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寿陵步
 
失本步
 
失步人
  
忘却金闺故步
 
矜学步
 
羡邯郸
   
相关人物
公子牟
 
公孙龙
 
庄子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598~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汉书》卷一百上〈叙列传上〉~4206~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髣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简释

邯郸步:指学习方法不当,不仅未学到新技能,反而失去了原有技能。宋欧阳修《镇阳读书》:“有类邯郸步,两失皆茫茫。”


例句

邯郸笑匍匐,燕蒯受揶揄。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李白 古风之三十五

耻矜学步贻身患,岂慕醒狂蹑祸阶。 李绅 州中小饮便别牛相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昔余迷学步,投迹忝词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

典故
匍匐礼


《诗经·邶风·谷风》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东汉·郑玄笺:「匍匐,言尽力也。」

例句

联翩匍匐礼,意气死生亲。 杜甫 奉赠萧二十使君

《國語辭典》:匍匐  拼音:pú fú
1.手足伏地爬行。《庄子。秋水》:「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伏质就地,匍匐北进。」也作「匍伏」、「蒲伏」、「蒲服」。
2.比喻急遽、尽力。《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文选。刘琨。答卢谌诗》:「裹粮携弱,匍匐星奔。」
《国语辞典》:匍匐奔丧(匍匐奔丧)  拼音:pú fú bēn sāng
急急忙忙从远方奔赴亲丧。
《国语辞典》:寿陵匍匐(寿陵匍匐)  拼音:shòu líng pú fú
战国时,有一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见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著学。结果非但没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遂爬著回去。典出《庄子。秋水》。后比喻仿效他人不成,反失去原有的技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杜笃、贾逵之曹,刘珍、潘勖之辈,欲穿明珠,多贯鱼目。可谓寿陵匍匐,非复邯郸之步。」也作「寿陵失步」。
《漢語大詞典》:邯郸匍匐(邯鄲匍匐)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后因以“邯郸匍匐”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金 元好问 《刘君用可庵》诗之二:“著脚绳桥已足忧, 邯郸 匍匐更堪羞。”参见“ 邯郸学步 ”。
《國語辭典》:邯郸学步(邯鄲學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有个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看到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著学。结果不但没有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典出《庄子。秋水》。后用来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歧路灯》第一○一回:「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作「学步邯郸」。
分類:模仿不成
《漢語大詞典》:匍匐而行
蹑手蹑脚地走动或慢慢地走动。例如:朝东走,沿着阴暗的一边顽固地匍匐而行下去。
《國語辭典》:匍匐茎(匍匐莖)  拼音:pú fú jīng
植物的茎,不直立在空中,只伏卧于地上水平生长,且会在节上产生不定根者。
《国语辞典》:匍匐前进(匍匐前进)  拼音:pú fú qián jìn
以手、足著地向前爬行。多用于军事训练、演习或战斗中。如:「作战时,军人常以匍匐前进的方式通过障碍。」
《國語辭典》:匍匐之救  拼音:pú fú zhī jiù
本指邻里有凶祸发生,尽力照料。语本《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后多用以形容不顾一切竭力救助。《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盖君人者,视民如父母,有憯怛之忧,有忠和之教,匍匐之救。」
《國語辭典》:蒲伏  拼音:pú fú
爬行。《文选。枚乘。七发》:「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沋沋湲湲,蒲伏连延。」也作「匍匐」。
分類:匍匐伏地
《漢語大詞典》:趋伏(趨伏)
犹匍匐。 清 程世爵 《笑林广记·惧内令》:“每早起膝行趋伏奩次,叩首如响柝。”
分類:匍匐
《国语辞典》:伏祈  拼音:fú qí
恭敬地祈望。伏,敬辞,匍匐在地的意思,表恭敬。
《漢語大詞典》:跁跒
徘徊。 南唐 李建勋 《送八分书与友人继以诗》:“跁跒为诗跁跒书,不封将去寄仙都。” 清 徐大容 《拾砚斋观曹云西山水画卷》诗:“诗成跁跒发浩叹,扰扰得失将何为。”
(1).匍匐而前。 元 张翥 《蟠松引》:“悬知根受元气大,跁跒力争崖石碍。”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十七:“不能直前曰跁跒。”
(2).蹲伏。 唐 陆龟蒙 皮日休 《报恩寺南池联句》:“跁跒松形矮,般跚檜樾矬。” 清 顾图河 《断砚歌为姜西溟先辈赋砚为家梁汾舍人击碎》:“君不见 姜侯 醉作草圣狂而颠,怒猊跁跒龙蜿蜒。”
《国语辞典》:蔓荆(蔓荆)  拼音:màn jīng
植物名。马鞭草科黄荆属,常绿匍匐小灌木。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揉汁会发出浓厚的芳香。单叶,倒卵形或圆形,对生。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密花,花冠二唇形,上唇二裂,下唇三裂,深蓝色或紫色。核果球形,乾燥后称为「蔓荆子」,是上品药材。生长在海滨沙地,量多而普遍,有定沙作用。也称为「海埔姜」。
《漢語大詞典》:寿陵失步(壽陵失步)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后以“寿陵失步”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五:“丑女来效顰,还家惊四邻。 寿陵 失本步,笑杀 邯郸 人。” 秦牧 《艺海拾贝·“邯郸学步”》:“自从 庄子 的著作中叙述了它以后,‘邯郸学步’或者‘寿陵失步’这句成话,常常被许多人所引用。”
《國語辭典》:学步(學步)  拼音:xué bù
1.学习走路。如:「幼儿多在一岁半时开始学步。」
2.模仿别人。参见「邯郸学步」条。清。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江山如此人亦然,学步羞称时世贤。」
《國語辭典》:学步邯郸(學步邯鄲)  拼音:xué bù hán dān
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参见「邯郸学步」条。晋。桓玄 与释慧远书劝罢道:「今世道士,虽外毁仪容,而心过俗人,所谓道俗之际,可谓学步邯郸,匍匐而归。」《周书。卷四。十七。艺术传。赵文深传》:「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
分類:模仿不成
《國語辭典》:邯郸学步(邯鄲學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有个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看到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著学。结果不但没有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典出《庄子。秋水》。后用来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歧路灯》第一○一回:「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作「学步邯郸」。
分類:模仿不成
《漢語大詞典》:邯郸步(邯鄲步)
犹言 邯郸 学步。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序:“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踡;不学 邯郸 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宋 姜夔 《白石诗说》:“ 陶渊明 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 邯郸 步也。” 清 吕履恒 《长歌行送友人游大梁》:“后来者谁可与言,东里之顰 邯郸 步。”
分類: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