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八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八空所破十八种之妄执谓之十八有,止观三之一曰:「破十八有云十八空。」
色界十八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界)
【佛学常见辞汇】
在色界中一共有十八层天。
【三藏法数】
初禅三天:一、梵众天。梵,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二、梵辅天,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三、大梵天,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三千大千世界也。(梵语尸弃,华言火。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双举也。)二禅三天:一、少光天,谓此天光明少故。二、无量光天,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三、光音天,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三禅三天:一、少净天,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二、无量净天,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天,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四禅九天:一、无云天,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号无云。二、福生天,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三、广果天,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四、无想天,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五、无烦天,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六、无热天,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七、善见天,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八、善现天,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九、色究竟天,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
三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新曰静虑。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参见:四禅天))。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参见:四空处)),说出俱舍论世间品,三界义。图表三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千差万别,区其大别,不外一欲二色三无色。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界,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吒,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三、无色界〕,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地藏二十八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天龙护念。二、善果日增。三、集圣上因。四、菩萨不退。五、衣食丰足。六、疾疫不临。七、离水火灾。八、无盗贼厄。九、人见钦敬。十、神鬼助持。十一、女转男身。十二、为王臣女。十三、端正相好。十四、多生天上。十五、或为帝王。十六、宿智命通。十七、有求皆从。十八、眷属欢乐。十九、诸横销灭。二十、业道永除。二十一、去处尽通。二十二、夜梦安乐。二十三、先亡离苦。二十四、宿福受生。二十五、诸圣赞欢。二十、聪明利根。二十七、饶慈悯心。二十八、毕竟成佛。见地藏菩萨本愿经下。
金刚顶瑜伽经十八会指归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梵本十万偈十八会之大要。常称曰十八会指归。
阿修罗说五念处三十八品
【佛学大辞典】
(传说)世界初成时,住须弥顶亦有宫殿,后光音天下,如是展转至第五天,修罗瞋,便避之,无所住,遂下生于地,又嫉佛之说法,佛为诸天说四念处,修罗则说五念,佛说三十七品,则说三十八品,常为曲心所覆。见止观二之二。
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即摩登迦经之异译,说二十八宿之吉凶者。
第十八愿
【佛学大辞典】
(名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四十八愿中此名王本愿,众生念佛得往生于净土者唯依此愿,因此名为念佛往生之愿。教行信證三本曰:「斯心即是出于念佛往生之愿,斯愿名选择本愿,亦名本愿三心之愿,复名至心信乐之愿,亦可名往相信心之愿也。」
【三藏法数】
愿我刹土中人,尽通宿命,知百千亿那由他劫事。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那由他,华言万亿。)
悉昙十八章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摩多体文四十七言(又四十九言),为本而生之文字有十八章,载于悉昙字记。寄归传四曰:「本有四十九字,共相乘转成一十八章。总有一万馀字,合三百馀颂。」
四十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约十二缘起于四谛而观,生四十八智之有漏智也。未来之老死,即是苦谛,老死之集,即集谛,老死之灭即灭谛,老死之趣灭行,即道谛。如老死乃至过去行之四谛亦然。无明无因,故不观之,故十二支与四智合而为四十八智也。
头陀十八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头陀所使用之十八种道具。即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之称。律中之十三资具。为比丘用物,与此有别。为后世之修行者制之。
【佛学常见辞汇】
头陀所使用的十八种道具,即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等。
十八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有二种:一,于前之十六加庆友尊者为第十七,加宾头卢尊者为第十八。然庆友为难提蜜多罗之译名,即法住记之说者,宾头卢即第一尊者之宝度罗跋啰隋阇。是由不知经典不解梵语而致此讹也。如洪觉范苏轼,亦依十八罗汉而为颂赞,何耶?(然则十八中前十六为贯休之实迹,他二者后人添加,轼不辨之。)清乾隆帝考證曰:「良由此土僧伽未能深通贝荚,展转传讹,博辨如轼,亦不免因人致误耳。」(引于罗汉图赞集)。二,蜀金水张氏所画之十八罗汉,为东坡之颂赞者。此于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军徒钵叹尊者之二为十八,且记各尊之示神通灵感。是更不可解者(西藏所传有加佛母摩耶夫人与弥勒之图)。
【佛学常见辞汇】
1。于十六罗汉加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而成十八罗汉。2。于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而成十八罗汉。
【俗语佛源】
据唐·玄奘所译《法住记》所说,「十六罗汉」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这「十六罗汉」的名称是:宾度罗跋罗惰啰、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多啰、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理迦、伐啰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和注荼半托迦。佛寺中或供「十六罗汉」,或供「十八罗汉」。然而,「十八罗汉」并没有经典上的根据,是二种附会之说。增添的两位「罗汉」:或谓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斯里兰卡人)和泽者玄奘;或谓是庆友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或谓将第一尊宾度罗误为宾度罗和宾头卢两人再加上庆友……至少有五、六种说法。民间则将增添妁两位称为「降龙」、「伏虎」。这在小说《济公全传》中亦有反映。五代张玄等始绘十八罗汉像,宋·苏轼作《十八大阿罗汉颂》:「今于海南得此十八罗汉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时修敬。」宋、元以后,「十八罗汉」流行民间,连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故事。(参见「罗汉」条) (李明权)
护身结界十八道
【佛学大辞典】
(杂名)十八道中之护身法与结界法。
十八层地狱
【佛学常见辞汇】
在十八泥犁经中,列有十八层地狱,即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乾直呼、区通途、陈莫。这些都是梵音,都是一些刀兵杀伤,大火大热,大寒大冻,大坑火谷等的种种罪刑。十八地狱是以受罪时间的长短,与罪刑等级轻重而排列,若堕最短时间的第一光就居地狱的寿命,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岁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经一万岁,也就是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才命终出狱。逐次向后,每一地狱各各比前一地狱,增苦二十倍,增寿一倍。到了第十八地狱时,简直苦得无法形容,并也无法计算出狱的日期了。
【俗语佛源】
「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问地狱经》上有「十八层地狱」的名称:泥犁、刀山、沸沙、沸屎、黑耳、火车、镬汤、铁床、山、寒冰、剥皮、畜生、刀兵、铁磨、冰地狱、铁栅、蛆虫、洋铜。从理义上讲,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造贪,嗔、痴「三毒」,合为十八种地狱苦报,不必拘泥于具体名目。「十八层地狱」之说很早盛传民间。《梁书·诸夷传·扶南国》载:胡人刘萨何暴病而死,经十日复苏,自称游历了十八层地狱。 (李明权)
三界二十八天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二十八天)
二十八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欲界之六天与色界之十八天及无色界之四天也。色界之天数有异论,萨婆多部立十六天,经部立十七天,上座部立十八天。大乘则据上座部。见四教仪集注中。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一、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二、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三、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五、化乐天,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六、他化自在天,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一、梵众天。梵,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二、梵辅天,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三、大梵天,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三千大千世界也。(梵语尸弃,华言火。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双举也。)二禅三天:一、少光天,谓此天光明少故。二、无量光天,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三、光音天,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三禅三天:一、少净天,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二、无量净天,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天,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四禅九天:一、无云天,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号无云。二、福生天,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三、广果天,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四、无想天,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五、无烦天,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六、无热天,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七、善见天,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八、善现天,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九、色究竟天,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
〔三、无色界四天〕,一、空处天,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二、识处天,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三、无所有处天,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四、非想非非想处天,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故。
十八界(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十八界,界即界分,谓众生心色俱迷者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此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则不为惑染所迷也。
一、眼界 谓能见之根,名为眼界。
二、耳界 谓能闻之根,名为耳界。
三、鼻界 谓能嗅之根,名为鼻界。
四、舌界 谓能尝味之根,名为舌界。
五、身界 谓能觉触之根,名为身界。
六、意界 谓能知法之根,名为意界。
七、色界 谓眼所见一切色境,名为色界。
八、声界 谓耳所闻一切音声,名为声界。
九、香界 谓鼻所嗅一切香气,名为香界。
十、味界 谓舌所尝一切诸味,名为味界。
十一、触界 触即触著,谓身所觉冷暖细滑等触名为触界。
十二、法界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十三、眼识界 谓识依眼根而能见色,名眼识界。
十四、耳识界 谓识依耳根能闻诸声,名耳识界。
十五、鼻识界 谓识依鼻根能嗅诸香,名鼻识界。
十六、舌识界 谓识依舌根能尝诸味,名舌识界。
十七、身识界 谓识依身根能觉诸触,名身识界。
十八、意识界 谓识依意根而能分别一切法相,名意识界。
如论云: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一、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
二、六识界者,谓依眼等,缘色等境,了别为性。
三、言意界者,谓即彼识无间灭等,为欲显示第六意识及广建立十八界故。
问:「以何义故,说名为界?」答:「以能任持无作用性自相义故,说名为界。」
〔表〕
复次此十八界:
一、几有色 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
二、几无色 谓所馀界。
三、几有见 谓一色界。
四、几无见 谓所馀界。
五、几有对 谓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碍故。
六、几无对 谓所馀界。
七、几有漏 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谓于是处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
八、几无漏 谓后三少分。
九、几欲界系 谓一切。
十、几色界系 谓十四,除香味及鼻舌识。
十一、几无色界系 谓后三。
十二、几不系 谓即彼无漏。
十三、几蕴所摄 谓除无为。
十四、几取蕴所摄 谓有漏。
十五、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谓十通三性(七心界色声及法界一分),八无记性。
十六、几是内 谓十二,除色声香味触及法界。
十七、几是外 谓所馀六。
十八、几有缘 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法性。
十九、几无缘 谓馀十及法界少分。
二十、几有分别 谓意识界意界及法界少分。
二十一、几有执受 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谓色香味触。
二十二、几非执受 谓馀九及四少分。
二十三、几同分 谓五内有色界,与彼自识等境界故。
二十四、几彼同分 谓彼自识空时与自类等故。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