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种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忍)
【三藏法数】
(出华严指掌)
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谓菩萨既断无明之惑,證无生理,了达诸法本来寂灭,是故见色闻声,如幻如化,不起妄念而分别也。然此忍体虽一,而随事立名则有十种也。
〔一、音声忍〕,音声忍者,谓闻佛深教,即能晓了,忍可而不惊怖也。
〔二、顺忍〕,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可,而无违逆也。
〔三、无生忍〕,无生忍者,谓了达诸法本来无生,亦无有灭,谛审忍可,而妄念不起也。
〔四、如幻忍〕,如幻忍者,谓了达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犹如幻化,性本空寂,谛审忍可,而无执著也。
〔五、如焰忍〕,如焰忍者,谓了知一切境界悉如阳燄,无有真实,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六、如梦忍〕,如梦忍者,谓了诸妄心,皆如梦境,无有真实,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七、如响忍〕,如响忍者,谓世间一切语言音声,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犹如谷响,无有真实,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八、如影忍〕,如影忍者,谓了达色身,由五蕴积聚而成,本无实体,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九、如化忍〕,如化忍者,谓世间诸法,无而忽有,有即还无,体非真实,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十、如空忍〕,如空忍者,谓了达世间、出世间种种诸法,悉如虚空,无有色相,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十种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佛有三种。(参见:佛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一、成正觉佛〕,谓佛于菩提树下,降伏诸魔,朗然大悟,證无上果,是名成正觉佛。(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之菩提树者,以佛于此树下成道,而得名也。)
〔二、愿佛〕,谓佛从兜率下生人间,说法度生,酬宿因愿,是名愿佛。(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三、业报佛〕,谓佛修万行清净业因,感相好庄严果报,是名业报佛。
〔四、住持佛〕,谓佛真身及于舍利住持世间,永久不坏,是名住持佛。(梵语舍利,华言骨身。)
〔五、涅槃佛〕,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佛应身,化事既终,示现灭度,是名涅槃佛。(灭度者,谓大患永灭,超度三界也。)
〔六、法界佛〕,谓佛證一真法界无漏之体,有大智慧,放大光明,遍照一切,是名法界佛。(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七、心佛〕,谓佛心体离念,虚彻灵通,本来真觉,寂然独照,是名心佛。
〔八、三昧佛〕,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佛常住大定,如如不动,了知一切,是名三昧佛。
〔九、本性佛〕,谓佛具大智慧,照了自性,本来是佛,具足恒沙性妙功德,是名本性佛。
〔十、随乐佛〕,谓佛随机乐欲,如意速疾,即为现身说法,令其行业成就,是名随乐佛。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十种鬼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鬼)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怪鬼〕,谓此鬼宿因多贪,于物非理而取,故受此报;还托于物,即金银草木等精怪也。
〔二、魃鬼〕,谓此鬼宿因多淫,为色动乱身心,如风鼓物,故受此报;还托于风,而成魃鬼也。(魃即旱魃。)
〔三、魅鬼〕,谓此鬼宿因多诈,唯凭诈伪,惑乱于人,故受此报;托附畜类,以成其质,即狐狸等精,能魅惑人者也。
〔四、蛊毒鬼〕,谓此鬼宿因多怨,结怨在心,怀恶不舍,故受此报;假托毒类,以成其质,即蛇虺等毒虫,能蛊于人者也。
〔五、疠鬼〕,谓此鬼宿因多瞋,心常忿恚,故受此报;遇人年灾命衰者,便入其身,兴诸苦恼,如疠疫、傅尸、骨蒸之类也。
〔六、饿鬼〕,谓此鬼宿因多慢,内无实德,空腹高心,陵人傲物,故受此报;寓气为质,不逢饮食,常困饥虚,是名饿鬼。
〔七、魇鬼〕,谓此鬼宿因多诳,常怀异谋,诈现有德,欺罔于人,故受此报;凭虚托暗,迷惑昏睡之人,是名魇鬼。
〔八、魍魉鬼〕,谓此鬼宿因邪见,妄生执著,自谓明悟,故受此报;寓山川以托其形,为木石之怪,是名魍魉鬼。
〔九、役使鬼〕,谓此鬼宿因多枉,劳心役思,常行不正,挠害无辜,故受此报;寓明显境,托以成形,而为担沙、负石、走使之类,是名役使鬼。
〔十、传送鬼〕,谓此鬼宿因争讼,藏覆己罪,为人所讼,故受此报;托附于人,传送吉凶福祸之言,是名传送鬼。
【佛学大辞典】
(异类)梵语薜荔多Preta,旧译饿鬼。新译鬼。名义集二曰:「婆沙云:鬼者畏也,谓虚祛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为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文句四下曰:「鬼者,胡言阇梨多(阇闭之写误),秦言祖父。众生最初生彼道,故名祖父。后生者亦名祖父。又悭贪堕此趣,此趣多饥渴,故名饿鬼。亦被诸天驱使,亦希望饮食,故名饿鬼。」鬼之种类极多,或如夜叉罗刹,有通力害人者,或如饿鬼常苦饥渴者。此中六趣中之鬼,是说饿鬼也。(参见:饿鬼)
【佛学常见辞汇】
六道众生之一,有种种的分别,福报差的叫无财鬼,时常没有得吃,所以也叫饿鬼;有些虽有饮食,但是不够,叫少财鬼;有些福报大,常得饮食,叫多财鬼。
十种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通)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通即神通也。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壅曰通。
〔一、他心通〕,谓世、出世间所有诸法,若种若类,与夫他人所起心念,皆悉能知,是名他心通。
〔二、天眼自在清净通〕,谓天眼离诸垢障,清净无碍,于所见境,而得自在;无边世界差别之相,若净若染,一一种类,悉能明见,是名天眼自在清净通。
〔三、宿住智通〕,宿即过去,住即现在。谓过去已往之事,明了记忆,皆随念知,如见现在等无有异,是名宿住智通。
〔四、知劫通〕,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无量世界,无央数劫,非有际限,若现在因缘,若当来果报,称实皆知,是名知劫通。(央者,尽也。)
〔五、天耳智通〕,谓十方三世语言音声,一时领览,悉彻其源,明了知闻,皆无障碍,是名天耳智通。
〔六、无体性智通〕,谓以无体性,无作功用,同理平等,悉能普遍。故随念即形,现有作用,不动本处,而随所诣,广利群生,是名无体性智通。
〔七、善分别言音通〕,谓一切言辞,若美不美,若近若远,悉能明了,是名善分别言音通。
〔八、色身智通〕,谓知色即空,故能现众色;空即色故,无色现色,了无留碍,是名色身智通。
〔九、一切法智通〕,法即理事等法。谓即事常理,故无得物之功;即理常事,故无缘起之性。寂用无碍,体绝去来,无法不知,是名一切法智通。
〔十、灭定智通〕,灭即寂灭也。谓若事灭,不能即定起用;今證理灭,故得定散无碍。由即事而理,故不碍灭;即理而事,故不碍用。起念入念,悉无障碍,不起寂定,现诸威仪,是名灭定智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作用自在无碍,谓之通。佛、菩萨、外道、仙人之所得者也。即通力、神通等是也。璎珞经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作用无壅,名之为通。」此有三种之别: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皆有五种之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此神通皆依果报而自然感得者。二修得通力,三乘圣者修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而现得五通者。三变化通力,三乘圣者以神通力变现种种者。见华严大疏三。
【佛学常见辞汇】
作用自在无碍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种,即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都有五种的神通,乃至鬼神也有小神通,这些神通都是依靠果报而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三乘圣人修习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也能得五通;三、变化通力,三乘圣人以神通的力量变现种种的境界事物。
十种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大小乘之十智。(参见:智)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十种智者,即三世诸佛一切种智也。如来为令一切菩萨,应当修学而自得开解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三世智〕,谓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法,皆悉通达,圆明显了,是名三世智。
〔二、佛法智〕,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觉法自性,善出世间,现诸威仪,说法度生,是名佛法智。
〔三、法界无碍智〕,谓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性分交彻,互不相碍,是名法界无碍智。(性,即理也。分谓分限,即事也。)
〔四、法界无边智〕,谓知众生色心诸法,即是法界,充遍一切世间,无有边际,是名法界无边智。
〔五、充满一切世界智〕,谓如来从定而起广大妙用,遍满世间,无不照了,是名充满一切世界智。
〔六、普照一切世间智〕,谓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能照了无量世界,是名普照一切世间智。
〔七、住持一切世界智〕,谓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知诸众生机器大小,而摄化之,是名住持一切世界智。
〔八、知一切众生智〕,谓如来知所化一切众生,善恶因缘,皆悉明了,是名知一切众生智。
〔九、知一切法智〕,谓如来既知所化众生,亦复了知能化诸法,是名知一切法智。
〔十、知无边诸佛智〕,谓如来知无边诸佛,出现世间,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之事,悉能明了,是名知无边诸佛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常见辞汇】
深明事理的智慧。
十种梦
【佛学大辞典】
(故事)波斯匿王之梦也。(参见:梦)
十种三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世之)。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过去世说过去世。二、过去世说未来世。三、过去世说现在世。四、未来世说过去世。五、未来世说现在世。六、未来世说无尽(于未来说未来亦曰未来无尽)。七、现在世说过去世。八、现在世说未来世。九、现在世说平等。十、现在说三世即一念,说见华严经五十三。
十种三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轨)
十种不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愚痴有十种之不净:一、身不净。不惯上品清净之佛性律仪,其身在于生死之泥中,故身不净也。二、口不净。不说上品真如藏性之诚言,徒说烦恼戏论之杂言,故口不净也。三、意不净。不知自性清净之心体,起妄想不净之诸念,故意不净也。四、行不净。不游行根本智之大地,而游六道轮回之秽土,故行不净也。五、住不净。不住海印定之宝所,而住流转生死之闇宅,故住不净也。六、坐不净。不坐无障碍空之宝座,而坐生死淤泥之狱中,故坐不净也。七、卧不净。不卧法界大涅槃之宝城,而卧无常受苦之旅宿,故卧不净也。八、自行不净。不行如来真传之性戒,徒持如来方便之浅戒,故自行不净也。九、化他不净。不使机行法性清净之净行,徒使持小乘权门之善,故化他不净,十、所期不净,不期本净清净之佛果,徒期有漏不净之疏果,故所期不净也。见说法明眼论上。
【佛学常见辞汇】
愚痴有十种的不净,即身不净、口不净、意不净、行不净、住不净、坐不净、卧不净、自行不净、化他不净、所期不净。
十种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布施方便。无悭吝,喜舍身命财,不求恩报。二、持戒方便。持禁戒。行头陀,不轻他,无染著。三、忍辱方便。远离颠倒瞋恚,虽有横逆侵加,亦忍受不动。四、精进方便。捍劳忍苦,勇猛无怠。五、禅定方便。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于禅定解脱等法,锐意修心。六、智慧方便。远离愚痴烦恼,长养一切功德,欢喜爱乐之心无厌足。七、大慈方便。起平等大慧之心,利乐一切众生,虽历尘劫而不疲厌。八、大悲方便。虽知诸法无自性,然以平等之大悲心,代一切众生受诸苦,历尘劫而无厌足。九、觉悟方便。以无碍知慧,开示一切众生,使了悟本有,无所疑惑。十、转不退法轮方便。转无上法轮,化导一切众生,使依教修学,增长菩提,行位不退。皆修菩萨行者之善巧也。
【佛学常见辞汇】
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进方便、禅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觉悟方便、转不退法轮方便。
【三藏法数】
(出晋译华严经)
〔一、布施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心无悭吝,于身命财,悉皆喜舍,但欲利益众生,不求人之恩报,是为布施方便也。
〔二、持戒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坚持禁戒,行头陀行,威仪具足;不轻他人,于诸尘境,心无染著,是为持戒方便也。(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三、忍辱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颠倒瞋恚,而无彼我之想;于诸众生,设有横逆侵加于己,悉能忍受,心无所动,是为忍辱方便也。
〔四、精进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即当捍劳忍苦,勇猛无怠;其所得法,念念思惟,不令忘失,是为精进方便也。(梵行,即净行也。)
〔五、禅定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而于禅定解脱等法,锐意修习,求證佛果,是为禅定方便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六、智慧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愚痴烦恼,长养一切功德,欢喜爱乐,心无厌足,开发慧解,成就菩提,是为智慧方便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七、大慈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运平等大慈之心,利乐一切众生,虽历尘劫而不疲厌,是为大慈方便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八、大悲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虽了知诸法元无自性,而能以平等大悲之心,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虽历尘劫而不疲厌,是为大悲方便也。
〔九、觉悟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以无碍智慧,开示一切众生,令其了悟本有觉性,无所疑惑,是为觉悟方便也。
〔十、转不退法轮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转无上法轮,化导一切众生,令其依教修学,增长菩提,行位不退,是为转不退法轮方便也。
十种行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普贤之十大愿也。(参见:普贤)
【佛学常见辞汇】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行愿品)
普贤菩萨于华严会上逝多林中,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十方诸佛,经刹尘劫,说不能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也。(普贤者,德周法界曰普,调柔善顺曰贤。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礼敬诸佛〕,谓一心运想十方诸佛,如对目前,恭敬慇勤,五体投地。故云礼敬诸佛。(五体者,头及两手两足也。)
〔二、称赞如来〕,谓爱乐佛之功德,以微妙舌根,出无尽音声,称扬赞叹。故云称赞如来。
〔三、广修供养〕,谓诸佛如来,为最上福田,当起正信,悉以上妙财法等,所谓最胜华鬘、涂香、赀财、众具,及以勤修善根菩提妙法,皆悉无量,以用供养。故云广修供养。(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忏悔业障〕,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言忏悔,华梵兼举也。谓之忏者,陈露先罪;悔者,改往修来。若欲忏除业障,即当自念无量劫中,由贪瞋痴,作诸恶业,障蔽真性;今当清净三业,于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不敢覆藏。故云忏悔业障。(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五、随喜功德〕,谓佛从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髓脑,修诸苦行,以至成道灭度,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声闻、辟支佛,一切菩萨等,种种所有诸善功德,我皆随顺欢喜。故云随喜功德。(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六、请转法轮〕,谓十方刹土诸佛,成等正觉,我以身口意业,慇勤劝请转妙法轮,普雨法雨,自他沾洽。故云请转法轮。(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七、请佛住世〕,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善知识,将欲入灭,我悉劝请,久住于世,利乐众生。故云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谓佛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不惜身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乃至成道说法度生,所有法行,悉愿随顺修学。故云常随佛学。(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九、恒顺众生〕,谓常于一切众生,承事供养,如奉师长,如敬父母;凡有病苦,为作良医,乃至贫穷,令得饶富;如是平等随顺利乐。故云恒顺众生。
〔十、普皆回向〕,谓发广大心,从初礼敬诸佛,乃至恒顺众生,所有一切广大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众生,愿令常得安乐,乃至究竟成就菩提。故云普皆回向。
十种利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种种不一,(参见:利益)
利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功德。若分别之,则自益曰功德。益他曰利益。法华文句记六之二曰:「功德利益者,只功德一而无异。若分别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
十种见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佛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菩萨修殊胜行,离诸障碍,称佛所行,得见十佛,了了分明,如是见者,乃名真见。故云十种见佛也。
〔一、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谓如来乘如实道,示成正觉,安住世间,而不著涅槃,不著生死。菩萨称佛无著而见,是名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愿佛出生见〕,谓如来乘愿出生,无处不现。菩萨称佛出生而见,是名愿佛出生见。
〔三、业报佛深信见〕,谓如来修万行善业之因,感相好庄严之报。盖此净业果报,皆由因中深信而起。菩萨称佛深信而见,是名业报佛深信见。
〔四、住持佛随顺见〕,谓如来随顺众生,以身舍利住持世间,永久不坏。菩萨称佛随顺而见,是名住持佛随顺见。(梵语舍利,华言骨身。)
〔五、涅槃佛深入见〕,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化身,示现灭度,皆由深入涅槃生死境界,故能示现。菩萨称佛深入而见,是名涅槃佛深入见。(灭度,谓大患永灭,超度三界也。)
〔六、法界佛普至见〕,谓如来之身,充满清净法界,无所不至。菩萨称佛普至而见,是名法界佛普至见。
〔七、心佛安住见〕,谓如来之心,湛然不动,安住真性。菩萨称佛安住而见,是名心佛安住见。
〔八、三昧佛无量无依见〕(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如来清净无量三昧,寂然常照,无念无依,恒现在前。菩萨称佛无量无依而见,是名三昧佛无量无依见。
〔九、本性佛明了见〕,谓如来本觉真性,清净湛然,洞彻明了。菩萨称佛明了而见,是名本性佛明了见。
〔十、随乐佛普授见〕,谓如来随自他意之乐欲,普授一切之身。菩萨称佛普授而见,是名随乐佛普授见。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十种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供养法华经之十法也。(参见: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盖幢幡,八衣服,九妓乐,十合掌。法华经法师品说之,故名法华经为十种供养经。其滥觞由于罗什三藏。
【佛学常见辞汇】
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幢幡、衣服、妓乐、合掌。
十种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命自在,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也。二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三资具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也。四业自在,菩萨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碍也。五受生自在,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也。六解自在,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也。七愿自在,菩萨随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八神力自在,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也。九法自在,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也。十智自在,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成等正觉内无障无碍也。见华严经三十八。又,此十自在名为十明。以十自在之作用明了故也。故别译之本业璎珞经中为十明。
【佛学常见辞汇】
一、寿命自在。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无生死寿夭之数,虽经历万劫而不增长,即短促的刹那亦不减退,但为渡众生,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二、心自在。菩萨了达诸法空性,不受任何的挂碍,故能智慧方便,入无量三昧,游戏神通,超然独立。三、财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福德庄严无量佛土,亦以无量珍宝物资布施众生,更作无畏与法乐布施,救护与满足一切众生之所欲乐。四、业自在。菩萨梵行已立,所作皆办,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再不受业的拘束。五、生自在。菩萨住于无生法忍中,但为饶益众生,所以随类受生,藉以度脱无量众生,但却能去住无碍,生死无染。六、愿自在。菩萨能随愿乐成,无有障碍,在各种刹土中,皆能修成无上正等正觉。七、解自在。菩萨能了达诸法,破一切所执,故能胜解成就,且能示现种种色身,为诸众生演说无量妙法。八、如意自在。菩萨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为度诸众生,能于各种世界中,示现变化,随意自如。九、智自在。菩萨悲智俱足,能于十方世界,演说圆音利乐一切众生。十、法自在,菩萨辩才无碍,为度众生乐说诸法,于诸法中,圆融通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自在者,神通无碍也。谓菩萨修行,得此十种法;故于诸世间,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圆满诸佛广大菩提,示现神通自在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命自在〕,谓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是名命自在。(梵语阿僧祇劫,华言无数时。)
〔二、心自在〕,谓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诸大三昧,游戏神通,无有障碍,是名心自在。(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三、资具自在〕,资具即资生之具。谓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是名资具自在。
〔四、业自在〕,谓菩萨能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无碍,是名业自在。
〔五、受生自在〕,谓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是名受生自在。
〔六、解自在〕,谓菩萨胜解成就,能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是名解自在。
〔七、愿自在〕,谓菩萨随所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是名愿自在。(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八、神力自在〕,谓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是名神力自在。
〔九、法自在〕,谓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能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是名法自在。
〔十、智自在〕,谓菩萨具足智慧,于一念中,能现如来十力、无畏,成等正觉,无障无碍,是名智自在。(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未断习气智力也。)
自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佛学常见辞汇】
1。进退无碍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