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百十二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唯识之见惑分类也。
梵网六十二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与长阿含经中梵动经同本。六十二之邪见,参差交叉,如梵天罗网,故名梵网。
袈裟十二名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释氏要览上曰:「大集经云:袈裟名离染服,贤愚经云:出世服,如幻三昧经云:无垢衣,又名忍辱铠,又名莲华衣,谓不为欲泥染故。又名幢相。谓不为邪所倾故。又名田相衣。谓不为见者生恶故。又名痟瘦衣。谓著此衣烦恼痟瘦故,又名离染服,去秽衣,又名振起。」又六物图曰:「一、袈裟。二、道服。修佛道者之衣也。三、出世服。出离世俗者之衣也。四、法衣。如法之衣也。五、离尘服。远离六尘者之衣也。六、痟瘦服。服有损消烦恼之德者。七、莲华服。离染著如莲华者。八、间色服。不正之间色避五正色也。九、慈悲服。行慈悲者之服也。十、福田衣。袈裟之条相,等于世之田畴,且其德为世之福田而受供养也。十一、卧具(出四分律),以相似被褥也。十二、敷具(出十诵律),如言卧具也。」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道服(修道者的衣服)、出世服(出离世俗者的衣服)、法衣(如法的衣服)、离尘服(远离六尘者的衣服)、消瘦服(此服有损消烦恼的功德)、莲花服(离染著犹如莲华)、间色服(用不正之间色缝制而避开五正色)、慈悲服(行慈悲者的衣服)、福田衣(袈裟的条相,等于世间的田畴,且其功德为世间之福田而应受供养)、卧具(与被褥相似)、敷具(卧具的意思)。
悉昙十二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十七字中之十二摩多也。
悉昙十二章
【佛学大辞典】
(术语)摩多之十二音也。西域记二曰:「开蒙诱进,先遵十二章。七岁后,渐授五明大论。」
悉昙四十二字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悉昙章)
二十二无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论十谓如来四智相应之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称之曰二十二无减: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是心所中之五遍行也),六欲,七胜解,八念,九定,十慧(是心所中之五别境也),十一信,十二惭,十三愧,十四无贪,十五无瞋,十六无痴,十七精进,十八轻安,十九不放逸,二十行舍,二十一不害(已上心所中十一善也),再加心王之一为二十二。
慈悲十二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福常随身。二、卧安。三、觉安。四、不见恶梦。五、天护。六、人爱。七、不毒。八、不兵。九、水不丧。十、火不丧。十一、在所得利。十二、死升梵天。见法句经。
【佛学常见辞汇】
有慈悲心的人将获得十二种的利益,即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不丧、火不丧、在所得到、死升梵天。
闻城十二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贝多树下十二因缘经之异名。
四十二贤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贤十圣加等觉妙觉之二圣者。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为菩萨者,(中略)必谛受学四十二贤圣名门决定多义。」本经举梵汉之名。(参见:四十二地)
阅经十二种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明净挺著。阅读十二种之经典而记其所感者。即华严经颂,梵网戒光,楞伽心印,维摩饶舌,圆觉连珠,楞严问答,药师灯焰,弥陀舌相,金刚三昧,心经句义,法华悬谭,及涅槃末后是也。
十二缘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因缘也。祖庭事苑曰:「缘生即十二因缘,亦名十二缘生。」
缘觉十二因缘院
【佛学大辞典】
(堂塔)缘觉之人,于院内修习十二因缘观,故名。往昔在祇园精舍之内。
树下思十二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之略名。
药师十二誓愿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一自他身光明炽盛之愿。第二威德巍巍开晓众生之愿。第三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之愿。第四使一切众生安立大乘之愿。第五使一切众生行梵行,具三聚戒之愿。第六使一切不具者诸根完具之愿。第七除一切众生众病,令身心安乐,證得无上菩提之愿。第八转女成男之愿。第九使诸有情解脱天魔外道缠缚,邪思恶见稠林,引摄正见之愿。第十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之愿。第十一使饥渴众生得上食之愿。第十二使贫乏无衣服者得妙衣之愿。见药师经。
【佛学常见辞汇】
一、自他身光明炽盛之愿;二、威德巍巍开晓众生之愿;三、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之愿;四、使一切众生安立大乘之愿;五、使一切众生行梵行具三聚戒之愿;六、使一切不具者诸根完具之愿;七、除一切众生众病,令身心安乐,證得无上菩提之愿;八、转女成男之愿;九、使诸有情解脱天魔外道缠缚,邪思恶见稠林,引摄正见之愿;十、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之愿;十一、使饥渴众生得上食之愿;十二、使贫乏无衣服者得妙衣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