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种有依行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者摧破之义,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一具足净信、二具足惭愧、三安住律仪、四安住慈心、五安住悲心、六安住喜心、七安住舍心、八具正归依、九具足精进、十常乐寂静。见地藏十轮经六。
【佛学常见辞汇】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以摧碾为义。佛谓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具足净信〕,谓众生具足清净信心,则于一切善恶业缘受报因果,皆无所疑,此为有依行也。
〔二、具足惭愧〕,谓众生具足惭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过非,而能内自羞耻,发露向人,悉不覆藏,此为有依行也。
〔三、安住律仪〕,谓众生若能摄身口意业,安住净戒,则于杀盗淫妄等诸律仪,悉无毁犯,此为有依行也。
〔四、安住慈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慈爱之心,则于一切有情,悉与其乐,不加恼害,此为有依行也。
〔五、安住悲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悯之心,则于一切有情,见其受苦,普为救拔,令其安隐,此为有依行也。
〔六、安住喜心〕,谓众生若能安住欢喜之心,见诸有情,离苦得乐,了无憎嫉之意,此为有依行也。
〔七、安住舍心〕,谓众生若能安住舍离之心,则于一切有情,冤亲平等,无憎无爱,此为有依行也。
〔八、具正归依〕,谓众生发心修行之初,必须归向依止佛法僧宝,则所修所證,有所凭据,而不惑于外道邪魔之见,此为有依行也。
〔九、具足精进〕,谓众生于如来一切善法,若能随顺修学,勇猛精勤,始终不懈,此为有依行也。
〔十、常乐寂静〕,谓众生修习禅定,当远离愦闹,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绝诸妄想,此为有依行也。
五十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九,无著无缚回向之菩萨,以其所修之善根为五十种之回向。出八十华严三十二。
二十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小乘外道,计人死如灯火之灭者。二方论师,以方角为诸法之生因者。三风仙论师,以风为万物之生因者。四韦陀论师,以韦陀经所说之梵天为万物之生因者。五伊赊那论师,以伊赊那天为万物之生因者。六裸形外道,以裸形为正行者。七毗世师,即胜论师。八苦行论师,以苦行为涅槃之正因者。九女人眷属论师,计摩醯首罗天先作女人生一切万物者。十行苦行论师,计罪福功德总尽为涅槃者。十一净眼论师,以智为涅槃者。十二摩陀罗论师,以那罗延天为万物之父者。十三尼犍子外道,计初生一男一女,此二和合而生一切万物者。即六师外道之一。十四僧祛论,即数论师。十五摩醯首罗论师,以摩醯首罗天为万物之生因者。十六无因论师,计万物无因而然者。十七时论师,计万物由时而生者。十八服水论师,计万物以水为本者。十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之力为生万物者。二十本生安荼论师,计由安荼生万物者。见外道小乘涅槃论,三藏法数四十六。
三十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时外道,以时为生因者。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风空五大为生因者。三相应外道,计学定者内心相应之理为真我者。四建立净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为清净者。五不建立无净外道,与上相反,不建立一法,无所修之净法者。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为生因者。七流出外道,与建立外道相似,建立谓自心生一切法,此则谓自手出一切法也。八尊贵外道,以那罗延天为生因者。九自然外道,计万物为自然之法者。十内我外道,计身中别有我而运转此身者。十一人量外道,计神我之量,或大或小,等于人身者。十二遍严外道,计神我虽能造诸法,而世间有尊胜遍严之事,是我之所为者。十三寿者外道,计一切之法,至于草木四大皆有寿命者。十五识外道,计有识遍于一切处,地水火风识皆遍满者。十六阿赖耶外道,计有阿赖耶识持此身,含藏万像者。十七知者外道,计身中有知者。能知苦乐等事者。十八见者外道,计身中有见者,是为真我者。十九能执外道,计身中别有能执者。是为真我者。二十所执外道,计能执者是识心,其所执之境界,是真我者。二十一内知外道,计身中别有内知者,是为真我者。二十二外知外道,计有外知者,知外尘之境界,是为真我者。二十三社怛梵外道,社怛梵,古来不勘翻名,是与知者外道之宗计大同者。二十四摩奴阇外道,摩奴阇翻为人,计人由人而生者。二十五摩纳婆外道,摩纳婆译为胜我,计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者。是毗纽天外道之部类也。二十六常定生外道,计我是常住,不可破坏,自然常生而无更生者。二十七声显者外道,计声以缘而显,声之体为本有常住者。二十八声生者外道,计声本无,以缘而生,生已,即常住者。二十九非声外道,拨无声体者。已上二十九种之外道加一总我,称为三十种之外道。见大日经疏十二,十住心广名目一。
寺十种异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僧史略上曰:「案灵祐法师寺话凡有十名寺:一曰寺(义准释书),二曰净住(秽浊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之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遮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灭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此土十名依祇园图经。今义如六种:一名窟,如后魏凿山为窟安置圣像及僧居是也,二名院(今禅宗多此名也),三名林(律曰住一树经中有逝多林也),四名名庙(如善见论中瞿昙庙),五名兰若(无院相者),六名普通(今五台山有多所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寺有十种的别名,即寺、净住、法同舍、出世舍、精舍、清净园、金刚刹、寂灭道场、远离处、亲近处等。含义尚有六种,即窟、院、林、庙、兰若、普通等。
十种回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上三种开为十种:一回自而向他,二回少而向多,三回自之因行向他之因行,四回因而向果,五回劣而向胜(六原缺),七回事而向理,八回差别之行而向圆融之行,九回世而向出世,十回顺理之事行而向理所成之事。此十义中,前三者回向于众生,次三者回向于菩提,次二者回向于实际,次二者通于菩提及实际。见华严大疏钞二十三。
十种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不舍菩提心之戒。二远离二乘地之戒。三观察利益一切众生之戒。四使一切众生住于佛法之戒。五修一切菩萨所学之戒。六于一切法无所得之戒。七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之戒。八不著于一切如来身之戒。九离思惟取著一切法之戒。十诸根律仪之戒。见唐华严经五十三,智度论二十二,唐华严经二十一。
大乘十种清净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文殊千钵经五。
坐禅十种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令观处明净。二、遍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见解脱道论四。
【佛学常见辞汇】
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遍起看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十种空相回向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回向中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之菩萨,观所回向而了知十种之无相:一了一切之众生界,无有众生。二解一切之法,无有寿命。三知一切之法无有作者。四悟一切之法,无补特伽罗。五了一切之法,无有忿诤。六观一切之法,皆从缘而起,无有住处。七知一切之物,皆无所依。八了一切之刹,悉无所住。九观一切菩萨之行,亦无处所。十见一切之境界,悉无所有。见唐华严经二十五。
十种法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辩中边论,有十种法师颂曰:「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讲说及思修。」
十种信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华严经无尽藏品所说十无尽藏中第一信无尽藏之十种信也:一信一切法之空。二信一切法之无相。三信一切法之无愿。四信一切法之无作。五信一切法之无分别。六信一切法之无所依。七信一切法之不可量。八信一切法之无有上。九信一切法之难超越。十信一切法之无生。见唐华严经二十一。
十种神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知过去际之方便者。是宿命通也。二、出生无碍天耳智通。此智通为出生闻十方音声无碍天耳之方便者。是天耳通也。三、出生知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心心数法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知一切不可思议心心所法之方便者。是他心通也。四、出生无碍天眼观察众生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以无碍天眼观察众生之方便者。是天眼通也。五、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对众生示现之方便者。六、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方便智通力。此智通为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之方便者。七、出生于一念中往诣不可说世界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一念中往诣不可说之佛刹之方便者。八、出生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方便智通力。此智通为出生以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之方便者。九、出生不可说化身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对于众生示现不可说之化身之方便者。已上五者乃神足通也。十、出生不可说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对于众生在不可说之世界示现不可思议等正觉之方便者。是漏尽通也。见晋华严三十八、探玄记十七。又法华玄义六之一以华严之十种变化为十通。(参见:变化)
佛现十种神变伏迦叶
【佛学大辞典】
(故事)一、毒龙不中。二、龙火不烧。佛入迦叶之窟,有赤龙放火,佛收毒龙使住钵内,而至迦叶所。三、恒水不溺。恒水卒至,迦叶恐佛溺于水,使弟子往见,水不没足,在水上行。四、三方取果。迦叶请住,供养三月,时至请食于佛,佛便往阎浮提取阎浮果,次往东弗婆提取毗梨勒果,次往瞿耶尼取呵梨勒果。五、北取粳粮。佛又往郁单越取自然之粳粮。六、忉利取甘露。佛又往忉利天取甘露。七、知念隐去。迦叶念欲火祠,有诸天贵臣来,瞿昙端正,若人见之,则使我失利,若明日不来,则大幸。佛知已,且往北方取粳粮。往瞿耶尼取乳汁,往阿耨达池食之,暮还石窟中。迦叶问昨何不来?佛言我知汝心,故不来,具说前事。八、知念现来。又因四天王来闻法,夜有光明。明日问佛,佛具说。次帝释梵王来亦尔。迦叶问:能使我祖父来听法否?佛便念之使来。九、火不燃火不灭。迦叶欲作火祠,火不燃。迦叶问佛,佛言欲得燃耶?火便燃。又欲灭而不灭。如前问佛,便灭。十、斧不举不下。又欲作火祠,五百弟子欲破薪,举斧不得下。迦叶问佛,佛言欲得下耶?即下。下而又不举,如前请佛便举。见法华文句一之二。
国王十种梦
【佛学大辞典】
(传说)舍卫国王波斯匿夜梦十事。(参见: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