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企及  拼音:qì jí
1.踮起脚才能达到。比喻勉力去做,希望能达到。《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盖企及进取,士子之常志。」
2.赶上。《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传上。杜审言传》:「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漢語大詞典》:懋建
勉力建立。书·盘庚下:“无戏怠,懋建大命。” 孔 传:“勉立大教。”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驰骋风尘者,不懋建德业,务本求己,而偏徇高交以结朋党。”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懋建皇极,以熙庶功。” 明 唐顺之 《故礼部左侍郎薛瑄从祀议》:“陛下懋建皇极,身作君师,惠然留意理学之臣,博採於庶官之论,欲以定祀典而彰潜德,甚盛心也。”
分類:勉力建立
《漢語大詞典》:懋昭
(1).勉力宣明。书·仲虺之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 孔 传:“欲王自勉明大德。”国语·周语中:“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将自至。”
(2).褒美显扬。旧唐书·李晟传:“乃图厥容,列于斯阁,懋昭绩効,式表仪形。”
《漢語大詞典》:德懋
谓在德行上勉力。书·仲虺之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 孔 传:“勉於德者则勉之以官,勉於功者则勉之以赏。”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职劳可举,德懋宜升。”
分類:德行勉力
《漢語大詞典》:迈德(邁德)
语出《书·大禹谟》:“ 皋陶 迈种德。”谓勉力树德。 三国 魏 吴质 《在元城与魏太子笺》:“迈德种恩,树之风声。”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拔奇夷难,迈德振民。” 唐 皮日休 《补〈大戴礼·祭法〉文》:“吾之先师 仲尼 ,迈德于百王,垂化于万世。”
分類:勉力
《國語辭典》:蹶张(蹶張)  拼音:jué zhāng
1.以足踏弩而发射。《汉书。卷四二。申屠嘉传》:「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唐。颜师古。注:「今之弩,以手张者曰『擘张』,以足蹋者曰『蹶张』。」
2.用手足支撑物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九。盗侠》:「有婢晨治地,见紫衣带垂于寝床下,视之,乃小奴蹶张其床而负焉。」
《漢語大詞典》:强济(强濟)
亦作“彊济”。 勉力挽救。汉书·王莽传中:“赤世计尽,终不可强济。”
分類:勉力挽救
《漢語大詞典》:迈种(邁種)
勉力树德。语出《书·大禹谟》:“ 皋陶 迈种德。” 宋 强至 《贺致政少傅启》:“恭以某官全德迈种,英猷济时。士林以师保而允怀,王室繄股肱而是赖。”参见“ 迈德 ”。
分類:勉力
《漢語大詞典》:迈德(邁德)
语出《书·大禹谟》:“ 皋陶 迈种德。”谓勉力树德。 三国 魏 吴质 《在元城与魏太子笺》:“迈德种恩,树之风声。”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拔奇夷难,迈德振民。” 唐 皮日休 《补〈大戴礼·祭法〉文》:“吾之先师 仲尼 ,迈德于百王,垂化于万世。”
分類:勉力
《漢語大詞典》:敏行
指勉力修身。语本《论语·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汉书·东方朔传:“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
分類:勉力修身
《漢語大詞典》:敏求
勉力以求。语本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刘宝楠 正义:“敏,勉也。言黽勉以求之者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 郭沫若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他的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那个简略自传,也表示着他一生都在困学敏求当中过活。”
分類:勉力
《漢語大詞典》:强恕
勉力于恕道。孟子·尽心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孙奭 疏:“言勉强以忠恕之道而行之,以求仁之术最近。” 宋 王安石 《王任试大理评事充节推知县制》:“维能强恕以求仁,然后副吾置吏为民之意。”
分類:勉力
《漢語大詞典》:强忍
亦作“彊忍”。 勉力忍耐,勉强忍耐。国语·楚语下:“彊忍犯义,毅也。” 韦昭 注:“彊,彊力也;忍,忍犯义也。”史记·留侯世家:“彊忍,下取履。” 杨朔 《雪花飘飘》:“﹝ 百岁 ﹞强忍着说:‘爹,别哭了。’”
《國語辭典》:矫厉(矯厲)  拼音:jiǎo lì
为求树立高尚的名声,言行乃超越常情。《晋书。卷九八。王敦传》:「敦务自矫厉,雅尚清谈,口不言财色。」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序〉:「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漢語大詞典》:强步
勉力步行。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天雨花》第五回:“小人自去来寻访,颇能强步病离身。”
分類:勉力步行
《漢語大詞典》:懋明
勉力辨明。 宋 司马光 《谢检讨启》:“自微贯穿前载,浹洽旧闻,稽古侔 倚相 之才,敍事识 子长 之体,则何以懋明得失,考合异同?” 宋 司马光 《策问》之三:“圣人规为必不妄也,子大夫其懋明之。”
分類:勉力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