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十不善。(参见:善恶)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愚痴。
【佛学次第统编】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
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著。
九、瞋恚 瞋恚忿怒。
十、邪见 闇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瞋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盗取,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瞋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
〔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三、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
〔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六、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粗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
〔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
〔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著乐欲,心无厌足也。
〔九、瞋恚〕,瞋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拨者,绝也。)
(术语)又曰十不善。(参见:善恶)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愚痴。
【佛学次第统编】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
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著。
九、瞋恚 瞋恚忿怒。
十、邪见 闇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瞋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盗取,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瞋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
〔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三、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
〔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六、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粗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
〔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
〔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著乐欲,心无厌足也。
〔九、瞋恚〕,瞋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拨者,绝也。)
三品十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上品之十恶,堕于地狱道,中品之十恶,堕于畜生道,下品之十恶,堕于饿鬼道。见止观一之三。
【佛学次第统编】
十恶即一杀生乃至十邪见是。三品者,谓上品、中品、下品也。
上品十恶 言上品者,或所对境增上,或烦恼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
一、所对境增上者 如弑父母师僧,盗三宝常住物,淫净戒人及至亲,欺诳君父师长等。
二、烦恼心增上者 如极重瞋缠,猛利贪缠等。
三、所作事增上者 如数数杀生,数数偷盗,数数邪见,日积月累不改悔等。
以要言之,纯从分别见惑所发恶业,名为上品十恶,故是地狱因也。
中品十恶 言中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中品者 夺人天命,盗人天物等。
二、心中品者 烦恼不轻,亦不极猛利等。
三、事中品者 或作再三等。
以要言之,杂从见爱烦恼所发恶业,名为中品十恶,故是畜生因也。
下品十恶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下品者 如杀鬼畜盗鬼畜物等。
二、心下品者 微小贪瞋等。
三、事下品者 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
以要言之,但从任运烦恼所起恶业,名为下品十恶,故是饿鬼因也。
(名数)上品之十恶,堕于地狱道,中品之十恶,堕于畜生道,下品之十恶,堕于饿鬼道。见止观一之三。
【佛学次第统编】
十恶即一杀生乃至十邪见是。三品者,谓上品、中品、下品也。
上品十恶 言上品者,或所对境增上,或烦恼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
一、所对境增上者 如弑父母师僧,盗三宝常住物,淫净戒人及至亲,欺诳君父师长等。
二、烦恼心增上者 如极重瞋缠,猛利贪缠等。
三、所作事增上者 如数数杀生,数数偷盗,数数邪见,日积月累不改悔等。
以要言之,纯从分别见惑所发恶业,名为上品十恶,故是地狱因也。
中品十恶 言中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中品者 夺人天命,盗人天物等。
二、心中品者 烦恼不轻,亦不极猛利等。
三、事中品者 或作再三等。
以要言之,杂从见爱烦恼所发恶业,名为中品十恶,故是畜生因也。
下品十恶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下品者 如杀鬼畜盗鬼畜物等。
二、心下品者 微小贪瞋等。
三、事下品者 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
以要言之,但从任运烦恼所起恶业,名为下品十恶,故是饿鬼因也。
十恶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恶为招苦果之业因,故云十恶业。(参见:善恶)
(名数)十恶为招苦果之业因,故云十恶业。(参见:善恶)
十恶五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恶有三品,故有三途之异,五逆则必堕于无间地狱。(参见:五逆)
(术语)十恶有三品,故有三途之异,五逆则必堕于无间地狱。(参见:五逆)
五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十恶业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恶之业因,能通苦报,故云十恶业道。(参见:善恶)
(名数)十恶之业因,能通苦报,故云十恶业道。(参见:善恶)
五十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三昧经曰:「一念心相故皆名心王,净中心动五阴具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五十恶者,识阴有八,即是八识,受想二阴随识各有八。行阴有九,八与想相应,一与想不相应,所谓不相应法也。色阴有十七,十七者,受想行识能通之四与五根,五尘,及法处所摄色之律仪色,不律仪色,自在所生色也。
(名数)金刚三昧经曰:「一念心相故皆名心王,净中心动五阴具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五十恶者,识阴有八,即是八识,受想二阴随识各有八。行阴有九,八与想相应,一与想不相应,所谓不相应法也。色阴有十七,十七者,受想行识能通之四与五根,五尘,及法处所摄色之律仪色,不律仪色,自在所生色也。
十善十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新云不与取。三邪淫,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语,新云虚诳语。五两舌,新云离间语。六恶口,新云粗恶语。七绮语,新云杂秽语。语含淫意者。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拨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并乖理而起,故名恶。又此十恶为苦报之业因,故名曰十恶业。又云十不善业。又此十业能通苦报,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恶业道。十善者,不杀生乃至不邪见也。此十者能顺理,故名善,名十善业,又名十善道,十善业道。准上可知。见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论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为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乐果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十善与十恶。十善(参见:十善)十恶(参见:十恶)
(名数)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新云不与取。三邪淫,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语,新云虚诳语。五两舌,新云离间语。六恶口,新云粗恶语。七绮语,新云杂秽语。语含淫意者。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拨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并乖理而起,故名恶。又此十恶为苦报之业因,故名曰十恶业。又云十不善业。又此十业能通苦报,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恶业道。十善者,不杀生乃至不邪见也。此十者能顺理,故名善,名十善业,又名十善道,十善业道。准上可知。见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论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为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乐果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十善与十恶。十善(参见:十善)十恶(参见:十恶)
十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犯十恶,则谓之十善。(参见:善恶)。天台云: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乐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利为义。息倒归真曰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作二种,皆名曰善。或以加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著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瞋恚〕,不瞋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瞋恨于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术语)不犯十恶,则谓之十善。(参见:善恶)。天台云: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乐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利为义。息倒归真曰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作二种,皆名曰善。或以加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著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瞋恚〕,不瞋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瞋恨于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十恶不赦
【俗语佛源】
「十恶」是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十恶」的具体内容,如《未曾有经》说:「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受恶罪报。」行「十恶」而程度严重的,据说要受大苦报。如《南史·高逸传论》指出:「今则十恶,坠及五无间(地狱),刀树剑山,焦汤猛火。」与「十恶」相反的,称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标,所谓「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 (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我国古代刑法中出现「十恶」的名称,始见于《隋书·刑法志》,晚于佛教。刑法「十恶」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条重罪,不在论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恶及故犯者不赦。」因此,俗有「十恶不赦」之说,谓罪大恶极,不可原宥。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李明权)
「十恶」是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十恶」的具体内容,如《未曾有经》说:「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受恶罪报。」行「十恶」而程度严重的,据说要受大苦报。如《南史·高逸传论》指出:「今则十恶,坠及五无间(地狱),刀树剑山,焦汤猛火。」与「十恶」相反的,称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标,所谓「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 (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我国古代刑法中出现「十恶」的名称,始见于《隋书·刑法志》,晚于佛教。刑法「十恶」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条重罪,不在论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恶及故犯者不赦。」因此,俗有「十恶不赦」之说,谓罪大恶极,不可原宥。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李明权)
十恶果报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谓众生前世造十恶业,感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报。受是苦尽,若生人中,馀业未尽,每一恶中,复受二种果报,故名十恶果报也。
〔一、杀生果报〕,谓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是名杀生果报。
〔二、偷盗果报〕,谓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是名偷盗果报。
〔三、邪淫果报〕,谓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是名邪淫果报。
〔四、妄语果报〕,谓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是名妄语果报。
〔五、两舌果报〕,谓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是名两舌果报。
〔六、恶口果报〕,谓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是名恶口果报。
〔七、绮语果报〕,谓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信,二者语不明了,是名绮语果报。
〔八、贪欲果报〕,谓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是名贪欲果报。
〔九、瞋恚果报〕,谓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常被于他之所恼害,是名瞋恚果报。
〔十、邪见果报〕,谓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是名邪见果报。
(出华严经)
谓众生前世造十恶业,感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报。受是苦尽,若生人中,馀业未尽,每一恶中,复受二种果报,故名十恶果报也。
〔一、杀生果报〕,谓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是名杀生果报。
〔二、偷盗果报〕,谓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是名偷盗果报。
〔三、邪淫果报〕,谓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是名邪淫果报。
〔四、妄语果报〕,谓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是名妄语果报。
〔五、两舌果报〕,谓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是名两舌果报。
〔六、恶口果报〕,谓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是名恶口果报。
〔七、绮语果报〕,谓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信,二者语不明了,是名绮语果报。
〔八、贪欲果报〕,谓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是名贪欲果报。
〔九、瞋恚果报〕,谓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常被于他之所恼害,是名瞋恚果报。
〔十、邪见果报〕,谓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是名邪见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