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权化之外,有实化。同一丈六之释尊,法华已前为权化,法华已后为实化。
(术语)权化之外,有实化。同一丈六之释尊,法华已前为权化,法华已后为实化。
乐变化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梵名须涅蜜陀。旧译化自乐天,或化乐天。新译乐变化天,或妙变化天。欲界六天中第五重之天也。自以通力自在变作妙乐而娱乐,故名。智度论九曰:「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佛地论五曰:「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俱舍颂疏世品一曰:「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可洪音义一曰:「妙变化天,乐变化天王也。大智度论云:须涅蜜陀,秦言化乐天,唐言乐变化天。」然玄应师有别释。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乐变化天,五孝切。但此天虽有宝女,于变化者心多爱著,于男亦尔,故以名焉。旧言化乐天,音洛,失之久矣。」即爱乐变化男女之意。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名。
(界名)梵名须涅蜜陀。旧译化自乐天,或化乐天。新译乐变化天,或妙变化天。欲界六天中第五重之天也。自以通力自在变作妙乐而娱乐,故名。智度论九曰:「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佛地论五曰:「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俱舍颂疏世品一曰:「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可洪音义一曰:「妙变化天,乐变化天王也。大智度论云:须涅蜜陀,秦言化乐天,唐言乐变化天。」然玄应师有别释。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乐变化天,五孝切。但此天虽有宝女,于变化者心多爱著,于男亦尔,故以名焉。旧言化乐天,音洛,失之久矣。」即爱乐变化男女之意。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名。
适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应缘而教化适宜也。璎珞经上曰:「适化随宜。」肇论曰:「适化众生谓之沤和。」三论玄义曰:「适化无方,陶诱非一。」
(术语)应缘而教化适宜也。璎珞经上曰:「适化随宜。」肇论曰:「适化众生谓之沤和。」三论玄义曰:「适化无方,陶诱非一。」
缘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劝化同。劝化有缘者,使行布施也。禅苑清规曰:「堂主缘化。」
(术语)与劝化同。劝化有缘者,使行布施也。禅苑清规曰:「堂主缘化。」
导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导引教化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如来导化各能宣布。」
(术语)导引教化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如来导化各能宣布。」
兴化
【佛学大辞典】
(人名)魏府兴化山存奘禅师。临济玄之法嗣。后唐庄宗之师。灭后敕谥广济大师。见传灯录十二。
(人名)魏府兴化山存奘禅师。临济玄之法嗣。后唐庄宗之师。灭后敕谥广济大师。见传灯录十二。
兴化打中
【佛学大辞典】
(公案)僧问四方八面来时如何?师云:打中间底。僧便礼拜师云:山僧昨日赴个村斋,途中遇一阵狂风暴雨,向古庙里避得过。见五灯会元十一兴化章。
(公案)僧问四方八面来时如何?师云:打中间底。僧便礼拜师云:山僧昨日赴个村斋,途中遇一阵狂风暴雨,向古庙里避得过。见五灯会元十一兴化章。
迁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迁者迁移,化者化灭,通谓人之死。原为儒典之语。前汉书外戚传曰:「李夫人卒,武帝自作赋曰:(中略)忽迁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飞扬。」文选魏文帝典籍论文曰:「日月游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亦志士之大痛也。」佛者更为说,偏名释氏之死,化者化度,教化济度众生也。迁者迁移,此处众生之缘尽,而化度之事,移于他方之义也。大乘义章五本曰:「菩萨后时迁化他土。」广弘明集哭玄奘文曰:「上人迁化于异方。」释氏要览曰:「释氏死谓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从便称之,盖异俗也。」
(术语)迁者迁移,化者化灭,通谓人之死。原为儒典之语。前汉书外戚传曰:「李夫人卒,武帝自作赋曰:(中略)忽迁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飞扬。」文选魏文帝典籍论文曰:「日月游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亦志士之大痛也。」佛者更为说,偏名释氏之死,化者化度,教化济度众生也。迁者迁移,此处众生之缘尽,而化度之事,移于他方之义也。大乘义章五本曰:「菩萨后时迁化他土。」广弘明集哭玄奘文曰:「上人迁化于异方。」释氏要览曰:「释氏死谓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从便称之,盖异俗也。」
遗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遗于后人之教化也。梁高僧传一曰:「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术语)遗于后人之教化也。梁高僧传一曰:「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随缘化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随缘教化众生也。
(术语)随缘教化众生也。
应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应者应现。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也。化者变化。应真佛缘而变化种种也。西域记七曰:「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夫。」
【佛学常见辞汇】
应众生之机缘而化现的佛身。
(术语)应者应现。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也。化者变化。应真佛缘而变化种种也。西域记七曰:「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夫。」
【佛学常见辞汇】
应众生之机缘而化现的佛身。
应化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单曰应身,化身。三身中之第三。自真体变现者。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现佛身教化众生,名应身,现九界身,皆名化身,合称为应化身,为三身之一。
(术语)又单曰应身,化身。三身中之第三。自真体变现者。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现佛身教化众生,名应身,现九界身,皆名化身,合称为应化身,为三身之一。
应化声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声闻之一。本体虽为佛菩萨,而为导他姑现声闻之身者。舍利弗,目连之类。见法华文句四上,三藏法数十六。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种声闻)
【三藏法数】
应谓应现,化即变化。谓此声闻,本是诸佛、菩萨,内秘真实之行,外现声闻之身,而能引接前之二种声闻,归于大乘,及广化众生,令入佛道,是名应化声闻。
【三藏法数】
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闻。
(术语)四种声闻之一。本体虽为佛菩萨,而为导他姑现声闻之身者。舍利弗,目连之类。见法华文句四上,三藏法数十六。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种声闻)
【三藏法数】
应谓应现,化即变化。谓此声闻,本是诸佛、菩萨,内秘真实之行,外现声闻之身,而能引接前之二种声闻,归于大乘,及广化众生,令入佛道,是名应化声闻。
【三藏法数】
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闻。
应化利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菩萨之应现,为诸众生说法,使入佛道,与以无上之利益也。
【佛学常见辞汇】
诸佛菩萨应现,都是为了向众生说法,利益众生。
(术语)诸佛菩萨之应现,为诸众生说法,使入佛道,与以无上之利益也。
【佛学常见辞汇】
诸佛菩萨应现,都是为了向众生说法,利益众生。
应化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身之佛,应现无量之身也。菩萨璎珞经上自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种之法身。法性身,应化法身是也。谓于第一义谛之法流水中,由实性生智,故为实智之法身。法名自体,集藏为身。一切众生之善根,感此实智之法身,故法身能现应无量之法身。一切世界国土身,一切众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萨身,皆悉能现不可思议身云。又同经下有二法身。一,果极法身。二,应化法身。其应化法身如影之随形,以果身为常故,应身亦为常。是即他受用报身及应身,化身等总名为法身也。(参见: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谓法身的佛菩萨应现无量的身体。
(术语)法身之佛,应现无量之身也。菩萨璎珞经上自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种之法身。法性身,应化法身是也。谓于第一义谛之法流水中,由实性生智,故为实智之法身。法名自体,集藏为身。一切众生之善根,感此实智之法身,故法身能现应无量之法身。一切世界国土身,一切众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萨身,皆悉能现不可思议身云。又同经下有二法身。一,果极法身。二,应化法身。其应化法身如影之随形,以果身为常故,应身亦为常。是即他受用报身及应身,化身等总名为法身也。(参见: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谓法身的佛菩萨应现无量的身体。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