,或于逆境瞋惑粗重,各起不同,故名粗烦恼现行。
〔六、等烦恼现行〕,谓贪瞋痴等诸烦恼惑,等分而起,无有轻重,故名等烦恼现行。(等分者,谓贪瞋痴三心,一齐而起也。)
〔七、微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未證果,而于三界烦恼微细轻薄,故名微烦恼现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八、内门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不著于色等外尘之境,而内心所起习气,相续不舍,故名内门烦恼现行。(习气者,烦恼馀习气分也。)
〔九、外门烦恼现行〕,谓未离欲界之人,随缘色等外尘诸欲境界,而起种种烦恼,相续不舍,故名外门烦恼现行。
〔十、失念烦恼现行〕,谓见圣道得果之人,忽遇馀缘,闻不正法,习气发现,而失正念,故名失念烦恼现行。
〔十一、猛利烦恼现行〕,谓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进,起不正作意,发勇猛心,相续不舍,故名猛利烦恼现行。
〔十二、分别所起烦恼现行〕,谓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著,相续不舍,故名分别所起烦恼现行。
〔十三、任运所起烦恼现行〕,谓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于五欲之境,自然而起诸惑,相续不舍,故名任运所起烦恼现行。(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四、寻思烦恼现行〕,谓人于禅定观法,常自思念觉察,妄起分别,相续不舍,故名寻思烦恼现行。
〔十五、不自在烦恼现行〕,谓人睡眠,梦境散乱,意识所缘,相续不舍,故名不自在烦恼现行。
〔十六、自在烦恼现行〕,谓人醒寤,所起恶慧之觉,遍缘诸境,相续不舍,故名自在烦恼现行。
〔十七、非所依位烦恼现行〕,谓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恶,起诸放逸,相续不舍,故名非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八、所依位烦恼现行〕,谓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断诸烦恼,而能断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九、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勤修道行,断生死惑业,如救疗众病,但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疗,不知乐著涅槃之心相续不舍,故名可救疗烦恼现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十、不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于生死惑业众病,不能修诸正行以为救疗,而诸烦恼相续不舍,故名不可救疗烦恼现行。
二十种随烦恼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诸昏烦恼乱心神之法,随逐众生,造无量业,故名随烦恼也。
〔一、忿随烦恼〕,暴怒之心名忿,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心,是名忿随烦恼。
〔二、恨随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恼乱其心,是名恨随烦恼。
〔三、覆随烦恼〕,覆即隐覆,谓自作罪恶,不能忏悔,故意隐覆,惟恐人知,恼乱其心,是名覆随烦恼。
〔四、恼随烦恼〕,恼即热恼,谓外遇违情之境,热恼于心,不自安隐,是名恼随烦恼。
〔五、嫉随烦恼〕,嫉即嫉妒,谓持心不平,常怀嫉妒,恼乱于心,是名嫉随烦恼。
〔六、悭随烦恼〕,吝惜曰悭,谓于一切财法,贪求积蓄,不能惠施,恒恐散失,恼乱于心,是名悭随烦恼。
〔七、诳随烦恼〕,诡诈不实曰诳,谓与世交接,语言虚诳,巧虑多谋,心不自安,而生恼乱,是名诳随烦恼。
〔八、谄随烦恼〕,谓谄佞阿谀,媚悦人意,心恒愧赧,而不自安,是名谄随烦恼。
〔九、害随烦恼〕,谓衔恨蓄怨,常欲损害于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恼乱其心,是名害随烦恼。
〔十、憍随烦恼〕,矜己慠他曰憍,谓心不谦下,常欲胜人,慠彼有德,恼乱其心,是名憍随烦恼。
〔十一、无惭随烦恼〕,谓屏处为非,不知惭天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惭随烦恼。
〔十二、无愧随烦恼〕,谓阴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愧随烦恼。
〔十三、掉举随烦恼〕,谓外境纷扰,身心动摇,不能摄伏,因而恼乱,是名掉举随烦恼。
〔十四、昏沉随烦恼〕,谓心神昏闇沉迷,而于诸法无所明了,恼乱其心,是名昏沉随烦恼。
〔十五、不信随烦恼〕,谓邪见多疑,于诸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恼乱,是名不信随烦恼。
〔十六、懈怠随烦恼〕,谓身心懒惰,于诸道业不能精进修习,因而恼乱,是名懈怠随烦恼。
〔十七、放逸随烦恼〕,谓纵恣自逸,耽著欲境,不能检束,因而恼乱,是名放逸随烦恼。
〔十八、失念随烦恼〕,谓心逐邪妄,正念遗失,遂致沦坠,恼乱其心,是名失念随烦恼。
〔十九、散乱随烦恼〕,心常放逸名曰散乱,谓著诸缘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静,因而恼乱,是名散乱随烦恼。
〔二十、不正知随烦恼〕,谓于法邪解,远离正知,背觉合尘,以妄为真,恼乱其心,是名不正知随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