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种修三昧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大集贤护经云十种修三昧法:
一、摧折我慢 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 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家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三、心无嫉妒 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无偏倚。于他所有名誉财宝,如同己有,不生嫉恶妒忌之心也。
四、断除疑惑 谓修行之人,当以诸佛正知正见,断除疑惑,而于善恶诸境,皆无障碍也。
五、深信不坏 谓修行之人,须发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坚固持守,如金刚不坏也。
六、精进无倦 谓修行之人,当精进勤敏,无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 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八、少欲知足 谓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
九、乐无生法忍 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 谓修行之人,应当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习,无有退失也。
【三藏法数】
(出大集贤护经)
〔一、摧折我慢〕,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王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三、心无嫉妒〕,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无偏倚,于他所有名誉财宝,如同己有,不生嫉恶妒忌之心也。
〔四、断除疑惑〕,谓修行之人,当以诸佛正知正见,断除疑惑,而于善恶诸境,皆无障碍也。
〔五、深信不坏〕,谓修行之人,须发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坚固持守,如金刚不坏也。
〔六、精勤无倦〕,谓修行之人,当精进勤敏,无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八、少欲知足〕,谓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
〔九、乐无生法忍〕,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谓修行之人,应当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习,无有退失也。
布施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持戒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持戒十种利益: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满足智愿 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 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證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也。
三、智者不毁 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
四、不退誓愿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證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
五、安住正行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
六、弃舍生死 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七、慕乐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也。
八、得无缠心 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
九、得胜三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
十、不乏信财 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
慈忍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慈忍十种利益: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 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 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 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 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
精进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精进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也。
一、他不折伏 谓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
二、得佛所摄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也。
三、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也。
四、闻法不忘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也。
五、未闻能闻 谓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也。
六、增长辩才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也。
七、得三昧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相之所变迁也。
八、少病少恼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也。
九、得食能消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也。
十、如优钵罗华 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花。以其出于淤泥,而不染污,世人见之,即生希有之想,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之所染著,犹如此花,见者亦生希有之心也。
般若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著,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悯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多闻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多闻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邪正之法,无不闻知,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知烦恼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知自身及诸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而不为所惑也。
二、知清净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是以精勤修习,以證无上佛果也。
三、远离疑惑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照了通达,而无所疑惑也。
四、作正直见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为作正直知见,而格其非心也。
五、远离非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善恶果报,诸法因缘,无不明了,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也。
六、安住正路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而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七、开甘露门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而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也。
八、近佛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行,能趣圣果,是以心常在道,精勤无怠,而于佛果菩提为不远也。
九、为作光明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知诸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而能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其出离幽暗,而获清升之乐也。
十、不畏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晓了万法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是以发广大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而于险难恶道,悉无所畏也。
十种化不失时──佛十种化不失时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一、成等正觉化不失时〕,谓如来出现世间,成佛道已,随机应感,适彼时缘,而起化导,是为成等正觉化不失时。
〔二、成熟有缘化不失时〕,谓如来了知众生善根成熟,随时化度,咸令解脱,是为成熟有缘化不失时。
〔三、授菩萨记化不失时〕,谓如来能知菩萨久修梵行,功业成就者,即与授菩提之记,是为授菩萨记化不失时。(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示现神力化不失时〕,谓如来随其众生所宜,示现威神之力,令生信乐,而得开解,是为示现神力化不失时。
〔五、示现佛身化不失时〕,谓如来随顺众生所宜,而现相好之身,令其咸获利益,是为示现佛身化不失时。
〔六、住于大舍化不失时〕,谓如来修无著行,具大舍心,随顺时缘,化利一切众生,而不见有能化、所化之想,是为住于大舍化不失时。
〔七、入诸聚落化不失时〕,谓如来以大悲心,随顺时缘,摄化一切众生,遍入城邑聚落,普作饶益,是为入诸聚落化不失时。
〔八、摄诸净信化不失时〕,谓如来具无碍智,能知众生清净信心,随顺时缘,而摄化之,是为摄诸净信化不失时。
〔九、调恶众生化不失时〕,谓如来以大威神之力,调伏暴恶众生,令其舍恶迁善,不失时宜,是为调恶众生化不失时。
〔十、现佛神通化不失时〕,谓如来以不思议力,示现神通,于一念中,饶益一切众生,不失时宜,是为现佛神通化不失时。
十种行观一切法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谓华严经十住品内,第三修行住中,令此位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观一切法无常〕,谓此菩萨,但观一切诸法,念念不停,刹那生灭,而未会得法身真常之理,是名观一切法无常。(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二、观一切法苦〕,谓此菩萨,观五蕴诸法,有生有灭,皆能逼迫于人,而未證得涅槃之乐,是名观一切法苦。(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观一切法空〕,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皆悉空寂,而未能得真善之法,是名观一切法空。(真善法者,即出世之善法,而非世间人天之善也。)
〔四、观一切法无我〕,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皆空,即能趣入无我之境,而未證得八自在之真我,是名观一切法无我。(八自在者,一示一身以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也。)
〔五、观一切法无作〕,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既念念无常,于是了知诸法无有造作之相,是名观一切法无作。
〔六、观一切法无味〕,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既皆是苦,即无快乐之味,息诸贪爱之念,是名观一切法无味。
〔七、观一切法不如名〕,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无有实体,但有假名,是名观一切法不如名。
〔八、观一切法无处所〕,谓此菩萨,观五蕴法中,一一推求,我相了不可得。故彼五蕴之法,亦无处所,是名观一切法无处所。
〔九、观一切法离分别〕,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了知即空,离诸虚妄分别取著之相,是名观一切法离分别。
〔十、观一切法无坚实〕,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既离分别,则知此之诸法,悉皆虚妄而不坚实,是名观一切法无坚实。
十种不思议法
【三藏法数】
(出菩萨藏正法经)
思即心思,议即口议。谓十种法皆不可心思口议也。
〔一、最胜身相不思议〕,谓如来身相,最胜清净,积集无量福智,严具一切胜妙功德,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如虚空界,普摄一切,令诸众生,超越分别,离诸疑悔,信解清净,发希有想,故名最胜身相不思议。
〔二、妙好音声不思议〕,谓如来于众会之中,所出音声,随宜说法,皆为调伏一切众生,作诸善利,令其各得解了,咸生爱乐,心意适悦,如师子吼,具足最胜,故名妙好音声不思议。
〔三、最上大智不思议〕,谓如来以最上大智,无碍知见,说一切法,令彼众生信解清净,发希有想,故名最上大智不思议。
〔四、微妙光明不思议〕,谓如来所有光明,广大微妙,遍照十方世界,超出诸天光曜,令一切世界众生,见光明者,信解清净,超越分别,离诸疑悔,身心喜悦,发希有想,故名微妙光明不思议。(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五、圆满戒定不思议〕,谓如来身口意业,悉皆清净,大寂灭定,常自安住,圆成满足,令诸众生发希有想。亦能清净三业,修诸禅定,即得最上波罗蜜多,故名圆满戒定不思议。(三业,即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六、广大神足不思议〕,谓如来神通具足,于诸众中最为第一,若目连,若声闻,若菩萨,所有神力,皆无与如来等者,故名广大神足不思议。(目连,梵语具云目犍连,华言采菽氏。佛弟子中之最神通者也。)
〔七、如来智力不思议〕,谓如来具足最胜智慧之力,于天人世间,作狮子吼,转妙法轮,所有一切天人魔梵,悉不能与如来等者;令一切众生,如实了知,超越分别,离诸疑惑,故名如来智力不思议。(魔梵者,魔即魔王,梵即梵天也。)
〔八、无所畏不思议〕,谓如来成无上正觉,具无上胜智,于诸众中,作狮子吼,转妙法轮,得大自在,故名无畏不思议。
〔九、大悲心不思议〕,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心常悲悯,无有限量。而诸众生于无住法中,不能了知。如来即运大悲之心,令其悉得觉了,信解清净,生希有想,故名大悲心不思议。
〔十、不共法不思议〕,谓如来具足一切功德智慧,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转妙法轮,诸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悉不能转,令诸众生,超越分别,离诸疑惑,信解清净,发希有想,故名不共法不思议。(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十种善法──修十种善法如师子王
【三藏法数】
(出宝雨经)
菩萨因修善法,得无上正真之道,为天人师,令一切邪魔外道,见者无不调伏,如师子王,有大威力,而能慑伏诸兽,所向无不自在,故以为喻也。
〔一、得不惊怖〕,谓菩萨以勇猛精进,得最上乘,于诸法中无与等者;故能游戏生死,不惊不怖,得大自在,如师子王,于百兽中,莫能与等,游行之处,无所惊怖也。
〔二、得无怯惧〕,谓菩萨具大智辩才,于一切诤论之时,无少怯惧,亦不矜胜;如师子王,闻彼野干诸恶兽声,终无怯惧也。(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群行,夜鸣如狼声。)
〔三、心无退屈〕,谓菩萨具大智辩才,勇猛精进之心,如金刚山,不可迁动。设于众中有所诤论,其心勇猛,终无退屈。如师子王,虽令近人,终无退避也。
〔四、如师子吼〕,谓菩萨为诸有情说大乘法,能令一切外道天魔,惊怖解散,如师子王,哮吼之时,能令恶兽野干之属,悉皆惊骇,驰走而去也。
〔五、得无所畏〕,谓菩萨具平等智,得大自在,于诸有情界中,威仪寂静,得无所畏。如师子王,游行诸处,独行绝侣,心无所畏也。
〔六、游行园林〕,谓菩萨自性寂静,智慧融通,常能游戏无碍善法之林。如师子王,自性无畏,能现威势,游诸园林也。
〔七、依止岩窟〕,谓菩萨以禅定智慧,而为岩窟行住坐卧,依止其中。如师子王,常于高岩邃窟之中,而为依止也。
〔八、得无所取〕,谓菩萨以勇猛精进之心,舍弃一切烦恼,永无所取。如师子王,弃舍所有藏积,悉无所取也。
〔九、能破诸魔〕,谓菩萨成等正觉,坐于菩提道场,独一无二,而能摧破诸魔军众。如师子王勇猛势力,而能慑伏诸恶兽也。
〔十、守护法苗〕,谓菩萨于诸示现之处,一切有情,所种善法之苗,悉为守护,不令邪魔外道之所损坏。如师子王,所游行处,一切恶兽无能亲近于彼,而坏人之禾苗也。
十种得地三昧──菩萨修十种得地三昧
【三藏法数】
(出宝雨经)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盖地之为德,博厚平静,物无不载,生育滋长,不自为功;包含摄受,周遍无量,于净于秽,了无憎爱。菩萨修行,得其三昧,有似于地,故名得地三昧。
〔一、广大无边〕,谓菩萨功德智慧,不可思议,庄严愿行,无量无边,譬如大地周遍十方,无有界限也。
〔二、存济众生〕,谓菩萨以广大慈悲之心,遍行六度,于法界一切有情,悉能存济,得所依止;凡有所需,若法若财,悉如其意,随时随处,无有限碍。如地广大,了无边际,一切众生,皆能容受;随其种性,各得依止,而能生长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恩不望报〕,谓菩萨以慈悲悯爱之心,利益一切有情。未了悟者令得了悟,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恩德普被,而心不希报。譬如大地,生育万物,而亦无所望报也。
〔四、普能容受〕,谓菩萨于诸佛所说之法,虽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悉能一心受持,无有遗失。譬如大地,天降洪雨,无量无边,悉能容受也。
〔五、众生依止〕,谓菩萨能为一切有情作归依处。凡所修习一切善法,乃至得入涅槃,皆以菩萨为之依止。譬如大地,能为一切万物之所依止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六、能生善种〕,谓菩萨以方便力,能令一切有情所有善根种子,皆因法雨而生。譬如大地,世间所有一切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也。
〔七、如大宝器〕,谓菩萨以方便力,能令一切有情,修习一切功德善法之宝,随其根器,皆因菩萨而得成就。譬如大地,能为众宝之器也。
〔八、能出众药〕,谓菩萨善巧说法,能除一切有情烦恼等病。譬如大地,出生一切众妙之药,可以疗治一切病也。
〔九、不可倾动〕,谓菩萨以禅定之力,安忍逆顺二境,不生瞋爱,而于一切内外诸缘,莫能扰动。譬如大地,万古宁静,不因他缘倾覆摇动也。
〔十、不惊不畏〕,谓菩萨以定慧之力,心恒寂静,安住正理,或遇邪魔外道,用彼种种妖邪之术,故相侵挠,乃至欲行伤害。菩萨晏然,无少惊畏;譬如大地,虽遇烈风雷电,崖倾海沸,而地自若也。
十种念处──菩萨修十种念处
【三藏法数】
(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念即能念之智,身即所念之处,智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菩萨于十种法,常自观察,是为十种念处也。
〔一、身念处〕,身以积聚为义,谓积聚诸根而成身也。菩萨观察所有身中,从我所起,诸不善法,皆悉远离;又当从顶至踵,遍观其身,而悉无我。是身不净,臭秽可恶。作是观时,身中所起贪爱诸欲,及计我想等执,悉不可得,则能成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恶法也。
〔二、受念处〕,受以领纳为义,谓六根受六尘也。菩萨思惟所有诸受,皆悉是苦,愚人颠倒,计以为乐;贪爱染著,不肯暂舍。菩萨自既勤行断苦受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观。知受是苦,不生贪染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心念处〕,心亦以积聚为义,又虑知也,谓能积聚一切善恶之法,于一切法,复能思虑而觉知也。菩萨思惟:心实无常,计执为常,无我谓我,不净谓净,是心动摇,如风如火,不得暂停。一切法中,心为先导。心若调伏,即一切法,悉得调伏也。
〔四、法念处〕,法即意根所起之法,菩萨于贪瞋痴等诸不善法,如实了知过患,勤断除已,即能于诸善法,心生爱乐,住正念处,而于彼法,求所成办,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五、境界念处〕,谓菩萨于诸可意及不可意色声香味触诸境界中,观察思惟,皆是虚假,不生贪恚;又作是念,我今不应于此空法之中,而起贪恚。作是观时,不为境坏,不著所得,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六、阿兰若念处〕,梵语阿兰若,或云阿练若,华言闲静处。谓不作众事名闲,无愦闹处名静;或翻无诤,谓不与世诤也。菩萨修无诤行及寂静行,即名为阿兰若处。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于如理法中,心生爱乐,增广修习,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七、教邑聚落念处〕,谓菩萨若入教邑聚落,常加精专行菩萨行,于诸博奕、酒肆、欢宴、歌舞,及馀一切非应行处,即当远离。是故菩萨不为声色所惑、尘劳所染也。
〔八、名闻利养念处〕,谓菩萨道德既隆,名闻流布,故人多归向。当念所受利养等事,但为施主作福田故,而乃受之。不可贪著,执为己有。随其所得,即与众共,不使有一毫矜吝之心也。
〔九、如来学门念处〕,谓菩萨思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皆如是学,得成正觉,转大法轮,入般涅槃。我当起净信心,尊敬勤修,亦复成就,与佛无异。(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
〔十、断诸烦恼念处〕,谓菩萨以正念故,而能了知,一切烦恼杂染等法,皆由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之所生起,以了知故,而悉远离,故得六根清净,而无所染著也。
十种善法──日喻菩萨十种善法
【三藏法数】
(出宝雨经)
菩萨出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如日出现世间,照临万物,一切幽暗之处,悉皆明朗,故取为喻。(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破无明暗〕,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之光,破除一切有情无明黑暗,如日行空,威光燀(昌善切)赫,能令世间一切幽暗之处,悉得明朗也。
〔二、能觉悟有情〕,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方便,开导有情,咸使觉悟;如日行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也。
〔三、光耀十方〕,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咸获利益;如日行空,光耀十方,一切万物,无不蒙照也。
〔四、出现善法〕,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力,开示善法,化导有情,咸登正觉;如日行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飞潜蠢动,咸遂其生也。
〔五、诸漏灭尽〕,漏即漏落,谓漏落生死也。菩萨以智慧力,所有一切烦恼,悉皆灭尽,则能永断生死诸漏;如日没时,光明隐灭,则群动皆息也。
〔六、能作光明〕,菩萨出现于世,放智慧光明,说种种法,破除一切有情愚痴暗障;如日行空,放大光明,破除幽暗,照临万象也。
〔七、映蔽外道〕,映,明相、照也;蔽,障也、盖也。菩萨出现于世,凡所说法,莫不为令有情舍邪归正,则能映蔽外道诸邪异论;如日行空,赫然照临,萤爝之光自然不现也。
〔八、能示高下〕,菩萨出现于世,于诸有情,若善若恶,无不摄受,令其瞻觐,示以正法;如日行空,照临万物,若高若下,悉能显示也。
〔九、发起善业〕,菩萨出现于世,方便开示,能令一切有情,发起善心,修行善业;如日出时,能令世人各营生业也。
〔十、善人爱乐〕,菩萨出现于世,一切聪慧之人,知有利益,心生爱乐,念念皈依;其无智愚人及诸邪魔外道,未免憎嫉;如日行空,内外明朗,凡诸善人,无不忻爱;至若盗贼等辈,为恶之人,未免憎嫉也。
十种善法──月喻菩萨十种善法
【三藏法数】
(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菩萨尘缘净尽,体性圆明,慧光普照,有情归仰,咸令发菩提心,成就种智;如月天子,离诸翳染,圆明朗彻,光照一切,功德无边,故取以为喻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皆生欢喜〕,菩萨初出世时,令诸有情,悉得远离烦恼,而生喜乐;如月初出,见者皆得清凉,心生悦乐也。
〔二、众所乐见〕,菩萨初出世时,诸根清净,种子洁白,于诸威仪,无不具足,令诸有情,目睹心乐;如月初出,皎洁圆明,见者无不爱乐也。
〔三、善法增长〕,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善法,精进勤修,渐渐增长,乃至坐于道场,一切胜相,皆悉圆满,即智德成就也;如白分月,其光明增,至十五日,盛满圆具矣。(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名白分月。)
〔四、恶法损减〕,菩萨具出世智时,一切恶法,日减日损,乃至坐于道场,净尽一切,无复遗馀,即断德成就也;如黑分月,其光明日减日损,至于晦日,一切不现也。(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名黑分月。)
〔五、咸皆称赞〕,菩萨初出世时,一切天人阿脩罗等,咸悉称赞;如月初出时,世间一切大小人民,咸悉瞻仰,无不赞美也。(梵语阿脩罗,华言无端正,又云非天。)
〔六、体相清净〕,菩萨修远离行,体相无染,清净化生,非假父母遗体不净所生;如月天子,胜业感果,体相清净,洁白无染也。
〔七、乘最上乘〕,最上即无上,乘犹车乘,有运载之义。是大乘菩萨所乘,名最上也。菩萨得最上乘,广为一切有情,转大法轮,使其开悟,超出三界;如月天子,乘清净轮,照四天下,令诸见者,离暗得明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天下即四洲,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
〔八、常自庄严〕,菩萨所修胜妙功德,常自庄严,不假外饰;如月天子,本相清净,常自庄严,不待澡沐而光洁也。
〔九、游戏法乐〕,法乐者,以法而自喜乐也。菩萨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染世间诸欲境界;如月天子,常受天乐,而离夫翳染也。
〔十、具大神通〕,菩萨神通自在,威德无量,普令有情,离诸垢暗;如月天子,清净圆明,具大神通,有大威德,遍四天下,物无不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