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26,分102页显示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101 102 下一页
一动不如一静
八缘──地动八缘
四大增动病相
动发思
善知治已更不动发
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八法不动
不动法阿罗汉
动身风
能动地
因水火风动故地动
菩萨处母胎故地动
菩萨出母胎故地动
菩萨成道故地动
佛类词典(续上)
离动亦不住静一动不如一静
八缘──地动八缘
四大增动病相
动发思
善知治已更不动发
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八法不动
不动法阿罗汉
动身风
能动地
因水火风动故地动
菩萨处母胎故地动
菩萨出母胎故地动
菩萨成道故地动
离动亦不住静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诸定,对动得名。若住静中,又堕一边。故宜不住,双舍两非。盖三界之中,一切行业,无非三种,善恶不动三者是也。善与恶对,不出动也。动与静对,仍不出有为也。所以有为不出动静二行,动行不出善恶二业。灭恶复不著善,动业离矣。虽离于动,亦不著静,是为不住。动静同无,乃真自在。
前言诸定,对动得名。若住静中,又堕一边。故宜不住,双舍两非。盖三界之中,一切行业,无非三种,善恶不动三者是也。善与恶对,不出动也。动与静对,仍不出有为也。所以有为不出动静二行,动行不出善恶二业。灭恶复不著善,动业离矣。虽离于动,亦不著静,是为不住。动静同无,乃真自在。
一动不如一静
【俗语佛源】
据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南宋孝宗皇帝一日到天竺和灵隐礼佛,经过飞来峰,问陪同的和尚僧辉:「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 ?」僧辉对道 :「一动不如一静。」一般地说,佛家反对身、口、意因妄而造业。僧人所居的寺庙,梵名Aranyaka,意译为寂静处,僧人所修的禅定,梵名Dhyana,意译为静虑。「静虑」这一意译,当从《礼记·大学》而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教也有「因定发慧」之说,后引用「一动不如一静」,系指不必多此一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况且下水顺风,相去已百里之遥,一动不如一静,劝你息了心罢!」王西彦《春寒》:「一动不如一静,看看事态的发展再说。」(李明权)
据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南宋孝宗皇帝一日到天竺和灵隐礼佛,经过飞来峰,问陪同的和尚僧辉:「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 ?」僧辉对道 :「一动不如一静。」一般地说,佛家反对身、口、意因妄而造业。僧人所居的寺庙,梵名Aranyaka,意译为寂静处,僧人所修的禅定,梵名Dhyana,意译为静虑。「静虑」这一意译,当从《礼记·大学》而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教也有「因定发慧」之说,后引用「一动不如一静」,系指不必多此一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况且下水顺风,相去已百里之遥,一动不如一静,劝你息了心罢!」王西彦《春寒》:「一动不如一静,看看事态的发展再说。」(李明权)
八缘──地动八缘
【三藏法数】
(出增一阿含经)
〔一、因水火风动故地动〕,经云:此阎浮提地,南北阔二万一千由旬,东西阔七千由旬,厚六万八千由旬。地下有水,厚八万四千由旬。水下有火,厚八万四千由旬。火下有风,厚六万八千由旬。风下有金刚轮,过去诸佛舍利,咸在其中。或有时大风忽动,火亦随动。火既动已,水复随动。水既动已,地即随动。故云因水火风动故地动。(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或四十里,或六十、八十里也。)
〔二、菩萨处母胎故地动〕,经云: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来处母胎,是时地亦大动。(梵语兜率,华言知足。佛在兜率天时,称为菩萨。)
〔三、菩萨出母胎故地动〕,经云:菩萨出母胎时,是时地亦大动。
〔四、菩萨成道故地动〕,经云:菩萨出家学道,成无上正觉,即名为佛,是时地亦大动。
〔五、佛入涅槃故地动〕,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是时地亦大动。
〔六、比丘欲现神通故地动〕,梵语比丘,华言乞士。经云:有大神通比丘,欲现多种变化,或分一身为千百身,还复为一。飞行虚空,山石无碍,涌没自由,是时地亦大动。
〔七、诸天舍本形位得作天主故地动〕,经云:诸天有大神通,神德无量,从彼命终,还生彼处,由佛德力,舍本天形,得作帝释,或作梵主,是时地亦大动。(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梵主,即梵天主也。)
〔八、饥馑刀兵将起故地动〕,经云:若众生命终福尽,或互相攻伐,或值饥馑,或遇刀兵,是时地亦大动。
(出增一阿含经)
〔一、因水火风动故地动〕,经云:此阎浮提地,南北阔二万一千由旬,东西阔七千由旬,厚六万八千由旬。地下有水,厚八万四千由旬。水下有火,厚八万四千由旬。火下有风,厚六万八千由旬。风下有金刚轮,过去诸佛舍利,咸在其中。或有时大风忽动,火亦随动。火既动已,水复随动。水既动已,地即随动。故云因水火风动故地动。(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或四十里,或六十、八十里也。)
〔二、菩萨处母胎故地动〕,经云: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来处母胎,是时地亦大动。(梵语兜率,华言知足。佛在兜率天时,称为菩萨。)
〔三、菩萨出母胎故地动〕,经云:菩萨出母胎时,是时地亦大动。
〔四、菩萨成道故地动〕,经云:菩萨出家学道,成无上正觉,即名为佛,是时地亦大动。
〔五、佛入涅槃故地动〕,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是时地亦大动。
〔六、比丘欲现神通故地动〕,梵语比丘,华言乞士。经云:有大神通比丘,欲现多种变化,或分一身为千百身,还复为一。飞行虚空,山石无碍,涌没自由,是时地亦大动。
〔七、诸天舍本形位得作天主故地动〕,经云:诸天有大神通,神德无量,从彼命终,还生彼处,由佛德力,舍本天形,得作帝释,或作梵主,是时地亦大动。(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梵主,即梵天主也。)
〔八、饥馑刀兵将起故地动〕,经云:若众生命终福尽,或互相攻伐,或值饥馑,或遇刀兵,是时地亦大动。
四大增动病相
【三藏法数】
四大,地水火风也。一大不调,诸患并起。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壮热,支节皆疼等诸患生;风大增故,虚悬战掉,呕吐气急等诸患生,是为四大增动病相。
四大,地水火风也。一大不调,诸患并起。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壮热,支节皆疼等诸患生;风大增故,虚悬战掉,呕吐气急等诸患生,是为四大增动病相。
动发思
【三藏法数】
唯识论云:动身之思,名为身业;发语之思,名为语业,是名动发思。
唯识论云:动身之思,名为身业;发语之思,名为语业,是名动发思。
善知治已更不动发
【三藏法数】
谓世之良医,善能应病与药,人若服已,其病即愈;病既愈已,身心安隐,不复更发。以喻如来为诸众生善说法药,对治一切众生业惑之病,人能依而修之,则得出离生死之苦,成就涅槃之乐,一切业惑,不复发起矣。(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谓世之良医,善能应病与药,人若服已,其病即愈;病既愈已,身心安隐,不复更发。以喻如来为诸众生善说法药,对治一切众生业惑之病,人能依而修之,则得出离生死之苦,成就涅槃之乐,一切业惑,不复发起矣。(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三藏法数】
谓诸比丘,于彼得利,于此称说;于此得利,于彼称说,令人动心,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谓诸比丘,于彼得利,于此称说;于此得利,于彼称说,令人动心,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八法不动
【三藏法数】
八法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谓菩萨以得清净平等智力,故世间八法皆不能动也。
八法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谓菩萨以得清净平等智力,故世间八法皆不能动也。
不动法阿罗汉
【三藏法数】
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动身风
【三藏法数】
谓身动转,皆属于风,名动身风。
谓身动转,皆属于风,名动身风。
能动地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变化力,能令大地六种震动,是名能动地。(六种震动者,一动、二起、三漏、四震、五吼、六击也。)
谓菩萨以变化力,能令大地六种震动,是名能动地。(六种震动者,一动、二起、三漏、四震、五吼、六击也。)
因水火风动故地动
【三藏法数】
经云:此阎浮提地,南北阔二万一千由旬,东西阔七千由旬,厚六万八千由旬。地下有水,厚八万四千由旬。水下有火,厚八万四千由旬。火下有风,厚六万八千由旬。风下有金刚轮,过去诸佛舍利,咸在其中。或有时大风忽动,火亦随动。火既动已,水复随动。水既动已,地即随动。故云因水火风动故地动。(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或四十里,或六十、八十里也。)
经云:此阎浮提地,南北阔二万一千由旬,东西阔七千由旬,厚六万八千由旬。地下有水,厚八万四千由旬。水下有火,厚八万四千由旬。火下有风,厚六万八千由旬。风下有金刚轮,过去诸佛舍利,咸在其中。或有时大风忽动,火亦随动。火既动已,水复随动。水既动已,地即随动。故云因水火风动故地动。(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或四十里,或六十、八十里也。)
菩萨处母胎故地动
【三藏法数】
经云: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来处母胎,是时地亦大动。(梵语兜率,华言知足。佛在兜率天时,称为菩萨。)
经云: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来处母胎,是时地亦大动。(梵语兜率,华言知足。佛在兜率天时,称为菩萨。)
菩萨出母胎故地动
【三藏法数】
经云:菩萨出母胎时,是时地亦大动。
经云:菩萨出母胎时,是时地亦大动。
菩萨成道故地动
【三藏法数】
经云:菩萨出家学道,成无上正觉,即名为佛,是时地亦大动。
经云:菩萨出家学道,成无上正觉,即名为佛,是时地亦大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