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现生十种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日本真宗所立。文类三末曰:「获得金刚信心者,横超三涂八难道,必获现生十种益。」一冥众护持益,梵天,帝释,四天王,龙神八部等护持行者也。二至德具足益,信之一念发挥名号之至德,尽其功德,圆满具足于我身也。无量寿经下曰:「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净土论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三转恶成善益,获一念信心之时,既具足至德,则转三世之重恶,而使尽为菩提之善也。四诸佛护念益,十方恒沙之诸佛护念行者也。选择集末曰:「十方诸佛,护念念佛行者。」五诸佛称赞益,诸佛称赞行者也。无量寿经下曰:「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如来会下曰:「广大胜解者。」六心光照护益,由佛之大慈悲心照触念佛行者之光明,谓之心光。念佛之行者,为此心光所照护也。观念法门曰:「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七心多欢喜益,念佛之行者,如初欢喜地菩萨于未来成佛,决定无间违,心常欢喜也。八知具报德益,念佛之行者,即具足至德,获得大利,今可为报谢佛恩之身也。九常行大悲益,他力信心之行者,以自信者劝人,为自行佛之大悲之身也。安乐集曰:「大悲经云:云何名为大悲?。(中略)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十入正定聚益,定成佛之位谓之正定聚,又云不退位。念佛之行者,以信之一念入于此位,而未来必成佛也。净土论注上曰:「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十种善巧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五、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六、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七、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九、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十、知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见唐华严经四十九。
【佛学次第统编】
十种善巧智:
一、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
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
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
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
五、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
六、解悟无差别佛法善巧智。
七、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
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九、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十、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
十种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令住于菩提心之善知识,二令生善根之善知识,三令行诸波罗蜜之善知识,四令解说一切法之善知识,五令成熟一切众生之善知识,六令得决定辩才之善知识,七令不著一切世间之善知识,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之善知识,九令安住于普贤行之善知识,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识。见唐华严经五十三。
十种演说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财童子南询第二十参遍行外道对童子自说为一切种生演说十种法门。一或为演说一切世间种种技艺,使得具足一切巧术陀罗尼智。二或为演说四摄方便,使得具足一切智道云云。见唐华严经六十。
十种广大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知一切众生心行智。二,知一切众生业报智。三,知一切佛法智。四,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五,知一切陀罗尼门智。六,知一切文字辩才智。七,知一切众生语言音声辞辩善巧智。八,于一切世界中普现其身智。九,于一切众会中普现影像智。十,于一切受生处中具一切智。见唐华严经四十九。
【佛学次第统编】
十种广大智:
一、知一切众生心行智。
二、知一切众生业报智。
三、知一切佛法智。
四、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
五、知一切陀罗尼门智。
六、知一切文字辩才智。
七、知一切众生语言音声辞辩善巧智。
八、于一切世界中普现其身智。
九、于一切众会中普现影像智。
十、于一切受生处中具一切智。
禅定十种利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修菩萨之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之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之,即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是为行慈境界。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凝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證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罥。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之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是为解脱成熟。见月灯三昧经七。
【佛学次第统编】
禅定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 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全安稳,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 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 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饭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 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 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證真空之理,而不随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 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 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 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脱成熟。
二十种喻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般若为母,二、方便为父,三、檀为乳母,四、尸罗为养母,五、忍为庄严具,六、勤为养育者,七、禅为浣濯人,八、善知识为教授师,九、一切菩提分为伴侣,十、一切善法为眷属,十一、一切菩萨为兄弟,十二、菩提心为家,十三、如理修行为家法,十四、诸地为家处,十五、诸忍为家族,十六、大愿为家教,十七、满足诸行为顺家之法,十八、劝发大乘为绍家业,十九、法水灌顶一生所系之菩萨为王之太子,二十、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
二十种护摩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扇底迦有四法,布瑟致迦有九法,阿毗遮罗迦有七法。是名二十种护摩法。此中更广之,则有一百一十种之火法,秘而不译。见金刚顶经义诀。
十种真如
【佛学次第统编】
圆成实性,即诸法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言真如者,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也。十真如者,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
一、遍行真如 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二、最胜真如 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三、胜流真如 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馀教法极为胜故。
四、无摄受真如 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五、类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六、无染净真如 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七、法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八、不增减真如 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谓若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谓若證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十种智明(二)
【佛学次第统编】
前为离世间品之所说,又十明品之所说十种智明:
一、善知他心智明。
二、无碍天眼智明。
三、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
四、深入未来际劫智明。
五、无碍清净天耳智明。
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
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
八、出生无量阿僧祗色身庄严智明。
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
十、一切诸法灭定智明。
十种三昧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云十种三昧:
一、普光明三昧 谓身土重重相入,周遍广大,无尽限故。
二、妙光明三昧 谓以如幻智,应物动寂,依根本智,恒无往来。
三、(编者注:原文缺)
四、清净身心行三昧 谓过阿僧祇世界诸佛所,花香供养,勤求妙法。
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 谓知过去诸佛出现劫刹度生寿命次第。
六、智光明藏三昧 谓未来劫中诸佛,已未说法,皆悉能知。
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 谓能遍入十方世界,见一切佛教化庄严。
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 谓人身入,夜叉身出,乃至刹那入,三世起等。
九、法界自在三昧 谓自身毛孔入此三昧而作佛事,得法界自在。
十、无碍轮三昧 住无碍三业佛土,成众生智,转净法轮,绍诸佛种。
十种修三昧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大集贤护经云十种修三昧法:
一、摧折我慢 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 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家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三、心无嫉妒 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无偏倚。于他所有名誉财宝,如同己有,不生嫉恶妒忌之心也。
四、断除疑惑 谓修行之人,当以诸佛正知正见,断除疑惑,而于善恶诸境,皆无障碍也。
五、深信不坏 谓修行之人,须发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坚固持守,如金刚不坏也。
六、精进无倦 谓修行之人,当精进勤敏,无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 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八、少欲知足 谓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
九、乐无生法忍 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 谓修行之人,应当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习,无有退失也。
【三藏法数】
(出大集贤护经)
〔一、摧折我慢〕,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王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三、心无嫉妒〕,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无偏倚,于他所有名誉财宝,如同己有,不生嫉恶妒忌之心也。
〔四、断除疑惑〕,谓修行之人,当以诸佛正知正见,断除疑惑,而于善恶诸境,皆无障碍也。
〔五、深信不坏〕,谓修行之人,须发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坚固持守,如金刚不坏也。
〔六、精勤无倦〕,谓修行之人,当精进勤敏,无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八、少欲知足〕,谓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
〔九、乐无生法忍〕,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谓修行之人,应当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习,无有退失也。
布施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持戒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持戒十种利益: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满足智愿 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 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證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也。
三、智者不毁 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
四、不退誓愿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證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
五、安住正行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
六、弃舍生死 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七、慕乐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也。
八、得无缠心 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
九、得胜三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
十、不乏信财 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
慈忍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慈忍十种利益: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 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 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 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 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