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种魔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军)
十种方便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三世无障碍戒。密教之方便戒也。大日经受方便品说之,所谓大乘之十善戒也。(参见: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世无障碍戒,即密教所说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十种所观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种之所观法,立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五位:十住位十种所观法、十行位十种所观法、十回向位十种所观法、十地位十种所观法、等觉位十种所观法也。出于璎珞本业经上。
十种方便学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种方便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十种方便戒。
十种有依行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者摧破之义,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一具足净信、二具足惭愧、三安住律仪、四安住慈心、五安住悲心、六安住喜心、七安住舍心、八具正归依、九具足精进、十常乐寂静。见地藏十轮经六。
【佛学常见辞汇】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以摧碾为义。佛谓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具足净信〕,谓众生具足清净信心,则于一切善恶业缘受报因果,皆无所疑,此为有依行也。
〔二、具足惭愧〕,谓众生具足惭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过非,而能内自羞耻,发露向人,悉不覆藏,此为有依行也。
〔三、安住律仪〕,谓众生若能摄身口意业,安住净戒,则于杀盗淫妄等诸律仪,悉无毁犯,此为有依行也。
〔四、安住慈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慈爱之心,则于一切有情,悉与其乐,不加恼害,此为有依行也。
〔五、安住悲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悯之心,则于一切有情,见其受苦,普为救拔,令其安隐,此为有依行也。
〔六、安住喜心〕,谓众生若能安住欢喜之心,见诸有情,离苦得乐,了无憎嫉之意,此为有依行也。
〔七、安住舍心〕,谓众生若能安住舍离之心,则于一切有情,冤亲平等,无憎无爱,此为有依行也。
〔八、具正归依〕,谓众生发心修行之初,必须归向依止佛法僧宝,则所修所證,有所凭据,而不惑于外道邪魔之见,此为有依行也。
〔九、具足精进〕,谓众生于如来一切善法,若能随顺修学,勇猛精勤,始终不懈,此为有依行也。
〔十、常乐寂静〕,谓众生修习禅定,当远离愦闹,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绝诸妄想,此为有依行也。
五十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九,无著无缚回向之菩萨,以其所修之善根为五十种之回向。出八十华严三十二。
二十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小乘外道,计人死如灯火之灭者。二方论师,以方角为诸法之生因者。三风仙论师,以风为万物之生因者。四韦陀论师,以韦陀经所说之梵天为万物之生因者。五伊赊那论师,以伊赊那天为万物之生因者。六裸形外道,以裸形为正行者。七毗世师,即胜论师。八苦行论师,以苦行为涅槃之正因者。九女人眷属论师,计摩醯首罗天先作女人生一切万物者。十行苦行论师,计罪福功德总尽为涅槃者。十一净眼论师,以智为涅槃者。十二摩陀罗论师,以那罗延天为万物之父者。十三尼犍子外道,计初生一男一女,此二和合而生一切万物者。即六师外道之一。十四僧祛论,即数论师。十五摩醯首罗论师,以摩醯首罗天为万物之生因者。十六无因论师,计万物无因而然者。十七时论师,计万物由时而生者。十八服水论师,计万物以水为本者。十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之力为生万物者。二十本生安荼论师,计由安荼生万物者。见外道小乘涅槃论,三藏法数四十六。
三十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时外道,以时为生因者。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风空五大为生因者。三相应外道,计学定者内心相应之理为真我者。四建立净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为清净者。五不建立无净外道,与上相反,不建立一法,无所修之净法者。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为生因者。七流出外道,与建立外道相似,建立谓自心生一切法,此则谓自手出一切法也。八尊贵外道,以那罗延天为生因者。九自然外道,计万物为自然之法者。十内我外道,计身中别有我而运转此身者。十一人量外道,计神我之量,或大或小,等于人身者。十二遍严外道,计神我虽能造诸法,而世间有尊胜遍严之事,是我之所为者。十三寿者外道,计一切之法,至于草木四大皆有寿命者。十五识外道,计有识遍于一切处,地水火风识皆遍满者。十六阿赖耶外道,计有阿赖耶识持此身,含藏万像者。十七知者外道,计身中有知者。能知苦乐等事者。十八见者外道,计身中有见者,是为真我者。十九能执外道,计身中别有能执者。是为真我者。二十所执外道,计能执者是识心,其所执之境界,是真我者。二十一内知外道,计身中别有内知者,是为真我者。二十二外知外道,计有外知者,知外尘之境界,是为真我者。二十三社怛梵外道,社怛梵,古来不勘翻名,是与知者外道之宗计大同者。二十四摩奴阇外道,摩奴阇翻为人,计人由人而生者。二十五摩纳婆外道,摩纳婆译为胜我,计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者。是毗纽天外道之部类也。二十六常定生外道,计我是常住,不可破坏,自然常生而无更生者。二十七声显者外道,计声以缘而显,声之体为本有常住者。二十八声生者外道,计声本无,以缘而生,生已,即常住者。二十九非声外道,拨无声体者。已上二十九种之外道加一总我,称为三十种之外道。见大日经疏十二,十住心广名目一。
寺十种异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僧史略上曰:「案灵祐法师寺话凡有十名寺:一曰寺(义准释书),二曰净住(秽浊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之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遮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灭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此土十名依祇园图经。今义如六种:一名窟,如后魏凿山为窟安置圣像及僧居是也,二名院(今禅宗多此名也),三名林(律曰住一树经中有逝多林也),四名名庙(如善见论中瞿昙庙),五名兰若(无院相者),六名普通(今五台山有多所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寺有十种的别名,即寺、净住、法同舍、出世舍、精舍、清净园、金刚刹、寂灭道场、远离处、亲近处等。含义尚有六种,即窟、院、林、庙、兰若、普通等。
十种回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上三种开为十种:一回自而向他,二回少而向多,三回自之因行向他之因行,四回因而向果,五回劣而向胜(六原缺),七回事而向理,八回差别之行而向圆融之行,九回世而向出世,十回顺理之事行而向理所成之事。此十义中,前三者回向于众生,次三者回向于菩提,次二者回向于实际,次二者通于菩提及实际。见华严大疏钞二十三。
十种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不舍菩提心之戒。二远离二乘地之戒。三观察利益一切众生之戒。四使一切众生住于佛法之戒。五修一切菩萨所学之戒。六于一切法无所得之戒。七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之戒。八不著于一切如来身之戒。九离思惟取著一切法之戒。十诸根律仪之戒。见唐华严经五十三,智度论二十二,唐华严经二十一。
大乘十种清净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文殊千钵经五。
坐禅十种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令观处明净。二、遍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见解脱道论四。
【佛学常见辞汇】
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遍起看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十种空相回向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回向中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之菩萨,观所回向而了知十种之无相:一了一切之众生界,无有众生。二解一切之法,无有寿命。三知一切之法无有作者。四悟一切之法,无补特伽罗。五了一切之法,无有忿诤。六观一切之法,皆从缘而起,无有住处。七知一切之物,皆无所依。八了一切之刹,悉无所住。九观一切菩萨之行,亦无处所。十见一切之境界,悉无所有。见唐华严经二十五。
十种法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辩中边论,有十种法师颂曰:「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讲说及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