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八臂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觉译。佛对阿难说十八臂观音之陀罗尼。
三百四十八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尼之戒数也。常举大数。谓之五百戒,(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千手二十八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千手观音所领二十八部之众属也。(参见: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曰:「其尊之正面天冠上有三重。(中略)第三重有二十八部众,有各各本形。一、密迹金刚士,二、乌刍君荼央俱尸,三、魔醯那罗达,四、金毗罗陀迦毗罗,五、婆馺婆楼那,六、满善车钵真陀罗,七、萨遮摩和罗,八、鸠兰单托半祇罗,九、毕婆伽罗王,十、应德毗多萨和罗,十一、梵摩三钵罗,十二、五部净居天,十三、释王三十三,十四、大辩功德天,十五、提头赖吒王,十六、神母女,十七、毗楼勒叉王,十八、毗楼博叉王,十九、毗沙门天王,二十、金色孔雀王,二十一、二十八部大仙众,二十二、摩尼跋陀罗,二十三、散支大将,二十四、难陀跋难陀,二十五、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王、紧那罗、摩睺罗伽,二十六、水火雷电神,二十七、鸠槃荼王,二十八、毗舍阇。
小乘十八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据宗轮论之说,佛灭后百年依大天分上座大众二部,其第二百年由大众部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之五部,又于第二百年末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之三部,合有八部之末家,加入本家之大众部则为九部。又上座部于三百年之初,分为萨婆多部与雪山部(萨婆多部〔译云说一切有部〕后世称为毗昙宗),后同于三百年由萨婆多部出犊子部,又由犊子部出法上,贤冑,正量,密林山之四部,次由萨婆多部更出化地部,次由化地部出法藏部,于三百年之末,由萨婆多部更出饮光部,于第四百年由萨婆多部复出经量部。萨婆多部共出九部加入雪山部为十部。复加前大众部之八部为十八部。其他有义净所见之十八部。以上十八部为末部之分派,加之以根本上座大众之二部为二十部。今表示之如图。
五十八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合称梵网经所说之十重与四十八轻戒。
【佛学常见辞汇】
梵网经上所说的十重与四十八轻戒,合称为五十八戒。
太子明星二十八宿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之异名。
小乘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合而为十八。俱舍论廿七曰:「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中略)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馀圣所无,故名不共。」无量寿经下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
大乘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二十六曰:「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而无异想也;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不离禅定也;六无不知已舍,佛照了一切法舍离之,而不执著也;七欲无减,欲度诸众生而心无厌足也;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智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胜相随智慧而行,利益一切众生也;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也。」次下之结文云:「问曰:若尔者,迦旃延尼子(小乘师)何以言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不共意止,名为十八不共法?若前说十八不共法是真义者,迦旃延尼子何以故如是说?答曰:以是故名迦旃延尼子,若释子则不作是说,释尊说者是真不共法。」又出大乘义章二十末,法界次第下之下,止观七。
四十八年
【佛学大辞典】
(杂语)涅槃经一有云:旧医告新医言:汝给使于我四十八年,则将传我法。诸师解释之有种种,智者有二义:一云法华已前犹是外道弟子,故曰四十八年。一云四禅四空四无量心之世间十二禅各有自行化他赞法赞者之四者,故成四十八。开善云四禅四空之八禅,各有六行观之六法,故为四十八。章安云:有空等四见各有因成假等三假,一假各有四句,故三假合为四十八。若依阿含经之说:则外道必先四十八年供给走使,而后与法,今文正当于旧医之法,新医权同于旧医之法,随而名为走使。见辅行九之一。
四十八愿
【佛学大辞典】
(名数)阿弥陀如来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在世自在王佛所建立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说之。是为由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选择摄取之大愿,故谓之选择本愿。其一一愿名,诸师所说不同。据日本望西楼了慧之无量寿经钞言,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意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愿。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愿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愿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三藏法数】
(出大弥陀经)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刹,所以庄严国土清净之行,愿有敷陈,惟佛听察。遂发此四十八愿也。(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第一愿〕,愿我刹中,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愿〕,愿我刹中,无女人,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七宝者,金、银、璃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第三愿〕,愿我刹土中人欲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愿〕,愿我刹土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五愿〕,愿我刹土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宅宇宫殿楼阁,池流华树,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殊胜超绝,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是香者,皆修佛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六愿〕,愿我刹土中人,皆心相爱敬,无相憎嫉。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七愿〕,愿我刹土中人,尽无淫泆瞋怒愚痴之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八愿〕,愿我刹土中人,皆同一善心,无惑他念;其所欲言,皆预相知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九愿〕,愿我刹土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况有其实。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愿〕,愿我刹土中人,知身如幻,无贪著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一愿〕,愿我刹土中虽有诸天,与世之人异,而其形容,皆一类金色,面目端正净好,无复丑异。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二愿〕,愿假令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年寿,几千亿万劫,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第十三愿〕,愿假令十方各千亿世界,有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声闻、缘觉,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刹土中人,数有几千亿万,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四愿〕,愿我刹土中人寿命皆无数劫,无有能计知其数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五愿〕,愿我刹土中人,所受快乐,一如漏尽比丘。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漏尽,谓生死之漏尽也。)
〔第十六愿〕,愿我刹土中人,住正信位,离颠倒想,诸根寂静,尽般泥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般泥洹,即般涅槃,华言灭度。)
〔第十七愿〕,愿我说经行道,十倍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八愿〕,愿我刹土中人,尽通宿命,知百千亿那由他劫事。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那由他,华言万亿。)
〔第十九愿〕,愿我刹土中人,尽得天眼,见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愿〕,愿我刹土中人,尽得天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说法,悉能受持。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一愿〕,愿我刹土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众生心念。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二愿〕,愿我刹土中人,尽得神足,于一念顷,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三愿〕,愿我名号,闻于十方无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称我功德及国土之胜。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慈心喜悦者,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四愿〕,愿我顶中光明妙胜,如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五愿〕,愿我光明,照诸无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六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慈和,过诸天人。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七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奉持斋戒,行六波罗蜜,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引至来生,作不退转地菩萨。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退转地者,谓行与位皆不退也。)
〔第二十八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花,然灯悬缯,饮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亦必得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九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也。)
〔第三十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奉持经戒,愿生我国。寿终不经恶道,径遂来生,一切所欲,无不如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一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五体投地,稽首作礼,喜悦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五体者,头及两手两足也。)
〔第三十二愿〕,愿十方无数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不复为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三愿〕,愿凡生我国者,一生遂补佛处。惟除本愿,欲往他方,设化众生,修菩萨行,供养诸佛者;即自在往生,我以威神之力,令彼教化一切众生,皆发信心,修一切善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四愿〕,愿我刹土之人,欲生他方者,如其所愿,不复坠于恶道。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五愿〕,愿我刹土中菩萨,以香华幡盖真珠缨络种种供具,欲往无量世界,供养诸佛者,一食之顷,即可遍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六愿〕,愿我刹土中菩萨,欲以万种之物供养十方无数诸佛,即在其前,供养既遍,是日未午,即还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七愿〕,愿我刹土中菩萨,受持经法,讽诵宣说,必得辩才智慧。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八愿〕,愿我刹土中菩萨,能演说一切法,其智慧辩才,不可限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九愿〕,愿我刹土中菩萨,得金刚那罗延力,其身皆紫磨金色,具诸相好,说经行道,无异于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那罗延,华言金刚。)
〔第四十愿〕,愿我刹土清净,照见十方无量世界,菩萨欲于宝树中见十方一切严净佛刹,即时应现,犹如明镜,睹其面相。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一愿〕,愿我刹土中菩萨,虽少功德者,亦能见我道场树高四千由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或四十里,或六十里,或八十里。)
〔第四十二愿〕,愿我刹土中诸天世人及一切万物,悉皆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者。众生虽得天眼,不能辩其名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三愿〕,愿我刹土中人,随其志愿所欲闻法,皆自然得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四愿〕,愿我刹土中菩萨、声闻,皆智慧威神;顶中皆有光明,语音鸿畅,说经行道,无异于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五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皆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不可思议诸佛,而不失定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第四十六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皆逮得普等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普等者,谓于一切法皆平等也。)
〔第四十七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不退转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八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于诸佛法,永不退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三忍,即忍位中上忍、中忍、下忍也。)
四十八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胜军不动明王,为守护持法行者,于其左右,各现二十四诸鬼王之身。见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愿仪轨。
四十八轻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戒)
【佛学次第统编】
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第一、不轻师友戒。
第二、饮酒戒。
第三、食肉戒。
第四、食五辛戒。
第五、不教悔罪戒。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第七、懈怠不听法界。
第八、背大向小戒。
第九、不看病戒。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
第十一、国使戒。
第十二、贩卖戒。
第十三、谤毁戒。
第十四、放火梵烧戒。
第十五、僻教戒。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第十九、两舌戒。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第二十一、瞋打报仇雠戒。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第四十、拣择授戒戒。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此十重四十八轻,为无上菩提之真因,有三聚之别:
一、摄律仪戒 谓恶无不离,因中谓之断德,果上證法身佛。
二、摄善法戒 谓善无不修,因中谓之智德,果上證报身佛。
三、饶益有情戒 谓无一众生不度,因中谓之恩德,果上證应身佛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四十八体十二光佛
【佛学大辞典】
(杂名)阿弥陀佛有十二光佛之别号,又以其誓愿有四十八愿,因是可称为四十八体之十二光佛。十二光佛者,无量,无边,无碍,炎王,清净,欢喜,智慧,不断,难思,无称,超日月光是也。
四十八坛阿弥陀护摩
【佛学大辞典】
(修法)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设四十八处护摩坛,而修弥陀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