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增加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上下所增加之紧要语句也。随于法,各有差别。
疟加持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又名疟病法。加持病疟人使之平瘉之法也。法令病者南向,修法者坐其后方,先作护身法,并结结界之印,防恶魔障碍,次结弥陀定印,入于冥想,观念病者之心月轮,有鍐、吽、怛洛、纥哩、恶之五字,此五字如其次第变为大日、阿閦、宝生、弥陀、不空之五佛,此五佛又成五大明王,不动明王降伏一切诸魔,降三世明王降伏天魔,军荼利明王降伏身魔,大威德明王降伏人魔,金刚夜叉明王降伏地魔,次诵慈救咒,加持病者后,以头指于其顶、左肩、胸、右肩、及项、如次第书五大明王之种子,背书五种阿字,胸书鍐吽怛洛纥哩恶之五字,左臂书鍐字,右腕书阿阇梨位之真言,额书鍐字,其左书纥哩,其右憾字,皆书梵字,更诵慈救咒,终不使病者观后方,令立行。于背或胸书梵字,有顺序等。出于作法集。又毗沙门仪轨大元帅仪。轨中等别有简易之法。
阏伽水加持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三摩耶戒当日之后夜,汲水行之。
灌顶加行
【佛学大辞典】
(修法)行灌顶法式前,准备豫修之修行也。
护身加持
【佛学大辞典】
(修法)即护身法。(参见:护身法)
五种法加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上五法加于其真言上下之语,各随于其法而定,诸轨之说不同。如图五说中,就秘藏记之说而释之,则息灾法安唵字于真言之初者,归命之义也。行者归于本尊,彼此不二之义,一切灾难,依于贪瞋痴之烦恼,烦恼之根,无始之间隔(无始无明)也。若生佛不二,自他一息,达于如理,则诸灾即时止息,故以唵字为息灾相应之字。后之娑婆诃者,寂静之义,寂静者息灾之义。以诸事无为,而无灾难时,一切寂静故也。增益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者,宝悉地陀罗尼经以字为宝珠之种子,宝珠为增益之三昧耶形,故安于最初。那莫者,归命之义,宝珠所在,万人朝宗,是归命之义也。降伏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吽者其音如牛吼,是降伏之声也。又吽者风大之种子,风有摧破之能,故为降伏之加句。后安发吒者,发吒为破坏之义,又能与调伏相应。钩召法,敬爱法,于此二法真言之初安吽字者,吽为因缘之义,因缘必招果,故为钩召,又与钩和合而成果,故为敬爱,又吽为风大之种子,风大为半月形而恋一方,故是钩召敬爱之义,弱者来之义,体文之字,为生之字,生即来也,加涅槃点者,生即无生,来即无来之义。无来之来,是真言之来。来是钩召之义,又敬爱之义也。见秘藏记钞九。
显加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加之一。佛于华严会上加被神力于菩萨而使说法,有冥显之二加。佛以身业摩菩萨顶,以口业劝说法,以意业与智,谓之显加,但以意业与智,谓之冥加。盖身口二业之加被,显然可见,故为显加,意业之加被,冥然不可见,故为冥加也。华严经疏一曰:「加有二种:一者显加。具于三业。二者冥加。但与智令说。」
【三藏法数】
显加者,谓佛以平等大慈,常鉴众生,若有宿世善根成熟者,即以神力加被菩萨,为其说法,如身业摩顶,以增其威;口业劝说,以益其辩。显然可见,故曰显加。(身业摩顶者,本以手摩,手属于身故也。)
迦腻色加王
【佛学常见辞汇】
原为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自立为王。他初不信佛教,到晚年信奉佛教,召集举行第四次结集,造寺造塔,保藏三藏经典,或刻于赤铜鍱中,其功绩与阿育王并称。
雪上加霜
【俗语佛源】
语本于《景德传灯录》卷八:「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顾后。伊云:雪上更加霜。」原是禅语。后用「雪上加霜」比喻灾祸接连不断,一再受到损害,烦恼中又添出新的烦恼。如元·高文秀《睟范叔》第二折:「泪雹子腮边落,血冬凌满脊梁,冻剥剥雪上加霜。」又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见说徒弟逃走,家私已空,心里已此苦楚,更是一番毒打,真个雪上加霜,怎经得起?」(李明权)
二种人咒术不能加
【三藏法数】
(出摩登伽经)
经云:阿难乞食,道逢摩登伽女取水,阿难渴乏,从之求饮,女心染著,归白其母,请以咒术致之。母云:世有二种人,虽咒术不能加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摩登伽,华言性。)
〔一、断欲人〕,谓人能断欲,必自持戒。持戒之人,正念坚定,立行端方,神所呵护,妖邪莫挠,虽有咒术,不能加也。
〔二、死人〕,谓人既死,识依业转,随处受形,况寿夭有限,死不复生,虽有咒术,不能加也。
成就加行圆满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于净戒中,不敢毁犯,于身语意,清净无染,若有过失,即能忏悔,令其戒体圆满无亏,是名成就加行圆满。
加行因
【三藏法数】
谓依菩提心,加功用行,以此为因,即能證得法身之果,故名加行因。
加行心时
【三藏法数】
加行犹方便也。谓人欲作恶业之时,必先起心,方便加行,是名加行心时。
煖加行
【三藏法数】
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煖加行。(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顶加行
【三藏法数】
顶者谓观行转明,在煖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加行。(观瞩四方者,谓观四谛也。)