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8,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下一页
三化身──佛化身三
四句──化应身四句
四教──化仪四教
四教──化法四教
四禅变化
八种变化
十种化不失时──佛十种化不失时
大化身
小化身
化教通内外众
欲天难化
色天难化
鬼化生
大化身千丈
佛类词典(续上)
二化身──大小二化身三化身──佛化身三
四句──化应身四句
四教──化仪四教
四教──化法四教
四禅变化
八种变化
十种化不失时──佛十种化不失时
大化身
小化身
化教通内外众
欲天难化
色天难化
鬼化生
大化身千丈
二化身──大小二化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大化身〕,谓佛被大乘菩萨之机,或现八万四千相好之身,或现微尘数相好之身,满虚空中,是名大化身。
〔二、小化身〕,谓佛被小乘及人天等机,或现三十二相,一丈六尺之身,是名小化身。(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狮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大化身〕,谓佛被大乘菩萨之机,或现八万四千相好之身,或现微尘数相好之身,满虚空中,是名大化身。
〔二、小化身〕,谓佛被小乘及人天等机,或现三十二相,一丈六尺之身,是名小化身。(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狮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
三化身──佛化身三
【三藏法数】
(出观佛三昧海经)
〔一、大化身千丈〕,大化身千丈者,谓如来为应十地已前等诸菩萨演说妙法,令其进修,向于佛果,故化现千丈之身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小化身丈六〕,小化身丈六者,谓如来为应二乘、凡夫之人,说于四谛等法,令其舍妄归真,而得开悟,故化现丈六之身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随类不定〕,随类不定者,谓如来誓愿弘深,慈悲普覆,随诸种类,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等也。
(出观佛三昧海经)
〔一、大化身千丈〕,大化身千丈者,谓如来为应十地已前等诸菩萨演说妙法,令其进修,向于佛果,故化现千丈之身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小化身丈六〕,小化身丈六者,谓如来为应二乘、凡夫之人,说于四谛等法,令其舍妄归真,而得开悟,故化现丈六之身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随类不定〕,随类不定者,谓如来誓愿弘深,慈悲普覆,随诸种类,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等也。
四句──化应身四句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化身非应〕,谓佛随类变现龙鬼等形,不为佛身,是名化身非应。
〔二、应身非化〕,谓地前菩萨所见佛身,即是随机应现,非五趣摄,是名应身非化。(地前菩萨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五趣者,天趣、人趣、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亦应亦化〕,谓诸声闻所见佛身,见诸相好,皆因修成,名之为应。无而忽有,名之为化,是名亦应亦化。
〔四、非应非化〕,谓佛法、报二身,非属应、化,是名非应非化。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化身非应〕,谓佛随类变现龙鬼等形,不为佛身,是名化身非应。
〔二、应身非化〕,谓地前菩萨所见佛身,即是随机应现,非五趣摄,是名应身非化。(地前菩萨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五趣者,天趣、人趣、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亦应亦化〕,谓诸声闻所见佛身,见诸相好,皆因修成,名之为应。无而忽有,名之为化,是名亦应亦化。
〔四、非应非化〕,谓佛法、报二身,非属应、化,是名非应非化。
四教──化仪四教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化仪者,如来出世一代化物之仪式也。
〔一、顿教〕,谓不谈小乘,直说大法,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
〔二、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法,此名渐中,即净名等经也。后于般若会上,广谈空慧之法,淘汰二乘执小之情,会一切法皆归大乘,此名渐末,即般若经也。如是自浅至深,次第而进,故名渐教。(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秘密教〕,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众同会听法,所闻各异,彼不知此,此不知彼,隐密赴机,故名秘密教。
〔四、不定教〕,不定者,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听法之众,或闻小法而證大果;或闻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
(出天台四教仪)
化仪者,如来出世一代化物之仪式也。
〔一、顿教〕,谓不谈小乘,直说大法,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
〔二、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法,此名渐中,即净名等经也。后于般若会上,广谈空慧之法,淘汰二乘执小之情,会一切法皆归大乘,此名渐末,即般若经也。如是自浅至深,次第而进,故名渐教。(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秘密教〕,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众同会听法,所闻各异,彼不知此,此不知彼,隐密赴机,故名秘密教。
〔四、不定教〕,不定者,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听法之众,或闻小法而證大果;或闻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
四教──化法四教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化法者,佛化众生之方法也。
〔一、藏教〕,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
〔二、通教〕,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證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
〔三、别教〕,别即隔别不同之义。谓别前藏、通,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别前藏、通者,谓此教独被菩萨,不涉二乘所修也。别后圆教者,谓此教所谈法门,行相隔历次第,而不圆融也。)
〔四、圆教〕,圆即不偏之义。谓此教所诠中道之理,性相圆融,事理无碍,法法具足,故名圆教。
(出天台四教仪)
化法者,佛化众生之方法也。
〔一、藏教〕,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
〔二、通教〕,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證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
〔三、别教〕,别即隔别不同之义。谓别前藏、通,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别前藏、通者,谓此教独被菩萨,不涉二乘所修也。别后圆教者,谓此教所谈法门,行相隔历次第,而不圆融也。)
〔四、圆教〕,圆即不偏之义。谓此教所诠中道之理,性相圆融,事理无碍,法法具足,故名圆教。
四禅变化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变即转变,化即幻化。谓此四禅诸天,于五欲胜妙之境,悉能次第种种变化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一、初禅天二变化〕,初禅天二变化者,一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二、第二禅天三变化〕,第二禅天三变化者,一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三、第三禅天四变化〕,第三禅天四变化者,一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四、第四禅天五变化〕,第四禅天五变化者,一者能于四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五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出大智度论)
变即转变,化即幻化。谓此四禅诸天,于五欲胜妙之境,悉能次第种种变化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一、初禅天二变化〕,初禅天二变化者,一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二、第二禅天三变化〕,第二禅天三变化者,一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三、第三禅天四变化〕,第三禅天四变化者,一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四、第四禅天五变化〕,第四禅天五变化者,一者能于四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五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八种变化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能作小〕,谓菩萨以变化力,能化自他之身,而作小身;或化世界内所有小物,皆如微尘,是名能作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能作大〕,谓菩萨以变化力,能化自他之身,而作大身;或化世界内所有大物,乃至满虚空中,是名能作大。
〔三、能作轻〕,谓菩萨以变化力,能令自己身轻,亦能令人身轻;或使世界及所有物,悉令轻如鸿毛,是名能作轻。
〔四、能作自在〕,谓菩萨以变化力,能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以长为短,以短为长。如是等相,种种自在无碍,是名能作自在。
〔五、能有主〕,主,即主宰也。谓菩萨以变化力,能化为大人,而作主宰,降伏摄受一切众生,而得自在,是名能有主。
〔六、能远到〕,谓菩萨以变化力,而能远到。凡有四种:一、飞行远到。二、此没彼出。三、移远令近不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是名能远到。
〔七、能动地〕,谓菩萨以变化力,能令大地六种震动,是名能动地。(六种震动者,一动、二起、三漏、四震、五吼、六击也。)
〔八、随意所欲尽能得〕,谓菩萨以变化力,能令一身作多身,多身作一身,通岩透石,履水蹈空,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金作石,石作金,是名随意所欲尽能得。
(出法界次第)
〔一、能作小〕,谓菩萨以变化力,能化自他之身,而作小身;或化世界内所有小物,皆如微尘,是名能作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能作大〕,谓菩萨以变化力,能化自他之身,而作大身;或化世界内所有大物,乃至满虚空中,是名能作大。
〔三、能作轻〕,谓菩萨以变化力,能令自己身轻,亦能令人身轻;或使世界及所有物,悉令轻如鸿毛,是名能作轻。
〔四、能作自在〕,谓菩萨以变化力,能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以长为短,以短为长。如是等相,种种自在无碍,是名能作自在。
〔五、能有主〕,主,即主宰也。谓菩萨以变化力,能化为大人,而作主宰,降伏摄受一切众生,而得自在,是名能有主。
〔六、能远到〕,谓菩萨以变化力,而能远到。凡有四种:一、飞行远到。二、此没彼出。三、移远令近不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是名能远到。
〔七、能动地〕,谓菩萨以变化力,能令大地六种震动,是名能动地。(六种震动者,一动、二起、三漏、四震、五吼、六击也。)
〔八、随意所欲尽能得〕,谓菩萨以变化力,能令一身作多身,多身作一身,通岩透石,履水蹈空,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金作石,石作金,是名随意所欲尽能得。
十种化不失时──佛十种化不失时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一、成等正觉化不失时〕,谓如来出现世间,成佛道已,随机应感,适彼时缘,而起化导,是为成等正觉化不失时。
〔二、成熟有缘化不失时〕,谓如来了知众生善根成熟,随时化度,咸令解脱,是为成熟有缘化不失时。
〔三、授菩萨记化不失时〕,谓如来能知菩萨久修梵行,功业成就者,即与授菩提之记,是为授菩萨记化不失时。(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示现神力化不失时〕,谓如来随其众生所宜,示现威神之力,令生信乐,而得开解,是为示现神力化不失时。
〔五、示现佛身化不失时〕,谓如来随顺众生所宜,而现相好之身,令其咸获利益,是为示现佛身化不失时。
〔六、住于大舍化不失时〕,谓如来修无著行,具大舍心,随顺时缘,化利一切众生,而不见有能化、所化之想,是为住于大舍化不失时。
〔七、入诸聚落化不失时〕,谓如来以大悲心,随顺时缘,摄化一切众生,遍入城邑聚落,普作饶益,是为入诸聚落化不失时。
〔八、摄诸净信化不失时〕,谓如来具无碍智,能知众生清净信心,随顺时缘,而摄化之,是为摄诸净信化不失时。
〔九、调恶众生化不失时〕,谓如来以大威神之力,调伏暴恶众生,令其舍恶迁善,不失时宜,是为调恶众生化不失时。
〔十、现佛神通化不失时〕,谓如来以不思议力,示现神通,于一念中,饶益一切众生,不失时宜,是为现佛神通化不失时。
(出华严经)
〔一、成等正觉化不失时〕,谓如来出现世间,成佛道已,随机应感,适彼时缘,而起化导,是为成等正觉化不失时。
〔二、成熟有缘化不失时〕,谓如来了知众生善根成熟,随时化度,咸令解脱,是为成熟有缘化不失时。
〔三、授菩萨记化不失时〕,谓如来能知菩萨久修梵行,功业成就者,即与授菩提之记,是为授菩萨记化不失时。(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示现神力化不失时〕,谓如来随其众生所宜,示现威神之力,令生信乐,而得开解,是为示现神力化不失时。
〔五、示现佛身化不失时〕,谓如来随顺众生所宜,而现相好之身,令其咸获利益,是为示现佛身化不失时。
〔六、住于大舍化不失时〕,谓如来修无著行,具大舍心,随顺时缘,化利一切众生,而不见有能化、所化之想,是为住于大舍化不失时。
〔七、入诸聚落化不失时〕,谓如来以大悲心,随顺时缘,摄化一切众生,遍入城邑聚落,普作饶益,是为入诸聚落化不失时。
〔八、摄诸净信化不失时〕,谓如来具无碍智,能知众生清净信心,随顺时缘,而摄化之,是为摄诸净信化不失时。
〔九、调恶众生化不失时〕,谓如来以大威神之力,调伏暴恶众生,令其舍恶迁善,不失时宜,是为调恶众生化不失时。
〔十、现佛神通化不失时〕,谓如来以不思议力,示现神通,于一念中,饶益一切众生,不失时宜,是为现佛神通化不失时。
大化身
【三藏法数】
谓佛被大乘菩萨之机,或现八万四千相好之身,或现微尘数相好之身,满虚空中,是名大化身。
谓佛被大乘菩萨之机,或现八万四千相好之身,或现微尘数相好之身,满虚空中,是名大化身。
小化身
【三藏法数】
谓佛被小乘及人天等机,或现三十二相,一丈六尺之身,是名小化身。(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狮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
谓佛被小乘及人天等机,或现三十二相,一丈六尺之身,是名小化身。(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狮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
化教通内外众
【三藏法数】
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
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
欲天难化
【三藏法数】
谓欲界诸天,著于上妙五欲,难以教化,是名欲天难化。(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谓欲界诸天,著于上妙五欲,难以教化,是名欲天难化。(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色天难化
【三藏法数】
谓色界诸天,多味著世间禅定之乐,无厌恶心,不求出离,难以教化,是名色天难化。
谓色界诸天,多味著世间禅定之乐,无厌恶心,不求出离,难以教化,是名色天难化。
鬼化生
【三藏法数】
谓不从胎卵等生,但无而忽有,变现不测,此鬼即为化生也。
谓不从胎卵等生,但无而忽有,变现不测,此鬼即为化生也。
大化身千丈
【三藏法数】
大化身千丈者,谓如来为应十地已前等诸菩萨演说妙法,令其进修,向于佛果,故化现千丈之身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大化身千丈者,谓如来为应十地已前等诸菩萨演说妙法,令其进修,向于佛果,故化现千丈之身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