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生六十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之修行时也。极速者三生得极果,极迟者六十劫得极果。俱舍二十三曰:「极速三生方得解脱。」俱舍光记二十三曰:「此据声闻,极疾三生修加行,极迟六十劫修加行。」
三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阿僧祇劫。三无数劫。菩萨修行之年时。【又】真言所立三妄执之异名。劫有时分与妄执之二义。今取妄执之义。凡妄惑有百六十心,分之为三重:一、粗妄执,执实我者。二、细妄执,执实法者,三、极细妄执,障中道之无明也。见真言广名目六。【又】过现未三世之劫。过去名庄严劫,现在名贤劫,未来名星宿劫。见佛祖统纪三十。又法苑珠林劫量篇曰:「夫劫者,大小之内,各有三焉。大则水火风而为灾,小则刀馑疫以为害。」
【佛学常见辞汇】
1。三大阿僧祇劫的简称,又名三无数劫,即菩萨修行成佛所须经过的年数。2。指过去现在未来三劫,过去劫名庄严劫,现在劫名贤劫,未来劫名星宿劫。
【佛学次第统编】
劫者梵语,具云劫跛,密教与显教立说不同,显教三劫,即三阿僧祇劫,即三乘教菩萨所经历之因位修行之时间也。是就时分言,真言密教,于人法二执之上,分为粗、细、极细之三重,是就妄执言。
以一重之粗妄执为初劫。
一重之细妄执为第二劫。
一重之极细妄执为第三劫。
真言行者,依于三密之加持力,一生度此三妄执者,以父母所生之身,而即身成佛,故不经时分之三劫也。
三劫三千佛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三劫一一有一千佛出世。(参见:三世三千佛)
三世三千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过去世庄严劫之一千佛,现在世贤劫之一千佛,未来星宿劫之一千佛,合成三千佛也。此中贤劫即现在劫之千佛出世时代,经论之所论,出没隐显不一定。佛祖统记三十记诸经论之勘考。药王经于三劫千佛各举首尾之佛名。三千佛名经具列其名。贤愚经出贤劫千佛之名。但明藏之佛名经,与药王经首尾佛名同,麓藏之佛名经,仅贤劫千佛之首尾与前二经同,他二劫不同也。秘藏记末谓本来无量无数差别智身之功德庄严藏为过去千佛,最初起普贤行者为贤劫千佛,又说身有无量无数之如来如法修行烦恼云散,本有如来出现之未来千佛。贤劫千佛。(参见:贤劫)
三劫三千佛名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失译人名。先举五十三佛。次举三劫各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一卷,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一卷,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一卷之合本经也。藏经目录揭别名。
三阿僧祇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成佛之年时也。阿僧祇劫Asam%khyeyakalpa者,译言无数长时,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以之区别为三期之无数长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起信论曰:「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證亦等。此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劫有大中小三者,此劫为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此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于数万之佛。(参见:劫)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梵语阿僧祇劫,华言无数时。此三僧祇,且约释迦如来修菩萨道时以论分限也。俱舍论问云:既云无数,何复言三?答曰:言无数者,显不可数,非无数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
〔初阿僧祇〕,谓如来始从古释迦佛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到瓦师舍寄宿;瓦师以草座、灯明、石蜜浆三事奉佛。发愿云: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无异。故今作佛,亦号释迦文也。梵语尸弃,又云式弃,华言火。)
〔二阿僧祇〕,谓如来次从尸弃佛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然灯佛者,大论云:佛初生时,身光如灯,后至成佛,遂名然灯。彼时释迦佛号曰儒童,以五茎莲华献佛,及礼佛足,见地污湿,即解鹿皮衣覆之,掩泥不足,乃解发覆地,令佛蹈而过之。佛因记曰:汝自此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作佛,号释迦文。)
〔三阿僧祇〕,谓如来次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梵语毗婆尸,亦名维卫,华言胜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智度论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别时节。」又曰:「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时名劫。」释迦氏谱曰:「劫波,此土译之名长时也。」慧苑音义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腊波,此翻为长时。」劫有二种:一名器世间,就世界成坏而立之数量也。如成劫坏劫增劫减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坏空谓之劫。」二名岁数劫,算昼夜日月之数量者。法华论曰:「示现五种劫:一者夜,二者昼,三者月,四者时,五者年。」智度论三十八曰:「有人言:时节岁数名为小劫,如法华经中,舍利弗作佛时,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问。
【佛学次第统编】
就世之相续迁变言之,即所谓劫。劫者梵语劫簸之略,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时计算之极长时节也。又译称大时,劫有小中大三者,下分述之:
三祇百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在三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修感三十二相之福业,乃成佛。俱舍论十八曰:「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五六七千佛。」又「馀百劫方修各百福庄严。」止观三曰:「三阿僧祇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劫种相好获五神通。」释签四曰:「三藏菩萨明位为三,初三祇位,次百劫,三佛果位。」
【佛学常见辞汇】
谓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万行,又于百劫间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业,最后才能成佛。
三祇百大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祇百劫)
三祇百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在三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修感三十二相之福业,乃成佛。俱舍论十八曰:「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五六七千佛。」又「馀百劫方修各百福庄严。」止观三曰:「三阿僧祇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劫种相好获五神通。」释签四曰:「三藏菩萨明位为三,初三祇位,次百劫,三佛果位。」
【佛学常见辞汇】
谓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万行,又于百劫间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业,最后才能成佛。
三僧祇百大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为度他而作三阿僧祇劫之修行,更为自己成佛之身感三十二相,而于百大劫间植无量之福德。
大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成住坏空之四期为一周。为八十增减之时量。旧译称之为四中劫。新译称之为八十中劫。(参见:劫)
【佛学常见辞汇】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佛学次第统编】
大劫者,合四中劫,一成、一住、一坏、一空,为一大劫。
一、成劫 历第一次中劫,名曰成劫。
二、住劫 历第二次中劫,名曰住劫。
三、坏劫 历第三次中劫,名曰坏劫。
四、空劫 历第四次中劫,名曰空劫。
合四中劫,共计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凡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世界,皆悉具此四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智度论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别时节。」又曰:「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时名劫。」释迦氏谱曰:「劫波,此土译之名长时也。」慧苑音义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腊波,此翻为长时。」劫有二种:一名器世间,就世界成坏而立之数量也。如成劫坏劫增劫减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坏空谓之劫。」二名岁数劫,算昼夜日月之数量者。法华论曰:「示现五种劫:一者夜,二者昼,三者月,四者时,五者年。」智度论三十八曰:「有人言:时节岁数名为小劫,如法华经中,舍利弗作佛时,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问。
【佛学次第统编】
就世之相续迁变言之,即所谓劫。劫者梵语劫簸之略,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时计算之极长时节也。又译称大时,劫有小中大三者,下分述之:
大劫宾宁
【佛学大辞典】
(人名)Mahakapphina,阿弥陀经曰:「摩诃劫宾那。」比丘名。贤愚经七曰:「大劫宾宁缘品。」(参见:劫宾那)
小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俱舍论则人寿自八万岁,每百年减一年而至十岁,又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年而至八万岁,此增劫及减劫,一一名为小劫,依智度论则合此一增一减而为小劫。法华经曰:六十小劫,身心不动。按释氏以劫纪时,从十岁增至八万,减至十岁,经二十返为一小劫。又见法苑珠林。道家以三千六百周为小劫,见云笈七签。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一小劫)
【佛学次第统编】
小劫者,一增一减,为一小劫。
一、增劫 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
二、减劫 人寿自八万四千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
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名一小劫。
一小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增或一减之间曰一小劫,是新译家之说。合一增一减曰一小劫,是旧译家之说。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参见:劫)
【佛学常见辞汇】
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100×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久远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劫者,梵语劫波Kalpa之异名。久远劫者,指长时而言。法华经方便品曰:「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参见: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智度论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别时节。」又曰:「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时名劫。」释迦氏谱曰:「劫波,此土译之名长时也。」慧苑音义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腊波,此翻为长时。」劫有二种:一名器世间,就世界成坏而立之数量也。如成劫坏劫增劫减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坏空谓之劫。」二名岁数劫,算昼夜日月之数量者。法华论曰:「示现五种劫:一者夜,二者昼,三者月,四者时,五者年。」智度论三十八曰:「有人言:时节岁数名为小劫,如法华经中,舍利弗作佛时,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问。
【佛学次第统编】
就世之相续迁变言之,即所谓劫。劫者梵语劫簸之略,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时计算之极长时节也。又译称大时,劫有小中大三者,下分述之:
五十小劫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十小劫之长时,以佛之神力使如半日也。法华经涌出品曰:「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之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五百尘点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寿量品明释迦久远成佛之劫量也。「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佗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佗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佗阿僧祇国乃下一点。如东行尽此微尘。(中略)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佗阿僧祇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世界而为微尘,每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国下一尘,竟尽其尘,而其所经之世界,悉碎为微尘,以其一尘为一劫。是显释迦如来成佛久远之比喻也。见法华经寿量品。
五劫思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如来建立四十八愿之前,五劫之间思惟之也。无量寿经上曰:「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