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唐扬州江都人,字泰和。李善子。早擅才名,工文善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其父注《文选》,邕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性豪侈,不拘细行。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中宗时,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县丞。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尉。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代宗时,追赠秘书监。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邕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邕少知名,博闻强志。长安初,召拜左拾遗。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尉。后历括、淄、滑、卫诸州刺史。邕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称“李北海”。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邕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
石林诗话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杜工部草堂诗话
金石录》曰:唐《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恨不见其诗。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8—714 【介绍】: 即唐少帝。唐朝皇帝。中宗第四子。初封北海王,进封温王,授右卫大将军。中宗卒,被韦后立为帝,韦败,逊位退居别所。终房州刺史。谥殇。
全唐文·卷九十九
重茂。中宗第四子。圣历三年封北海王。神龙初进封温王。授右卫大将军兼遥领并州大都督。未出阁。景龙四年。韦庶人临朝称制。立王为帝。韦氏败。逊位于睿宗。景云二年改封襄王。迁于集州。开元二年转房州刺史。薨。年十七。谥曰殇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宗室后裔。玄宗天宝中,历衢、黄二州刺史,兼防御使,袭封济北郡王。十四载,守河间郡,为史思明部攻陷,俘送东京。肃宗乾元元年,为商州刺史、兴平节度使。二年,兼豫、许、汝等州节度使。移镇剑南东川。上元二年,段子璋反,袭东川。奂败走,奔成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6—795 【介绍】: 唐汝州郏城人,字洵美。马炫弟。少学兵书战策,沉勇多算。安禄山反,燧劝范阳留守贾循归唐,循犹豫不决被杀,燧脱逃。代宗宝应中,累迁郑、怀、陇、商等州刺史。大历中,屡破李灵耀、田悦,迁河东节度使。入迁检校兵部尚书,封豳国公,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北平郡王。复以平李怀光功,迁光禄大夫,兼侍中,德宗赐《宸扆》、《台衡》二铭,言君臣相成之美。后以击吐蕃,误信与盟,致被袭击。遂罢节度使,解兵权,拜司徒,兼侍中。卒谥庄武。时以燧与李晟、浑瑊为“三大将”。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大历中为河阳三城使。汴将李灵曜反。燧击破之。迁河东节度使。又以破田悦功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兼魏博贝四州节度观察招讨使。兴元元年检校司徒。封北平郡王。讨平李怀光。迁光禄大夫兼侍中。与吐蕃盟平凉。为蕃军所劫。夺兵柄。守司徒。贞元五年图形凌烟阁。十一年薨。年七十。赠太尉。谥庄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9—801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韦述从子。少警悟,工诗,李白异之,授以古乐府。去为道士,更为僧,已而还俗。德宗时累官四门博士。贞元十二年四月,帝诞日,诏儒臣与佛老并对,质问大趣,渠牟有口辩,虽于三家未究解,然答问锋生,捷口水注,德宗为之意动。迁秘书郎,进诗七百言。寻迁右补阙、谏议大夫,恩宠甚厚。陆贽免相后,德宗倚信裴延龄及渠牟等,时渠牟张恩势以动天下,权侔人主。官终太常卿。卒谥忠。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9—801 一名尘外,号遗名子、北山子,排行二十四,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11岁能诗,李白授以古乐府之学。代宗大历四年(769)时已出家为道士。八、九年游湖州,已出家为僧,名尘外,与颜真卿、皎然等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大历末还俗。德宗贞元初为浙西节度从事,八年(792)征为四门博士。十二年奉诏参预三教论衡,为德宗称赏,拜右补阙,旋迁左谏议大夫。历太府卿、太常卿。十七年卒,谥忠。生平见权德舆《唐故太常卿韦公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渠牟工诗善书,权德舆称其诗“俪词比事,纤密清巧”。(《左谏议大夫韦公诗集序》)《全唐诗》存诗21首。又以尘外之名录其联句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题1首。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三
渠牟。京兆万年人。初为道士。复为僧。兴元中。韩滉镇浙西。奏授校书郎。进四门博士。贞元十二年擢右补阙内供奉。岁中至谏议大夫。再擢太常卿。贞元十七年卒。年五十三。赠刑部尚书。谥曰忠。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名不详,中唐时人。朱滔括兵,被令赴军,滔召问,令其作诗2首。事见孟棨《本事诗·情感》。《全唐诗》录此2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河阳人,字北渚,又字爽。韩愈从孙,韩老成子。宪宗元和十四年,愈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途中作有《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二首》。后湘于穆宗长庆三年擢进士第。为宣歙观察使从事,官至大理丞。小说家附会为韩湘子,遂为世所传“八仙”之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5—? 字北渚,又字清夫,排行二十一,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老成子,韩愈侄孙。10岁时父卒。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贬潮州刺史,相随南行,韩愈有诗相赠。穆宗长庆三年(823)登进士第。官至大理丞。《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九云韩愈有族侄自江淮来,有异术,能于冬日催开牡丹花,每花有诗一联。至北宋时,始附会为韩湘事。后世以其为八仙之一,称韩湘子。事迹散见《韩昌黎集》卷一〇、卷二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唐才子传》卷六、《登科记考》卷一九。《全唐诗》存诗2首,出《青琐高议》前集卷九,疑为宋人依托。
高万兴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6 【介绍】: 五代时河南人。少有武干。唐末为延州刺史胡敬璋骑将。敬璋死,率所部降后梁,太祖拜延州刺史,累迁鄜延节度使,封北平王。后唐庄宗时复以旧爵授之。卒于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3—921 【介绍】: 唐末五代时人,其先为回纥人。王景崇子。十岁时嗣父为成德军节度使。唐末附于朱温。及温建后梁,镕奉表称臣。开平四年,转投李存勖。为人仁而不武,不亲军政,多以阉人秉权,出纳决断,悉听所为。晚年惑于左道,事佛求仙。终为其部下所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4—921 其先回鹘部人,远祖没诺干为镇州节度使王武俊假子,子孙遂改姓王,世为镇州节度使。镕10岁,为三军推为镇州留后。不久,朝廷授为镇州节度使。僖宗中和五年(885),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常山郡王。文德元年(888),进太傅。昭宗时,为中书令,进封北平王,册拜太师。唐亡归后梁。晚年好事佛求仙,又盛饰馆宇于西山,登山临水,将佐士卒陪从者常不下万人。贞明七年(921),为其将王德明所杀。生平见卢质《王镕墓志铭》、《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及《新五代史》本传。《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三
镕。其先回鹘部人。父景崇。世袭镇州节度使。镕年十岁袭父位。昭宗朝赐号敦睦保定久大功臣。位至成德军节度使。守太师中书令。封赵王。梁祖称帝。奉梁正朔。同光中复臣附后唐。后为亲军所杀。
赵德钧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8 【介绍】: 五代幽州人。本名行实,后唐庄宗赐名李绍斌,后改今名。镇幽州凡十余年,甚有善政。后唐末帝清泰三年,契丹兵至太原,末帝诏德钧击之。德钧迟疑不从,通款契丹,求立以为帝,仍许石敬瑭长镇太原。契丹不许,遂降焉。敬瑭至,迎谒马前,敬瑭不礼。寻卒于契丹。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九
德钧本名行实。幽州人。后唐庄宗赐姓名曰绍斌。累迁沧州节度使。同光三年移镇幽州。明宗即位。归本姓。始改名德钧。天成中加侍中。授东北面招讨使。累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北平王。晋祖起义晋阳。末帝以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时范延光领兵于辽州。德钧欲并其军。奏请不从。乃遣使契丹。求立为帝。晋祖入立。契丹锁以入蕃。天福二年卒于契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948 【介绍】: 五代时后汉创建者。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初事后唐明宗。后佐石敬瑭起兵建后晋,累官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进中书令,封太原王。坐观契丹灭晋,旋称帝于晋阳,改名皓,迁都于汴,改国号汉,史称后汉。在位二年。庙号高祖。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
帝姓刘氏。讳皓。初名知远。其先沙陁部人。唐乾宁二年生。初事唐明宗。后事晋高祖。天福六年授北京留守。八年进中书令。开运二年封北平王。四年二月。少帝北迁。群臣劝进。即皇帝位。改今名。在位二年。年五十四。谥曰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 【介绍】: 名或作元。五代时钟陵人,字叔达,又字北苑。事南唐李煜为后苑副使。工画山水,以状如麻皮皴笔画山峦,讲究以水墨表现江南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汀渚掩映之景,极大丰富了山水画表现手法。又工设色山水,山石少皴纹,景物富丽,有李思训之韵致。与释巨然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画坛之巨擘,对后世影响甚大。存世作品有《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京兆万年人,字允明。王处存弟。仕唐为义武军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后为义武军留后。与朱温通好,温表为义武军节度使,累封太原王。温建后梁,封北平王。后绝后梁,归李存勖,常与梁战。十余年后,为其养子王都所杀。年六十一。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
董源(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事南唐为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然《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等书俱列为宋人。源工画,人物牛虎皆精妙,而尤擅山水。其后僧巨然加以发展,世称「董巨」,为当时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存世作品有《潇湘》、《夏山》等图。参《宣和画谱》卷一一,《图画见闻志》卷三,《十国春秋》卷三一等。
杜北山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杜北山,与薛泳同时(《诗渊》册一页七○○)。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